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都有泡沫爆破時 - 招職 訪問

文:Lisa
攝影:Edward Wong

鄭建生博士:「人生都有泡沫爆破時。」


由學士、碩士到博士學位都在香港大學度過,就算是工作,Jonathan在兜兜轉轉下,亦於去年重投大學懷抱擔任助理教援,說他已經與HKU融為一體,絕對不足為過,包括這張照片。

不論年齡或外表,鄭建生博士都比我想像中年輕得多,於是我決定在以下的訪問中以他的英文名Jonathan 稱呼他。熟悉 《招職》 的朋友都知道,Jonathan對現今社會及經濟的問題素有研究,他所發表的文章亦大部分圍繞著以上兩個話題。曾想過今次只談他的個人經歷,不談其他,但 原來他的人生早已跟社會及經濟分不開,尤其是他一句:「人生都有泡沫爆破時。」一語道破了他跟兩者息息相關的微妙關係。

向左走向右走

Jonathan的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都在香港大學修畢,沒機會出國留學,他說這是人生中的一個遺憾,而造成這遺憾的原因,歸根究柢,是他喜歡兩條路 一起走。沒錯,當大家為自己的人生目標朝著同一方向跑呀衝呀的時候,他卻選擇同時間實行兩個人生目標,向左走完又向右走,結果就是走不出香港。

畢業之初,曾想過直接升學修讀碩士課程,不過經過一番考慮後,還是覺得一個人如果沒太多人生經驗,便鑽進象牙塔裡讀書,好像不太好,應該出外見識一下這個 世界,汲取一些社會經驗後,對讀書的幫助會較大。於是跑到香港電台當記者,工作兩年多後,加入亞洲電視新聞部,主要負責對外採訪的工作,即拿著咪往外採訪 新聞或做現場報道那種。記者面對的事情雖然已比一般人多,但做了兩、三年後,開始感覺缺乏新鮮感,找不到滿足感,讀書的念頭便再次出現。

幸運地,亞洲電視是一間很體恤別人的公司,提出讀書這個念頭後,他們亦肯遷就我的時間,安排我以part-time的形式替他們工作。就算後來我再次加入 亞視新聞部當採訪主任,同時間修讀博士課程,他們仍然很體恤我,因此我一直沒機會出國進修,對我來說,不多不少是一個遺憾。或者你會問,既然想出國進修, 為何不撇脫一點,放低香港的工作跑到外邊走,我就是一個喜歡兩邊行的人,一方面喜歡學術性的東西,另一方面亦對這個社會及世界,不論是人的心理或社會經濟 都有很大的興趣,我不想跟這個社會脫節,所以一直以來,都是兩條路一起走。

宏觀與微觀之間

Jonathan在談到他的研究時,說了很多宏觀與微觀之間的問題,坦白說,我不是百分之百明白他在說甚 麼,憑Jonathan多年來喜愛研究及觀察人的經驗,我相信他從我當時的眼神中亦感應得到。以下的一段說話,是我盡量消化了他的說話內容後再盡量寫出來 的,希望沒有誤解他的意思。

我對人的興趣很大,因此在大學一年級時,選擇了修讀社會工作,後來發現,原來一個年紀太輕、沒甚麼人生經驗的人,是很難處理別人的事情的。當你要面對一個 擁有痛苦經歷及人生的對象,而你本身又沒有遇過同等或類似的經歷時,實在很難領略對方痛苦之處,更遑論幫助別人解決問題。那時候覺得長此下去不是辦法,既 然處理不到微觀的事情,於是決定抽身而出,加上宗教上的反省,在追求人生的意義時發現,原來很多最大的衝擊都是來自宏觀的學科,而很多微觀的事情正正在宏 觀的理念中拆解出來,因此決定修讀一些較為宏觀的東西,這是我修讀社會學的原因。

