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前景

25/4/11的分享日誌中分享了醫藥的前景:

 

曾經任職藥廠數以十年的化學戟士顧小培四天前在信報發表「應有警惕」一文,提醒我們警惕甚麼呢? 文章介紹全球藥廠研發新藥的策略.除了醫療科技之外,新藥的研發決定了西醫的治療方向,甚至是不同疾病的病人命運,而特別是,藥廠對頑疾的研究似乎是放棄了.
 
須知藥廠若不去研發新藥對付某一個疾病,醫生也就無藥可用,疾病也就成為所謂不治之症。推本溯源,一個病人是否能得救,牽涉到藥廠的研發策略。

 

美國波士頓可能已成為了全球生物醫藥研究的中心。在學術方面,波士頓有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在專業新藥研發方面,全世界最大的幾間藥廠、包括Novartis、AstraZeneca、Pfizer、Roche都在波士頓設立了科研中心。波士頓尚有至少一百間中小型的藥廠。以前我在波士頓的藥廠工作,在餐館進餐時,尤其是商務午餐,能聽到鄰座食客談話的內容,往往離不開細胞、DNA、臨床測試等話題。早一陣子,哈佛邀請了六間藥廠的高層…在一個叫World Health Forum的會議中,共同討論研發新藥的策略。...這六間藥廠每年花在新藥研發的經費,合起來超過一百億美元,可以說,他們掌握了可見未來的新藥發展,以至病人的命運。... 多間藥廠為了集中研發項目,決定削減開支,包括裁員。據聞Pfizer將會關掉六間研究所,GlaxoSmithKline也會裁掉25%的科研人員。藥廠的另一個策略,是增加研發新藥的效率,以求事半功倍。在這方面,Roche藥廠與新加坡政府合作,成立了一個科研中心;又與哈佛合作,共同研發幹細胞。Eli Lilly、Novartis和Merck大致上不會大刀闊斧削減項目和員工,但會重組項目架構,令所有員工能發揮更大的潛力。

總的來說,有三度板斧:除了裁掉大量科研人員之外,包括第一,着意收購一些有潛質的概念藥,也就是那些已成功通過了第二期臨床測試的,甚至將整間小藥廠吞併下來;第二是列出多類頑疾,索性對其完全停止研發新藥。

 
最令我們感慨的是:從在商言商的角度,縱觀「藥物研發」整個行業,看來已走過了最輝煌的賺錢年代。要有新的突破,不是不可能,而是愈來愈吃力。每一個人在尚未成為「病人」之前,須自求多福,在「吃藥」以外,好好的為自己身體健康預早籌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