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的流動-- 溜、留、流 (一)


      香港人正面對經濟轉型的痛苦及泡沫經濟爆破的後遺症,卻適逢內地經濟生機勃勃.一些港人酸溜溜,滿不是味兒;一些港人不肯面對挑戰,投入內地的發展,堅持「留」港;一些港人看見勢色不對,準備「溜」,一走了之.然而作為香港人,對香港及內地最有建設性的心態既不是酸溜溜,也不是「溜」,更不是「留」,而是「流」.

      我們經常擔心兩地的人口流動,令香港受損.例如,根據最新政府的調查,在2001年,每星期至少往內地消遣一次的香港人有十四萬五千多人,再加上公幹、探親、上班及上學的人數,四十九萬多香港人每周至少往返香港與內地一次.大批港人在內地消費,令香港「一潭死水」.

雖然往返內地的人次增加,但港人消費的金額卻下跌,每名港人到內地的平均消費由2000年 的870元,下調到2001年的770元。去年港人北上消費總額只有 276億元,較對上一年減少 17億元.

    相反,2001年訪港的內地人數有445萬人次,每人的平均消費達5100百多港元,為本港帶來230億元收益。這樣看來,隨著內地人來港旅遊及公幹愈加增多,一、兩年之後,香港很快可以在人口流動中賺到淨收益.

       香港人在人口流動中不單將會在未來有金錢上的淨收益,在「心靈」上也有很大收益.最近中文大學研究港人北上消費心態,發現港人北上消費其實有三種心態,分別是「享樂」、「面子」和「節儉」。其中,25%港人是享樂一族,他們認為內地消費提供多元化的娛樂消遣,又可以擴闊社交圈子.32%抱節儉心態北上,他們享受平價及討價還價樂趣。43%是尊嚴一族,他們多是低學歷的中年人士,北上消費可以令他們重拾尊嚴,彌補在香港消費時遇上的奚落經驗。他們覺得在香港花 200元,沒有人尊敬,購買二、三十元的物件時,更會因店員態度而受氣;但於大陸花 200元,卻受到尊敬,「好似做大爺,鞠幾個躬都唔止」。

    雖然如此,這也是香港和內地融和的「過渡性」現象,因為內地並無一套獨特的服務文化.長遠而言,香港服務業為求生存,「面子式」服務亦會增加;相反,當內地生活水平提高,對香港人的熱情也慢慢冷淡下來,尤其是港人在內地消費正在急速減少中.在2001年,港人到廣東省遊玩,每人的平均消費開支約為590元,比2000年的640元少近一成。而港人在2001年去深圳平均消費亦比前年減少近一成,平均每人只花 380元。

    著名經濟學家Manuel Castells 在他的名著《網絡社會的興起》(The Rise of Network Society,2000)中作出一個大膽的估計,在廿一世紀將會出現一個「巨型城市」(Mega-city),那就是珠江三角洲都會系統.這個都會系統包括香港、深圳、廣州、澳門、珠海及其他珠三角城市.這個都會系統將是廿一世紀出類拔萃的工業、商業及文化中心.

      我們應該看到一個龐大的區域經濟體系正在形成,人口的流動可以說是成功的關鍵之一.香港人北上提升內地企業的管理水平,加速和世界接軌,而大量資金、商機亦會流向香港,珠江三角洲五千萬居民亦會把香港作為高級消閒及購物都會。

      不過,愈來愈香港人願意返內地工作,是迫於形勢.大部分香港人都慣於短視,看不到這個發展趨勢.北上是無可奈何的選擇.

      有一家人才招聘公司的負責人就大歎香港年青人短視,他說,和40多位大學生傾談中,竟然有三分之二未去過內地,連到深圳遊玩也沒有.但當內地企業以5,000 元薪酬請香港人時,他們卻覺得十分委屈,甚至認為是一種侮辱.而內地企業老闆會反問: 「你要求二十萬年薪,那你如何為公司賺取二百萬甚至二千萬利潤?」

      幾年前,我認識一位朋友,他在一家在內地設廠的企業任職管理階層.雖然公司在內地發展蓬勃,但他竟然拒絕學普通話,和內地員工溝通只肯用廣東話,不肯認真地認識內地工作的運作方法及文化.他看不到大勢所趨,因此亦錯失內地發展的先機.

      那麼為什麼不應一心一意「溜」入內地工作呢?如何在工作上兩地「流」呢?下期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