從那時起,便開始了我的intellectual journey,直到修讀碩士及博士時,都是朝著這方向走,研究宏觀與微觀之間的關係;像修讀碩士時看後現代主義及女性主義,修讀博士時又研究新紀元運 動,看看這些東西如何影響人類思想結構及世界觀。不過經過一段時間的追尋,我開始發現自己對宏觀有點 「飽飽?」,想嘔,哈哈,是時候做點微觀的東西。因此這一、兩年,我轉移學習一些比較實用,背後隱藏了很多細微技巧,讓我可直接處理別人細微問題的知識, 如NLP及專業教練等課程。

宗教的態度

Jonathan近年努力鑽研宗教。自問沒有宗教信仰,向來對各種宗教亦無甚研究,讀天主教學校時要念天主經便念天主經;家裡喜歡拜神便上香拜神,跟信奉基督教兼對宗教有一套理論的Jonathan相比,感覺自己像牆頭草般左搖右擺。

我是一個基督徒 ( Protestant ),初次真正開始了解宗教,始於大學時修讀一些神學的科目,慢慢才發覺,在世界上其他地方,宗教的意義原來可以很廣闊。人生很得意的,每次你心裡有問題的 時候,只要你去崇拜,就會得到很多領悟、答案,而那些答案又絕不膚淺,是一個深層次的反省,因此我仍然有返教會的習慣。但另一方面,我又會去接觸其他宗 教,例如學面相,原來面相中涉及很多中國人對傳統世界觀的看法,像面相中的福痣,是否早已命定?一個人的面相又如何相由心生呢?當我想知道這些答案,向上 帝發問時,又會在崇拜的過程中或從書本尋找出答案,很有趣的。表面上兩個毫無衝突的宗教,內裡原來又有衝突的,到頭來發現,原來每個宗教都在追尋真、善、 美,到底真相是甚麼呢?這方面每個宗教都說不完的,像研究一隻大象,一個宗教只摸到個象鼻,覺得牠又滑又軟,便認定象是這樣;但另一個摸到的雖然同樣很滑 卻很堅硬,原來摸了象牙,結果大家為了此事而爭拗,沒意義的,為甚麼不去了解整隻大象呢?要世界的文明不斷進步,我們應該對不同的宗教有更深入的了解。我們想不通的東西,不代表在其他層次上解決不到,對宗教,我會保持著開放的態度。

社會怨氣與他的怒氣
每次閱讀Jonathan在 《招職》 的文章,總覺得他對社會及經濟問題都有獨特意見,他卻笑說自己甚麼都不懂,只懂在提出問題後再尋求答案。今次入到城隍廟又怎可以空手而回,主動問他對近年 怨氣日重的社會有何看法?沒料到竟間接激發起他對香港人的怒氣,外表斯文的他心裡原來有團火。

對於現今社會上怨氣,我覺得大家應該學習以多方面的角度去看人生及看社會,雖然自己還未完全克服到!作為一個普通的市民,自己都很?憎,在某程度上,大家 像有共同的宣泄對象,確實可以跟別人溝通得到。但在另一方面,大家亦應該去反省,香港要衝出這個困境,到底需要甚麼?經過97及科技網泡沫爆破後,才發現 香港人的人民心理及精神文明的底子原來是這麼差,感覺上雖然是有點心痛,但在某個角度上看,如果大家在經歷兩次泡沫後變得踏實,走回一條正確的路,將來還 是美好的,始終人是需要在歷史文明中汲取負面教訓才知道往後的路應如何走。

如果沒經歷過SARS,大家又怎會知道?生對環境的重要、家人對自己的重要;沒經過壓迫又怎會知道民主的重要,這些集體經驗對大家很重要,有朝一日可以實 行,是一件好事。以前香港實在太倚賴某些東西了,那些人常說香港是一片福地,其實有甚麼福呢?像早前SARS的事件中,大家沾了犧牲了性命的醫護人員之 光,說這是 「香港精神」,不要這樣無恥吧!香港人背後的價值觀念其實很有問題,每樣東西都以經濟掛帥,根本上整個社會都在發病,人民精神完全被扭曲,社會問題就是這 樣浮現出來。如果大家不再實實在在做些事,沒有了自己的定位,以後的路很難再走下去,在中國的結構之下,20年之後已不再需要香港。

