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營醫療應該北闖 - 信報


  為減輕醫管局財赤問題,醫管局行政總裁何兆煒提出向內地輸出醫療顧問服務及舉辦收費培訓課程。事實上,有本地私家醫院接觸醫管局,要求醫療管理及科技資訊顧問服務,亦有內地醫療單位接觸醫管局,邀請前往內地提升醫院水平,特別是醫院管理和人才培訓方面。

  不過,醫管局的建議並未得到大眾的認同,有輿論認為,公營醫療是為本港市民服務,理應「安分守己」,而用香港納稅人金錢訓練出來的醫生,卻供應內地人使用,這將會分薄市民的公營醫療資源,甚至是自我膨脹和建立獨立王國的狂妄。

  筆者卻認為,這個論點盲點處處。

   首先,香港公共部門是否都「安分守己」呢?不是。事實上,很多香港公共部門表現出色,除地鐵、八達通外,香港政府飛行服務隊也「北飛」。香港飛行服務隊 獲得國家交通部邀請,協助內地臨海的上海、大連、福建及海南四省市成立海上飛行拯救隊,將來各隊也會跟隨香港的飛行標準,甚至會棄用普通話而採用英語作飛 行語言。

  其次,現在香港醫療服務是不是只服務香港永久性居民呢?當然不是。為數逾六十萬人居港未滿七年人士及外籍傭工,和香港永久 性居民享有同等待遇,而持雙程證人士及訪港旅客(包括商務及工作簽證)亦可享用,只不過要繳付公共醫療全費。收取全費政策只在去年四月才開始實施,香港公 共醫療服務一向以慷慨見稱。

  衞生福利及食物局曾透露,醫院管理局二○○三年四月至十二月間的「壞賬」高達七千七百五十萬元,其中五 千二百萬元來自非本港居民!以二○○三年度四億五千萬元的財赤計算,涉及「外人」的壞賬高逾一成!醫管局要求所有非香港居民在入住公立醫院時繳交按金近二 萬元,不過,去年度單是非香港居民的內地婦人在公立醫院分娩的撇賬總額亦達一百六十六萬元,平均每名產婦欠款二千元!分娩並非急症,尚且出現眾多撇賬個 案,現在的制度明顯是出現漏洞。

 

改善醫管局壞賬

 

  在內地設立香港公共醫療服務中 心,凡在香港欠「醫療債」的內地人便不能再享用在內地不同城市的香港公共醫療服務,或許可以提供阻嚇作用。到時,如果內地人逕自到香港公立醫院求醫,香港 便可以名正言順將他們轉到內地的香港公共醫療服務中心先予處理,壞賬以及濫用問題或許可以有改善。

  筆者認為,若安排配套政策及設備 得宜,醫管局北上政策可以改善本地服務以及改善醫管局以至整體政府財赤。我們經常在報章上看到醫管局赤字數目由二○○二年度二億八千五百萬增加至去年四億 五千萬元,以為公共醫療負擔只是幾億之譜,但大眾沒想清楚,這個赤字數字是在政府撥款近三百億元之後仍然不足的數目。

  香港現在醫護人員看似出現「人滿之患」,實則上是由於公共醫療融資苦無良方,醫療收費增加面對極大政治抵抗力,港府財赤壓力下難以增加經費撥款,於是醫管局管理層以強大行政壓力壓縮人手編制。為公共醫療體系找到活水才有望改善醫護人員的工作條件及待遇。

  本港醫生自行北上面對不同文化,可行性甚低,然而公共醫療服務向內地「進軍」,連帶公共醫療系統的醫生及醫務人員也北上,這樣又可行嗎?

  不過,醫療界卻有反對意見認為,既然政策重點在於將香港建設為全國的醫療中心,因此,醫生北上是不切實際、不務正業,香港「只」應吸引病人南下。

   隨著內地經濟發展,香港賺取內地人來港醫護治療費用是指日可待。這筆收入有多大呢?看看已發展成為亞洲區醫療中心的新加坡,在二○○二年便治療了二十一 萬名外國病人,帶來二十億港元的收入。如果香港能夠急起直追,二十億元醫療收入是整個香港公共醫療撥款(○三年為二百九十六億元)的百分之七。筆者相信, 經過數以十年的努力,香港絕對可以賺取數以百億的醫療收入。

 

中港「一條龍」服務

 

   吸引需求南下當然是對的,「因此之故」,北上供應便是錯的?筆者認為,這個因果論點在思維上走歪了。南下及北上不是對立,而是相輔相成。我們應該認清楚病 人南下是有制約的。部分患小病的內地人不會長途跋涉來港,部分大病也不適宜旅行;急病趕不及,長期病患不能在港長期醫,也沒辦法跟進。事實上,分娩服務不 只是一、兩星期的服務,可以是一個維時九個月,包括婦科檢查以至產前及產後教育的服務。

  香港公共醫療的品牌效應可在內地發揮一定作用,「市場定位」應該是昂貴的奇難雜症以及內地中產階級的一般醫療需要,而在內地的香港公立醫院則處理來香港做手術的前期及後期服務,香港只是「一條龍」服務的一站。

  事實上,私家醫院受制於規模經濟,沒有足夠個案的支持下,難以購買先進的醫療技術和設施,因此不會主攻奇難雜症;同時,不能或不願負擔香港私家醫院費用的內地中產階級自自然然流入香港公立醫院。

 

促進兩地人口流動

 

  醫管局可先在深圳、廣州及東莞設立醫院,同時服務內地人以及在內地的香港人、華僑及外國人,他們當中不少購了醫療保險,提供優質醫療服務,令他們安心在國家營商及建設,對國家的經濟發展也有貢獻。

  再者,不少倚賴綜援金維生的香港長者始終不敢在內地居住,最大的憂慮便是醫療,香港公營醫療北闖,可以促進人口流動,減少對香港本土服務的倚賴,甚至可以釋放投放在他們的公屋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