期子未平倉合約,超十萬 要繫緊安全帶

鄭建基先生(KK): 除月底轉倉外, 一般即月及下月未平倉合約是少於10萬張的, 但由上二起兩個月份的未平倉合約已經超過十萬張。以下是今年在月中超過10萬張的情況:
 
1月11日即月及下月未平倉合約升至100687張後, 1月17日期指24398點跌至2月7日的22414點, 2月8日的未平倉合約跌少於100000張。
 
4月12日至4月18日, 期指由4月11日的24485點跌至4月19日的23417。
 
6月16至29日, 期指由6月15日的22539點跌至20日的21485點
 
8月5至29日, 4日至9月都是大上大落。
 
看來未來港股可能現出現大上大落的情況, 各位要繫緊安全帶了。

專業「理財」


    在國內講學不經不覺已有近兩年了, 在這段時間內感受最深的是國內的學員對「理財」這一詞的理解, 可說是停留在「投資」、「資產增值」等的概念上。

    還記得去年年初時, 課堂內的學員不停問我投資在國內的股市好, 還是投資在國內的房地產好? 到去年年中時, 學員就不停問我投資在國內的房地產好不好? 甚至有些學員跟我說, 建議我不要作其他「理財」, 只要將全部資金投資在國內的房地產上, 他保證我一定可以獲取厚利。

其實「理財」是不是很簡單的就是怎樣將手上的資產用最快的速度、最大的幅度增長呢? 若「理財」是這個意義的話, 請問一個年收入有數十萬的專業人仕或數百萬甚至數千萬的企業家, 他還需要到銀行去找理財策劃師幫他「理財」麽? 相信那些在銀行的理財策劃師的投資回報, 也可能不及企業家在他的本業上的投資增長速率呢! 若根據這個「理財」的定義, 理財策劃師一定要是十分富有(無論在錢財上或在經驗上), 才是一個好的理財策劃師。

其實在外國或香港的經驗來說, 「理財」並不只是資產增值, 「理財」應該是怎樣「管理財富」。 以香港為例, 在一九九八年前, 理財策劃這一行根本可以說是不成氣候的, 因為在九七年前, 只要你是投資在股市或是樓市上, 你可以說一定獲得厚利。 但在九八年後, 從前那種「理財」方法, 再不管用了, 若那時你手上還只是持有房地產或股票的話, 你的財富一定是「水瓜打狗, 無了一截」, 損失的那一截可能是超過你的總資產的七成, 若當時你還有按揭借貸的話, 那很可能你會是所謂的「負資產」一族。讓我舉一個例子吧, 若你的房地產買入價為四百萬, 樓價七成向銀行按揭, 即按揭額為二百八十萬, 但當樓市下跌五成時, 你的房地產的市價只有二百萬, 但你在銀行的按揭欠款還是二百八十萬, 即使你賣出你的房地產, 亦不足以償還按揭欠款, 這就是所謂的「負資產」。若你真的出售房地產, 銀行會要求你先償還八十萬, 才會接受你出讓房地產。

在去年年中時, 我在上海交通大學回答學員提問時說, 我長綫看好上海的房地產市場, 我認為長遠(可能是五至十年間)上海的房地產價值應與全球其它的金融或商業中心看齊, 也就是說可以升至每平方米六萬元, 若是最好地段的地方可以升至每平方米二十萬元以上, 若從投資角度而言, 長綫投資是一個很好的投資項目。 但從理財而言, 去年年中起, 國內的樓市已經出現泡沫的跡象, 所以作為理財策劃師要看客戶的頭寸怎樣, 若客戶的頭寸十分寬鬆, 而且資金是長時間不需要套現的話, 仍然可以投資在房地產上; 但若客戶需要向銀行按揭, 而且收入不穩定的話, 雖然房地產的回報可能很好, 但對他而言風險太大, 不能保障他的財富, 所以我亦會建議他不要作這樣的投資。希望各位國內的讀者, 能夠汲取香港人的經驗, 不要重蹈我們的覆轍。

在九八年後至二千年這一段時間, 可以說是香港人學會「理財」的真正意義,也就是說怎樣管理自己的財富。在管理財富的最基本步驟是要「財富保障」, 包括風險轉移、信貸管理等。為什麼「財富保障」那麼重要呢? 試想想, 當你有一百元投資時, 若你損失10%, 也就是說本金只剩下九十元, 你要回本的話, 你只需要賺取11%的回報; 但若你不懂保障你的財富, 你虧了50%, 也就是說本金只剩下五十元, 那麼你下一次的投資要有100%回報才可讓你取回你最初一百元的本金。由些可見在理財方面最重要並不是看回報是多少, 而是要看保障或風險情況。

