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力不能更生的香港社經結構 - 信報


  自由行一周年,各界都認定這措施是香港經濟的靈丹妙藥。不過,筆者從客觀數據上卻找不到可靠的證據。相反,初步看來,自由行對就業市場的利好作用並非全面性的,在零售業中,只利好高價貨品,而大眾及傳媒都高估了零售業對勞動力的吸納量。

 

失業率高達11%行業

 

  更令人驚訝的是,根據《二○○四年一至三月綜合住戶統計調查統計報告書》,在政府劃分的十九個行業類別中,飲食及酒店業的失業人數高達三萬零三百人,行內失業率高達百分之十一,而就業不足率亦高達百分之三點九,是兩個屬於建造業以外就業情況最惡劣的行業類別。

  如果再仔細看,三十至四十九歲服務工作及商店銷售人員有二萬三千人失業,九千人就業不足;是三十至四十九歲非技術工人(分別有二萬六千人失業及一萬九千人就業不足)及三十至四十九歲工藝及有關人員(分別有二萬五千及二萬二千)以外最差一個年齡工種。

  其次是超過五十歲非技術人員(二萬及一萬一千)及十五至二十九歲服務工作及商店銷售人員(二萬及八千)。有這麼多年輕勞動人口不能在服務工作及商店銷售職業謀生,再一次令人驚訝。

 

申領綜援「廣泛性」

 

  事實反而是︰在吹噓自由行之下,香港默默地進入「吊鹽水」社會。

  綜援個案是以「家庭」作為申請單位,因此當官方公布綜援個案數字接近三十萬時,我們仍然看不到綜援的廣泛性。根據《香港統計月刊二○○四年七月》,在二○○三年底,綜援個案總共有二十九萬多個案,涉及受助人達五十二萬二千四百五十六人,佔當時人口百分之七點七。

  換句話說,十三個港人中有一人受惠於綜援!和二○○一年底相比,受助人數目在短短二年間上升超過三成!

  即使出現自由行的經濟刺激,受助人數目並無回順,期內仍然上升,比二○○二年底增加超過一成。究竟香港是急速貧窮化,還是綜援出現嚴重濫用情況?

   ○三至○四年度綜援開支為一百七十三億元,即是說,每名非綜援港人付出二千七百五十一元津貼綜援戶,令每名綜援受助人獲得三萬三千一百一十元。而綜援受 助人中,屬於經濟活躍年齡十五至五十九歲的有二十二萬四千,比九七年的九萬四千大幅上升。我們的社會及經濟結構出現什麼問題,在回歸後無法讓民眾自力更 生?

 

入息不足以餬口

 

  我們可以將綜援看成兩個目的,第一是援助對社會上那些因身體、心理以至社會位置上不能作出經濟貢獻的一群。而另一批需要幫助的人,雖然有能力作出經濟貢獻,但由於香港經濟不景氣而不能餬口。

   《香港統計月刊二○○四年七月》將單親、低收入及失業個案歸類為「主要涉及就業年齡健全受助人的個案」。在二○○三年,這類個案有十萬一千宗,官方認為 這意味著十多萬有工作能力的人(連同他的家人)接受政府生活上的支持。這類個案佔所有個案百分比由九七年約百分之二十,升到二○○三年的百分之三十五左 右。

  不過,將單親個案作出這樣歸類是有爭議的。為避免這個爭議,我們可以單看失業及低收入綜援個案,在九七年總共有一萬七千個這類 個案,到二○○三年升至六萬四千,增加幾近三倍。再參考失業及就業不足人口分別為二十四萬五千萬及十一萬四千人。粗略來說,未能全面就業的工作人口有五分 一轉向綜援維生。

自力不能更生.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