泡沫人生

我相信Jonathan是一個很重感情的人。當我們說到人生挫折時,他提出了失敗的婚姻引致長達數年的人生低潮日子,眉宇間不其然流露出一些他對這段婚姻的最後結論 ── 遺憾,這是我感覺到的。這個打擊對他之大,絕對可從他用 「泡沫爆破」 去形容那段日子中體驗得到。

人的成長經驗跟這個社會的經驗一樣,一定要跌過知道痛,才懂得去避免,不可能永遠有人在你身邊扶著你。97年前,其實算是一帆風順,很早已經擁有自己的物業,可從事自己喜歡的職業,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收入OK,有很多朋友,在別人眼中我是頗well off,亦覺得自己在各方面都應該沒有遺憾。不過到了某個地步,原來一切都只是一個泡沬,所有事可以一瞬間爆破,財政上、婚姻上及身分上,忽然全部崩潰下來,覺得自己過往所做的,完全沒有意義,對人生的價值亦隨之消失,社會有泡沫,人生都會有泡沫時。

當一個人遇到感情問題時,是可以掀一髮而動全身,影響到你的理智的;當你的理智出現問題時,很多事情便控制不到,繼而影響你的投資,很多時候一個人的投資 錯誤,並不是沒有人教你理財之道,而是受其他問題影響,簡單一點來說,那時的我EQ很低。處理好婚姻問題後,再慢慢踏實地追求自己的理想,最後用了約四年 多時間才復元。雖然到現在仍然未做到心目中最理想的生活安排,但只要心裡有一個passion,就自然會朝著這方向追求,知道自己有passion所在, 找到核心的滿足感,所有事都不是泡沫而是實實在在,我會覺得很開心。假如有人問我,現在突然間要bye bye,人生會有甚麼遺憾?我相信只要我跟著這條路走,已經沒遺憾了。

問Jonathan,假如10分是滿分,他會給自己現在的生活多少分,他說:「7至8分。」那剩下的兩至三分去了那裡呢?他說:「還是留一點空間好,假設現在已經有9 分,那麼可以自殺了。」當然,他只是說笑。

鄭建生檔案
英文名:Jonathan Cheng
年齡:39歲
學歷: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均於香港大學完成,1987年畢業社會科學系,主修經濟學及社會學;93年完成社會學碩士學位;99年完成社會學博士學位。
工作簡介:曾於《經濟日報》擔任總編輯助理,後加入香港電台新聞部成為節目助理,主要負責財經新聞的採訪工作;89年進入亞洲電視新聞部,負責對外採訪及 專題報道;92年加入《壹周刊》工作,專注商業及財經新聞報道;94年重投亞洲電視,任職新聞部採訪主任;2000年投身駿陸控股有限公司任職行政總 裁,01年擢升董事至今;02年加入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任職助理教授 ( 研究 )。鄭博士的文章亦可見於《招職》、《東方日報》、及《太陽報》。此外,鄭博士亦曾推出《天問 — 突破世紀末的信仰思潮》、《另類解構手冊》、《另類治療手冊》、《另類綠色手冊》及《性情男女》等。

http://www.jiujik.com/jsexpertsdetails.php?lcid=HK.B5&artid=3000006500

巴基斯坦新一輪的流離失所者接近700,000人


香港聯合國難民專員公署正呼籲捐款予巴基斯坦難民, 請到以下網站及留意部分中文報章廣告


更新:
世界宣明會也呼籲緊急救援, 詳細可到

難民署首長探訪流離失所巴基斯坦平民,呼籲大規模援助
http://www.unhcr.org.hk/tc/news_press_room/news_from_UNHCR.html?id=341