處理「財富保障」後才考慮「財富增值」, 在「財富增值」中亦要考慮選取適合自已的投資項目、不要過份集中投資, 要考慮分散投資以減低風險。至於怎樣去分散投資, 這與不同的人的風險承擔力, 投資年期, 投資偏好等有關, 不能說這是一個最好的投資組合。以筆者為例, 由於筆者是風險偏好型, 要求高風險高回報, 而且適逢創業期, 所以有部份資金都放在直接投資上, 少部份資金放在股票上, 債券回報較低, 所以本人除了退休金外, 並沒有持有債券。但個人認為大部份散戶投資者對投資都是門外漢, 所以最好還是選擇一些基金經理, 讓他們為你財富增值, 但怎樣選擇一個好的基金經理, 甚麼是好呢? 這方面的問題就留待你的理財策劃師向你解釋吧, 或者你可以報讀理財策劃師課程去多了解吧!

鄭建基通訊 -- 2008-11


鄭建基先生(KK):最近市場投資氣氛改善, 由低位反彈, 很多投資者都想知道10676點是否已經到底, 而這兩天有兩則比較重要新聞值得與大家溝通:

 

1. 眾所周知, 現在困擾市場的最大問題是美國的樓市問題, 而美國的銀行業最近為業主推出計劃以減低收樓個案, 這樣做是否可以減慢甚至改善美國房地產市場的下跌?

摩根大通上月底表示,將在未來兩年與四十萬名業主檢討他們的按揭,涉及700億美元,而且會把該行持有、需要斷供的按揭延遲收樓約九十天。

7月收購了Countrywide的美國銀行上月較早時宣布,將為接近四十萬名前Countrywide客戶推出類似計劃。富國銀行則計劃在完成收購美聯銀行後,為美聯一些有問題的浮息按揭進行再融資。

花旗集團亦跟隨對手宣布暫停就部分按揭個案強行收樓,研究重訂總值約200億美元(1560億港元)的按揭條款。

另外,彭博社報道,房利美、房貸美和房屋業官員計劃推出新的按揭修訂計劃,為數以萬計面對收樓威脅的業主降低還款要求。根據新計劃,按揭供應商將與借款人協商,把每月還款額降至相當於借款人收入的38%這個可負擔水平,並降低本金和利率,以及延長還款期。

 

個人認為這些方案有機會降低斷供率,但斷供率下跌, 不一定對經濟有正面的影響,如89年日本地產泡沫爆破,就算供款期由20年增加至30年甚至40年,甚至需要下一代繼續供款,這種做法只會令復元期延長, 令經濟連續十幾年一直疲弱,因為延長供款會令個人消費減少。而正如前聯儲局主席格林斯潘在國會聽證會上所說, 現正美國最重要是樓價止跌, 而降低斷供率會否阻止房價下跌?我覺得這是不會的。樓價是更受經濟因素影響。現時情況是美國的次按危機動搖美國金融業基礎, 而金融業的危機拖累其他行業亦出現問題, 在相互影響下, 消費減少而令企業盈利下跌, 導致裁員潮, 一如香港98年後的情況, 而在失業率上升之下,置業的需求將會大減。而未來情況有可能出現樓價跌è個人財富萎縮è消費減少è企業盈利降低è裁員è消費進一步降低, 甚至可能形成通縮。也就是說, 未來可能較現在更差。

結論:除留意樓市指標外,還要看失業率。今次美國的失業率可能大幅上升甚至可能升至雙位數,即10%以上,才有機會完結這個經濟衰退,現在失業率“只有”6.5%,還有很大上升的可能。


2.  但另一方面, 香港股市是同時受中國經濟影響的, 那麼中國4萬億刺激經濟方案是否可提高中國內需, 改善中國經濟?

