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長人翁 - 招職


還記得筆者去年8月底在這專欄介紹在外地愈來愈流行的「社會責任投資」基金(Socially Responsible Investment,簡稱SRI).一般而言,SRI準則會禁止單位信託基金投資在煙草﹑酒精﹑色情﹑賭博﹑軍備﹑核能事業上,亦會支持環保工作、普遍接納的人權準則﹔及與僱員﹑投資者﹑客戶建立正面關係。
協助減低綜援對政府的壓力,政府可以設立「敬老SRI基金」,SRI基金會投資在有正面價值的企業,基金的回報會支付部分綜援開支.這也是一個捐贈基金(Endowment Fund),基金鼓勵市民及企業購買單位基金或捐獻.購買基金的市民犧牲基金的回報,但可以隨時取回供款,當然,基金若虧損,市民只可以取回扣除虧損部分的供款.若市民在離世時沒取回供款,供款便自動當作捐獻.長者亦可以作出「遺贈」(bequest),立下遺囑,自己和老伴去世後,所持物業捐予「敬老SRI基金」.至於捐出大額資產及金錢的善長人翁,基金甚至可以考慮每年支付他們一定數額的金錢作生活需要.
「善長人翁」或許是不準確的稱謂,因為新一代創投慈善家一般由30至50歲,多是白手興家的青年才俊.新晉富豪多是年輕、有良好教育的創業家.根據《經濟學人》在98年的專題文章,身家逾十億的美國「十億富翁」(billionaires)的數目有170人.筆者曾介紹過社會學家英高赫(Ronald Inglehart)的研究結果,在西方社會,愈來愈多人追求物質之外的東西,即所謂「後物質主義」(Post-materialism).而愈年青的人,愈傾向後物質主義.國際著名的高盛證券前主席約翰懷赫特曾有一席話:「不要想像慈善捐獻要在天堂才得到的回報.你能夠立即獲得回報,因為一家有社會責任的企業能夠吸引更好的僱員,當股價能夠有更高的估值,還有諸多好處跟著來.」
根據學者研究,在2000年,香港有45%長者,主要的「養老收入」來自子女或親戚,有45%長者主要靠綜援維生.現在愈來愈多人沒有生育,甚至獨身,其中擁有巨額資產的亦愈來愈多.因此,對於一些沒有下一代或不願將遺產全部留給下一代的人,最善用自己財富的方法可能就是捐贈予「敬老SRI基金」.「敬老SRI基金」可以是最「善有善報」、「積福布施」、「施比受更有福」、「有愛心」、「禮尚往來」的方法.
老人家最擔心的是醫療問題,「死慳死抵」儲下「老本」,除「百年歸老」的用途外,最重要便是醫療費.由於嚴重憂慮,恐怕沒有足夠醫療費令他們有痛苦的晚年,因此他們往往有大筆錢放在銀行,沒法進行較進取的投資.最近,醫管局制訂新措施,老人家在銀行戶口有太多存款會令他們失去免費或平價醫療服務.對於這個措施,老人家的憂慮是可以理解.因此,政府可以豁免計算在敬老SRI基金的資產,他們便可以安心存放在基金內,可以享受免費或平價醫療服務.
    如果得到個別富豪以至社會福利界及宗教界的支持,敬老SRI基金可以幫助滅赤之外,更能凝聚香港人.敬老SRI基金亦可以推動「三人養一老」運動,3百多萬打工仔為一百多萬名老人家買醫療保險,基金可以提出等額資助.在香港,助養小孩子的需要比前減少,應該是轉向助養老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