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文化生活 - 招職


前年競選特首的梁家傑曾談到,要吸引人才來港,除了改善空氣質素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提升香港的文化生活,亦要着重歷史文化保育工作。他引述,外國公司形容香港是「uninhabitable」(不適合居住的)。(《香港經濟日報》2006年11月27日)國際上馳名的中國服裝店上海灘的老闆鄧永鏘說:「我一直強調,如果想外國遊客對香港有好印象,我們要有很好的文化修養。」(《信報》2007年12月15日) 

卸任不久的英國駐港總領事柏聖文在離任前的午餐會上批評香港的文化水平未達到世界都會的水平,他對港府處理皇后碼頭等歷史建築的手法極為不滿,更提出過帶同米字旗到皇后碼頭鎖起自己,抗議政府的破壞行為以及對女皇和歷史的侮辱,只是在總領事館同事建議下才放棄想法。

柏聖文談到,在日常接觸中,文化是重要話題。但港人又如何呢?且聽鄧永鏘如何描繪:「香港富豪設的晚宴我去得多,…..飯桌上的話題都極之無聊。他們談話固然不牽涉學術,而不提到文化也幾乎是必然。就算偶然提到貝多芬的音樂,亦只是講幾句膚淺的話便結束;至於有時候講到歷史就更離譜,簡直是垃圾。香港太多人無知、無學識,固然恐怖,但甚至連社會名流也缺乏文化修養,思想幼稚,便認真得人驚,這個現象確實給我們社會敲響警鐘。所以怪不得有人說我們住在香港,猶如住在文化沙漠。」(《信報》2007年12月15日)

柏聖文雖不認同香港是文化沙漠,但在午餐會上卻逐一數出倫敦的世界文化遺產、樂團、演奏廳、博物館、大學、米芝蓮星級餐廳等,以及每天上演的音樂劇、歌劇和舞蹈表演的數目,證明倫敦和香港的距離。

柏聖文說,以現時的發展水平來看,相比起紐約和倫敦,香港仍只是「很小的小鎮」。在2005年,香港管弦樂團總監兼總指揮迪華特炮轟尖沙咀文化中心設施:「香港不是一個小鎮,而是堂堂一個國際城市,但文化中心的設施及音響可以『terrible』(極惡劣)來形容,樂手連換衫的地方也不夠,我一生人也沒見過這種場地。」他形容內地廣州及深圳的演奏廳音響水準比香港還高。

鄧永鏘又撰文批評:「香港有這樣的落後法例,那麼就算米開蘭基羅的雕塑《大衛像》亦不可能在香港展出了。……在2007年,香港收費電視放映荷里活電影,竟然要在法國名畫(註:Renoir雷諾亞畫中裸女的胸部)上打「格仔」!香港電檢處不合時宜的法例,不但侮辱香港觀眾,簡直令香港人在國際上丟臉,也令香港難成為國際大都會。……當香港展出男女裸體作品沒有色情與藝術爭議的時候,香港才有資格成為國際大都會。」(《信報》2007年11月3日)

這樣的文化環境如何吸引海外有文化素養的專業人士來港呢?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最近在一個專訪上也說:「我們常說要做亞洲國際都會,但真正做的卻不多!」(《信報》2008年4月12日)他強調香港的未來不在一個「飛龍」標誌;相反,「我們要有vision,想像香港將來的模樣,然後轉變現今的政策,譬如,只是譬如,香港的出路是與中國融合,那麼教育政策、語言政策都要配合」。香港必須花更大功夫建立真正的國際都會,才能吸引專業人才來港及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