4萬億這個數字其實要分開虛與實兩部分。當中的2萬億可能是已公佈的基礎建設鐵路道路等開支, 這方面是實的。另外2萬億是什麼就很難說了, 十大措施涉及取消貸款限制,以及大力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援, 另外亦包括增值稅轉型改革將減輕企業負擔一千二百億元, 這些都是虛的。可以預期在未來10個季度中, 平均每季推出4000億,今年第四季是十個季度的第一個。增值稅轉型改革的部分爲什麽是虛的?所謂增值稅轉型改革是指企業購進的固定資產進行稅前扣除, 但在經濟增長放緩的情況下, 企業會不會增購固定資產, 若沒有增購固定資產增值稅亦無從扣減。另外十項措施中超過一半的內容與中西部及農村有關, 而資金流入農村後的貨幣流速(velocity of money)的效益亦存疑。而政府開支增加對經濟刺激產生作用一般而言會出現滯後的情況,根據過往經驗一般是18個月。另外4萬億是否足夠呢?4萬億是中國200725萬億GDP的不到六分之一,而且分兩年投入, 估計未必足夠的。目前, 中國的情況, 相信在農曆年前還會有更多工廠倒閉。隨著工廠倒閉、應收賬會變壞賬、而連鎖反應會使更多小型供應商出現資金周轉問題, 而中小企東主會進入低消費期。

結論:美國及香港經濟要留意失業率。但在中國, 失業率的可信性不高,所以要看其他指標如貨幣供應M1M2增長、貸款數字等。如果這些指標一直收縮即經濟沒有起色,當指標回升時可能就是好轉的時候。高潮時貨幣供應M2增長超過20%, 而低潮時可以跌至10%以下。這些指標有助判斷經濟狀況。現在是否買入的時機?這個方案對整體經濟短期幫助不大, 但對A股市場可能會扭轉投資者過往脆弱的信心。2008年第二季M2增長是17.2%,雖然比第一季16.2%有所提高,不過8月份及9月份分別回落至16.35%16%, 情況不容樂觀,應該密切注意貨幣供應量的變化作爲參考指標。

我將會在未來的會面中與大家分享更多資訊。


鄭建基通訊 -- 2009-02 金融海嘯第二波

鄭建基先生(KK):原來是準備這一期談談台灣、巴西的,但這一周來市況出現重大轉變,所以決定臨時把主題定為

金融海嘯第二波

226日聚會時替大家解讀了多份報章報道背後的含義及結合一起描繪的藍圖,這裡節錄部分給沒有時間聚會的會員一個摘要。

各國政府都已經出手向金融、經濟體系注入大量資金,希望能穩定經濟,但是否有成效呢?近來在談論的第二波,又要注意那些風險因素?

全球都寄望中國經濟增長能夠帶動世界經濟。但看看全球GDP的分佈,歐盟、美國、日本這些消費國家共佔全球GDP50%,中國只佔5.4%。所有不要期望中國的刺激內需可以推動全球經濟。

為何美國是海嘯的源頭美元卻這樣強?只是其他貨幣還有減息空間更弱而已,資金沒有更好的出路被逼選美元!

未來的多種風險因素:

  • 信貸收縮,所有資產價格都在下跌
  • 更多對沖基金倒閉,已有過萬家倒閉了
  • 信貸衍生工具交易對手倒閉
  • 個別國家如冰島般貨幣崩盤
  • 地緣政治、戰爭可能性
  • 東歐因素
  • 企業債券
  • 第一波的餘波

 

金融海嘯第二波的可能成因:

1.     美國本土問題:

美國按揭轉按潮未結束。次級按揭自2007年初發現問題至今兩年,大部分都已轉按。可是隨著樓價不斷下滑,本來不是問題的Alt-A以至優質按揭亦可能出現斷供潮,預計要到2011年才會穩定下來。所以現時奧巴馬政府正努力推出拯救樓市措施,避免樓市進一步下跌或按揭利率上升令斷供情況惡化。但850億美元的援助計劃每戶平均只得6000美元,杯水車薪,實效存疑。

信貸危機漫延至其他信貸市場。失業率上升會進一步打擊消費信心,高盛預計信貸損失會從1.2萬億美元提高至2.2萬億美元。該數一半來自按揭貸款,另一半則包括企業貸款、信用卡貸款、汽車貸款。全美信用卡借貸未償還金額已高達1萬億美元。在過往5年內增長兩成半,現時美國失業率節節攀升,相信將對信用卡還款構成很大壓力,特別是信用卡貸款亦已進行資產證券化,而且主要業者如花旗集團、美國銀行、Capital One Corp Discover的信用卡貸款業務亦有四分一份額向未夠資格人士濫批為主,信用卡貸款違約率萬一急升的話,估計信用卡業務損失將高達700億美元,將會引發另一輪金融危機。


