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網膜效應 - 招職


繼續談患胰臟癌過身的蘭迪.鮑許(Randy Pausch)教授在《最後的演講》(The Last Lecture)的職場智慧。

他強調「能夠在團隊中與人合作愉快,是在職場與家庭裡都非常關鍵,也絕對必要的技能。」(頁169)為了令學生明白這一點,他要求他們組成團隊,一起準備功課。

有甚麼秘訣呢?筆者歸納了以下5點。

第一,要求學生自我介紹,以得體的方式與別人認識,互相交換聯絡資訊。鮑許有一點很細心,但經常為人忽略,那就是確認自己知道每個人姓名的正確發音。對方連自己的名字也叫不清楚,心底裡已經覺得不被尊重,關係已出現無形的隔膜。

第二,學習找出共通的地方。當一個人找到對方和自己相同的地方,就比較容易針對你們意見不同的議題進行討論。體育是沒有種族與財富隔閡的話題。就算什麼都找不到,至少也有天氣可以談。

第三,讓別人把話說完,不要打斷別人的話。說話比較大聲或者比較快,不表示你的意見就比較好。

第四,不要把英雄主義的心態帶到會議上。記錄討論意見的時候,把每一項意見加上標題,而標題應該描述意見內容,而不是標示提出意見的人:例如「橋梁的概念」,而不是「珍提出的概念」。

第五,互相讚美。稱讚別人意見裡的優點,就算有點勉強也沒關係。即便是最爛的意見,只要認真檢視,也還是找得到可取之處。

這一點對很多人來說,是特別困難。要做到這一點,不能只聽這位電腦科學教授的看法,應該轉到另一科目找尋啟示。那就是心理學,那裡可以找到「視網膜效應」的概念。

所謂「視網膜效應」,就是一般人總是看到自己想看的。例如剛懷孕的女人總是覺得四處都是孕婦,當地的生育率突然上升;懷才不遇的人總是見到庸才;懷疑的人總是看到可疑的人;懷春的人總是看到四處都是牽手的情侶。

有一位培訓員說,他的印象是一般人都是買白色或黑色的車,他決定買一部墨綠色的房車。他原以為自己很與眾不同,甚有品味。但當駕車時,卻突然發現不論是在高速公路上或是街頭巷尾,都看到許多墨綠色的同款房車。心理學上的「視網膜效應」正是表示,當你自己擁有一件東西或一項特徵,或者心裡有一種理念時,你便會發現這些東西、特徵或理念,是那麼普遍存在的。

培訓大師卡內基創辦的卡內基訓練課程,全世界有四百五十萬人曾參加。他認為,每個人的特質中,百分之二十是缺點,百分之八十是長處或優點。但大部分人其實是聚焦在自己的缺點,而不知發掘優點。於是,「視網膜效應」就會令人發現他身邊也有許多人擁有類似的缺點或其他的缺點。結果,他的人際關係無法改善,生活也不會快樂。因此卡內基強調,要人緣好、受人歡迎,一定要培養欣賞自己與肯定自己的能力。在「視網膜效應」的運作下,一個看到自己優點的人,才有能力看到他人可取之處。
仇視眼只看到仇人,存感恩的人便找到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