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投慈善」救財赤 - 招職


02年度香港社會保障開支達220.1億元,較十年前43.8億元,上升四倍,佔整體政府經常開支亦由5%上升至10%。當中,74%為綜援金開支.在回歸前,內地官員已經警告,不要讓社會福利開支急速增加,以免「車毀人亡」!
香港沒有足夠的退休和老人保障計劃,人口急速老化,是綜援負擔沉重的主因.要解決綜援,自然要想方法將它「封頂」.在外國開始流行的「創投慈善」(venture philanthropy)是一個解決方法嗎?
很多人認為慈善捐款的數額不會有多大,對綜援以至財赤問題的幫助只會是杯水車薪.但西方的經驗卻否定這個看法.據估計,美國所有的非牟利部門總值為5千億美元,其中三分一是由民間捐獻而來.在美國,很多商業鉅子不想將財富完全留給下一代,在晚年成為慈善家,成立不少慈善基金。或許是因為相信「富不過三代」,也或許是「發財立品」,美國的慈善捐款是非常龐大.全球首富蓋茨已經捐出近二千億港元;英特爾創辦人捐出近五百億港元,用作環保和醫療發展;創立CNN的端納捐出近一百億港元予聯合國.其中一個富豪卡耐基說,帶著財富入棺材是富豪的恥辱!他去世前捐出了九成財富,在全球多國興建了二千五百間圖書館。
在外國,不少長者立下遺囑,去世時沒有遺孀的話,所持物業捐予慈善機構.這就是所謂「遺贈」(bequest) .在1997年,美國「遺贈」佔業主去世留下物業的14%.更有趣的是,這類物業價值愈貴重,作為「遺產」留予後人的比例愈低,反而作為「遺贈」的比例愈高,2千萬美元以上的物業就有49%捐為「遺贈」!
香港政府成立了社區投資共享基金(C.I.I.F),支持建立社區及支援弱勢社群的活動.不過,這不是「創投慈善」,因為後者的集中點不在支持活動經費,而是建立健全的行政和運作基制.新一代創投慈善家不單只捐錢了事,更把營商手法用於慈善事業上,挑選有意義的慈善活動,參與管理及提供策略性建議.他們不喜歡慈善機構「伸手」(hand out),要推動它們「振臂」(hand up).他們不願將捐款一筆過捐獻之後,發現捐款用不得其所;他們改為透過長時間投入,建立一個可續性的架構,推動正面的社會價值.
他們認為不單要分配財富,更希望透過「創投慈善」創造經濟價值.他們相信社會理想及商業成功是可以並存.他們在非牟利的組織下成立牟利部門或企業,透過盈利支持慈善事業.例如美國西雅圖一家「創投慈善」組織Pioneer Human Services協助釋囚重建新生,同時又提供金屬產品予著名的波音飛機公司.和一般慈善只顧「付出」不同,「創投慈善」亦著重股東權益.創投慈善者付出的錢不是捐獻,而是投資.「捐助人」變為「投資者」.如果經營失敗,投資化為烏有;經營成功,可以令「善長人翁」獲得股本增長,他們甚至以集資上市為目標.Pioneer在2000年的營運開支達5千萬美元,股票市值達1千1百萬美元.部分「創投慈善」組織亦因市場有價,會被商營企業收購.被福布斯雜誌(Forbes)評為200家最佳小型企業的美國Res-Care,是一家提供青年人住宿及輔導服務的商營企業,便收購了三家非牟利機構.歐美的「創投慈善」經驗如何運用到香港呢?怎樣解決綜援呢?下期再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