企業債券可能是另一信貸爆煲點。信貸評級機構穆迪於預測今年全球的信貸違約比率會升上15.1%,較12月份的預測大幅調升了45%。信貸保險商Allianz亦預期美國今年有6.2萬家企業倒閉,去年才不過4.2萬家,而歐洲的倒閉企業則會由14.9萬間增至19.7萬間。宏源證券首席國際金融分析師宋鴻兵認為,企業債規模約22.5萬億美元,比次按貸款產品規模還要大。其中垃圾債券是企業債中的次級債,料該些債券違約率將顯著上升35倍。他更大膽預測,有關企業債有可能於今年第二或第三季度爆煲。

擠出效應 (Crowding Out)由於各國政府推出的刺激經濟方案在在需要大量發行國債作為資金來源,未來國家的優質債券發行量將會大幅上升,會引致企業債券需求量受壓,令融資成本上升,由最近的企業債券CDS指數上升已可見一斑。

去槓桿化過程可能漫延至汽車貸款、學生貸款、信用咭貸款等。Oppenheimer & Co分析員惠特尼表示,在風險承擔意欲大降和監管有變後,美國信用卡業可能在未來十八個月撤回逾二萬億美元(十五萬六千億港元)的備用信貸,這將令美國消費開支大減。她指出,信用卡是美國第二大消費資金來源,僅次於就業,而減少二萬億美元,代表美國以信用卡備用信貸形式出現的消費資金將大降百分之四十五。另一方面雖然資產擔保證券已按季下跌,家庭債務按季也大幅下降但仍未下跌,去槓桿化還未結束。若債務去槓桿化持續,市場資金將持續緊縮,不利經濟發展。

 


2.     歐洲問題

信貸評級是導火線。惠譽去年十一月檢討十七個新興市場經濟體後,決定調低保加利亞、匈牙利、哈薩克和羅馬尼亞的信貸評級,其中羅馬尼亞被降至垃圾級。南韓、墨西哥、俄羅斯和南非的評級前景從穩定降至負面。其後在今年12月間,相繼調低希臘、葡萄牙、西班牙及愛爾蘭等的評級。2009-02-24穆迪警告可能將烏克蘭降級。標普早前已把其放入降級觀望名單。穆迪現時對烏克蘭政府的評級是較投資級別低四檔的B1級的本地和外債評級。標普亦已將東歐國家拉脫維亞主權信貸評級降到「垃圾」級,並把其鄰國愛沙尼亞和立陶宛評級列入「負面觀察名單」。

        各國借貸成本增高。由於信貸評級上升導致歐洲CDS違約風險創海嘯後新高,波蘭的國家信貸評級CDS從去年9月的57點子急升至216日時395點子。

3.     東歐金融危機一觸即發。分析員Hans Redeker 認為,目前東歐的經濟情况,與1997金融風暴前的亞洲很相似。亞洲在危機發生前大量倚賴外資,以致外債大增。

經濟急劇衰退。現時東歐經濟衰退程度遠超預期,由於東歐經濟甚為依靠出口至歐元區,而歐元區經濟在金融海嘯下元氣大傷,對進口產品需求大降,直接打擊東歐經濟。穆迪預期,烏克蘭、俄羅斯、匈牙利及波羅的海國家(包括愛沙克亞、立陶宛、拉脫維克)09年的實質國民生產總值(GDP)將會錄得負增長。拉脫維亞政府早前更預期,該國經濟今年將會萎縮12%

貨幣急速貶值。穆迪指出,於0810月至092月期間,波蘭、烏克蘭及俄羅斯的貨幣兌美元的貶值幅度,分別為36.8%、接近42.2%32.2%

區內國家經常帳赤字龐大估計區內有十個國家的經常帳赤字已達雙位數字,更有五個國家的赤字已佔國內生產總值的百份之六。其中拉脫維亞赤字已超過GDP20% 花旗的數據顯示,歐洲新興市場今年的平均經常帳赤字將佔國內生產總值(GDP)4.1%,較南美的1.7% 高逾一倍,更是無法與亞洲、非洲與中東的經常帳盈餘相提並論。

短期還債壓力龐大。東歐目前的外債總計約1.7萬億美元,以拉脫維亞為例,外債佔GDP之比高達125%。而東歐國家的借款大多數將在短期內到期,今年東歐銀行面臨4000億美元還款或再融資壓力,相當於該地區GDP的三分之一。