News from UNHCR       
 alt

剛達到西北邊境省Jalala營地的流離失所者。越來越多的人在逃亡。 ©難民署/ A.Rummery
難民署的新聞故事

巴基斯坦新一輪的流離失所者接近700,000人

巴基斯坦伊斯蘭堡5月13日(難民署) - 本週三已登記或記錄為逃離巴基斯坦西北部戰鬥的人數已達到670,906人,超過前一天的50萬人。

大多數巴基斯坦當局在難民署的協助下登記的流離失所者,是住在朋友和親戚的家裡或於野外露宿,另一小部分共計79,842人現在正生活在難民營中。

社協誠徵舊相機,圓兒童攝影夢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現正籌備一個兒童攝影小組「童‧影‧想」,對象為九至十三歲的貧窮家庭兒童。
是次活動宗旨為他們提供拍攝機會, 透過相片,可以讓他們藉著另一種的視覺媒介,去發掘並表達自己的感覺、生活、美好與現實。活動現計劃於七月份開展,為期16週,除了教授基本相機使用,攝影技巧外,他們還會就每次的作品於組內分享,透過各人獨有不同的角度,了解他人的想法,感受別人的生活。而小組最後將會以展覽形式分享他們喜歡的攝影作品,並讓社會透過他們的鏡頭接觸他們的世界。

這些兒童來自低收入家庭,他們的家庭經濟能力不可以負擔購買相機,希望各界友好人士捐贈簡單易用的攝影器材。

徵求相機規格:
最少四百萬像數碼相機,操作正常
需附叉電池及叉電器
如附有儲存咭更佳(大小不拘)

聯絡方法:
請把相機型號及個人聯絡方法電郵至 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可在港鐵沿線交收或送往本會辦事處(何文田公主道52號3樓或深水埗桂林街117號2樓)
捐贈者請留下聯絡方法,以便日後活動或展覽通知大家

如有查詢,可聯絡:

義務導師:梁智德 (9208 4701) / Liza Yu (6342 6445)
負責社工: 王智源/施麗珊 2713 9165 或 71103301a/c5677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於1972年成立,註冊成為一間非牟利的民間人權組織,主力服務本港貧困社群,包括: 籠屋、板房的租戶、獨居老人、新移民婦女、貧窮兒童、露宿者、精神病康復者、低薪工人、難民及少數族裔等,組織這些社群倡議改善政策及為他們提供支援。

Used Camera Wanted by Kid Photographer of SoCO

We are cordially inviting you to support our children photography group "Kid Photographer" through donating used digital camera. 
 
The group will comprise of underprivileged children aged from 9-13.  Given the opportunity to take pictures, the children will start their own photo journey that explore and express their feelings, lives, pleasures, grievances and ideas of reality.  Commenced at the beginning of July, our sessions will cover different topics and document various aspects of their daily lives within 16 weeks. 
 
Besides learning the necessary skills and basic techniques required to work with a camera, they will be given free hand to create their photos and share them in a weekly gathering. These ongoing sessions will let them express their creativity and ideas and hence understand those of their fellow members. Their photos will be exhibited and shared by the public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all photography sessions.
 
Our group members come from a low income community, their families are not able to afford a digital camera.  We believe that you can help by donating a used digital camera to make their dreams come true.
 
Camera Requirements:
A fully functional camera of 4 megapixels (or above)
Batteries and charger included
Memory card of any size (Perfect if you can donate one)
 
Contact Info:
Please send your contact info and camera specifications to :
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You are welcome to bring your camera to SoCO office
(3/F 52 Princess Margaret Road Homantin or 1/F 117 Kweilin Street Sham Shui Po) or we will collect your donation at MTR stations
Please leave your contact information for our future communications on upcoming events, invitations and exhibition.

For any queries, please contact:

Volunteer facilitator: Terry Leung (9208 4701) / Liza Yu (6342 6445)
Social workers: Mr WONG Chi Yuen or Miss SZE Lai Shan 2713 9165 or 71103301a/c5677

Society For Community Organization (SoCO) is a registered non-profit making and non-governmental human rights organization for the underprivileged, founded in 1972.
SoCO’s services assist cage and cubicle dwellers, the single elderly, new immigrant women, children living in poverty, street-sleepers, people with mental illnesses, low-paid workers, refugees and ethnic minorities. SoCO also undertakes original social policy research, lobbies Hong Kong decision-making bodies and organizes direct action ev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