國債違約風險上升。美林指數顯示,匈牙利國債價格在去年已經下跌了12%,而波蘭國債的價格同期也已經跌去了近1.3%,而投資人去年在羅馬尼亞國債上的損失也超過了12%。摩根大通的指數顯示,匈牙利國債收益率已比同期巴西國債收益率高出近20個基點,而穆迪對巴西的評級要比匈牙利低4級。據信貸違約掉期合約價格顯示,評級高出菲律賓六個等級的波蘭,國債違約風險竟與其不相上下。彭博社數據顯示,捷克的十年期國債孳息在20076月略低於同期的德國國債,如今,這一孳息高出德國國債1.63 厘,創下2001年來的最高水平。


4.     東歐或會出現撤資潮。在金融海嘯爆發前,東歐業務如同一隻會生金蛋的雞,不少西歐銀行擴大於該地業務的投資,因此若東歐銀行業倒下,西歐銀行體系恐受牽連。當銀行決定減低風險時,必定首選風險最高地區/業務「開刀」。而歐洲銀行業務中風險最高的就屬東歐業務,而東歐經濟又非常依賴西歐的貸款,有分析員指出,當西歐銀行決定撤回於東歐的融資,屆時將嚴重打擊東歐的經濟。

西歐金融業將會受牽連。穆迪指出,東歐銀行眼前的問題是壞帳撥備上升、銀行借貸成本上升及本國貨幣貶值,導致盈利能力下降,資本基礎被侵蝕。而東歐銀行業務(子公司)對西歐銀行(母公子)資金愈來愈依賴,在盈利前景不明朗下,穆迪認為母公司未必會貿貿然出手相助東歐的子公司,反而會選擇性地提供援助,甚或選擇不提供任何援助。

穆迪又指,奧地利、意大利、法國、比利時、德國和瑞典的銀行,在東歐地區的業務規模最大,佔西歐銀行於東歐貸款的84%。一旦東歐業務惡化,對這些國家的金融體系,以致整體經濟均是一大衝擊。《華爾街日報》報道,高盛估計,在最壞的情況下,單是奧地利銀行業在東歐的附屬機構便有機會產生140億歐元的壞帳,規模相當於奧地利GDP5%以上。穆迪上周稍早曾稱,東歐地區貸款部位龐大的銀行面臨降級風險,令其在西歐的母公司評級也遭威脅,金融市場因此大受震動。穆迪亦宣布,可能調低對東歐貸款比重較高的國家如奧地利及瑞典等的主權評級。

歐元下跌。穆迪的聲明引發歐元兌美元的拋盤,並令波蘭、捷克、羅馬尼亞和匈牙利各國貨幣匯率跌至多年低點。東歐經濟體若崩潰,對於德國和法國等歐元區大國而言無異於一場災難,因為多數西歐地區銀行的放貸都集中在東歐。這些東歐國家的信貸違約互換(CDS)也竄升,影響了歐元。


5.     焦點:俄羅斯。

GDP大幅滑落。隨著國際原油價格從去年147美元一桶的峰值到如今跌破40美元,俄羅斯經濟10年來首度出現負增長,1GDP將較去年同期下降4%(註:俄羅斯的GDP07年時最高達約8%,中國最高超過11%,預期今年亦可以超過6%)國內通脹率直線上升。2009年預計通脹率將達到19%失業人數也不斷攀升。僅今年首兩個月裡,俄羅斯的失業大軍就增加了100多萬。

還債壓力大。截至09131日,俄羅斯共背負外債4650億美元。僅2009年,俄銀行和公司就需償還本息近1400億美元。

盧布大幅貶值。自去年8月以來,俄羅斯盧布兌美元比價已經貶值了35%26日,盧布兌一籃子貨幣一度跌至41,觸及俄羅斯央行宣稱的支撐位。

耗損儲備捍衛盧布。為了讓盧布逐步貶值,俄羅斯已動用了近2000億美元,相當於俄羅斯外匯儲備的三分之一。逐步貶值策略雖然避免了一次性暴跌的恐慌情緒,卻耗費了大量的外匯儲備。眼下俄外匯儲備已不到4000億美元。現在,經濟學家們對盧布充滿悲觀情緒,一致認為盧布繼續貶值已無法阻擋。越來越多的俄羅斯人擔心,1998年的盧布危機將重演。

評級下跌。0924日,惠譽宣佈將俄羅斯主權債務評級從BBB+下調至投資級中的倒數第二檔BBB,並警告說可能進一步調低評級。這是惠譽1998年以來首次下調俄羅斯主權債務評級。

外交緊張。自東歐國家如波蘭、匈牙利等相繼離開華約進入歐盟的北約後,俄羅斯在東邊的危機意識愈益提高。去年美國在波蘭步驟導彈,更觸動俄羅斯的神經。當南方的格魯吉亞愈來愈親西方時,俄羅斯便立刻採取行動,在去年88日中國奧運會的同一天入侵格魯吉亞,但此舉令外國投資者擔心美俄可能再進入冷戰,資金從俄羅斯撤離,由去年8月至11月期間共有1900億美元資金撤離當地。

6.     亞洲企業債券

出口為主,情況較97年更差。知名投資者「末日博士」麥嘉華(Marc Faber)說:「全球經濟在亞洲金融危機199798年發生期間仍在增長,因此藉助外銷成長,復原較快。」但「如今,全球經濟低迷,外銷在我看來不會太快回春。」

評級調降風險上升。標準普爾警告,亞洲企業信用評級遭調降的風險升至5年新高。標普全球固定收益研究部門負責人Diane Vazza表示,亞洲企業的槓桿倍數雖然比西方企業低,但盈餘令人失望,盈利能力下降及借貸成本增加,都將使未來幾個月評級遭降級的比率升高。在亞太地區(除日本外)評級的200多間公司中,穆迪已將其中的30%列於負面觀察或負面展望,而07年底只有14%

長短債再融資需求大。穆迪首席信貸評級主任劉惠萍表示,未來6-9個月市場前景嚴峻,預計亞太區長債再融資需要約為740億美元,大部分為澳洲及韓國的企業,而總長短債再融資的需求約1150億美元。她表示,融資較大風險的行業,有汽車及電子等消費行業,周期性的航運科技及商品行業,以及租金下降的地產行業,連高檔的零售業、建築業也受影響。早前金管局總裁任志剛亦發出預警,預計本港有超過1,000億元的銀團貸款於今年到期,對大企業融資構成壓力。

7.     國家破產風險

Foreign Policy網站評論指英國已成為五大高危破產國之首,其餘為烏克蘭、希臘、拉脫維亞及尼加拉瓜等。穆迪日前曾表示,已把最好的AAA級國家分成三類,以便分別主權評級的風險:最有力抵抗危機的有德、法等國,次之為英美,最易被降評級的為愛爾蘭及西班牙等。愛、西之危已有目共睹,更令人注目者是英、美,評級受到考驗的原因是其經濟模式正備受衝擊,且擁有大額的或然負債。

        魯賓尼眼中脆弱市場包括:亞洲的南韓、印尼及巴基斯坦;拉丁美洲的阿根廷、委內瑞拉、厄瓜多爾及墨西哥;歐洲的匈牙利、羅馬尼亞及保加利亞。

8.     美元危機。

一直以來美元的前景廣受關注,特別是半年來當局不計後果地投入資金以挽救經濟的態度,更令人焦慮,如財政赤字今年將破萬億美元,集資額可達二萬億,加上聯儲局等的承諾資金可達九萬億,且還會上升。關鍵是國際資金會否投向美國供其救亡所用。美國近年經常帳赤字逾7000億,每月平均須引資約600億,今後需求還會上升。最新統計顯示去年12月資金流入達740億,高於11月的613億。但更值得注意者是長期證券(LTS)的投資趨勢,這才是外界對投資美國的信心反映,其餘的只是短期性游資,易來易去殊不可靠。去年二、三季的外國淨購入美國LTS量分別為2656億、66億,可見資金流入在第三季大減,到第四季更變成淨流出743億。顯然,在危機影響下海外投資者信心已大減,正從美國LTS抽資。

總結:

以上種種都可能是引發金融海嘯第二波的原因,亦由於有多項不明朗因素,所以資金流入美元及黃金。代表主要投資需求的ETF有大量資金湧入,截至2月中,8隻主要黃金ETF的持金量已躍升至1,322噸,超越了瑞士央行的黃金儲備量,晉身成全球持金量第六大「央行」。另一異象自去年底,Comex期金合約到期前仍未平倉的合約增加,代表有人不惜付出高昂的持貨成本,也要以實物交收,提取實金。去年市場已傳出實金供應緊張的消息,金幣、金磚紛紛缺貨,有人願意付2成溢價來持有實金。

 

 

以上資料均來自各報章的公開資料,而本文只為會員提供市場的公開資訊,並非作任何投資建議。本文亦非公開予公眾,各人不應只根據本文作任何投資決定,若投資者有任何損失,講者及本公司將不會承擔任何財務及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