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

22-23/5/13及27-28/5/13及30/5/13及13-14/6/13的分享日誌談及針灸與腦疾病,氣,穴道及GDNF等的關係

 

 

22/5 分享日誌   針灸與吃藥時間

 

說起針灸及腦疾病,很多疾病的問題根源原來是在腦部.搜查顧小培在這方面的著作,兩者真的很有關係.原來作為化學博士的他,也曾研究針灸,甚至向人施針.

信報財經新聞 2007年11月7日 「適時吃藥」:

  我曾在機緣巧合下,學了一些針灸的皮毛,現在偶然技癢,碰到肯向我「付託一身」的同事,我也當仁不讓,施展「寶針未老」之技。針灸中有一個叫子午流注的理論,施針者須與穴位「有個約會」。

  針灸的基礎是經絡穴道,把人體六百多個穴道,歸納為十二條經(例如手太陰肺經、足厥陰肝經)和任督二脈。這些經脈是「氣」行走的路線。若「氣」的循環太激或太慢,便需要用針去「瀉」或用灸去「補」。瀉或補都是在穴位上進行,像是通坑渠,在特定的水渠蓋所在地切入。某些穴位,例如曲池,只適宜用針去「瀉」;另一些穴位,例如五里,則不能施針,只宜灸。也就是說,某些穴位只適宜放氣,而另一些穴位則適宜加氣。從補瀉的基礎上,尚有「子午流注」的理論。根據這個理論,「氣」既然會在經脈中循環走動,像警察「行咇」,必定會在某一時辰路經某一穴位;因此,憑這個行咇時間表,「補」和「瀉」當事半功倍。

針灸理論和吃藥時間有甚麼關係呢?

  在這一個時空層面上,西醫也有同樣的領悟。比方,有一個叫Indomethacin的消炎藥,在晨早或傍晚服藥,有很大的差異:早上服藥後出現的副作用,比傍晚服藥少26%(Clin. Pharmacol. Ther. Vol.37 pp.77-84)。肝和腸的排毒機制,白天的效率會高很多,因此,早上服藥後的副作用便會輕微一些。

 

  服藥的時間性,甚至可以決定一個癌症病人能否活下去。例如,有一個叫五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 5-FU)的化療藥,在兩個臨床測試中,證明早上服藥最能縮小腫瘤(Lancet. Vol.350 pp.681-686)。另有一例。法國Sanofi藥廠在九十年代進行臨床測試一個叫Oxaliplatin(商業名稱Eloxatin)的化療藥時,幸虧藥廠考慮到服藥時間,才能找到支持這個藥的臨床數據(Cancer Chemother. Pharmacol. Vol.25 pp.299-303)。

 

 

23/5分享日誌  針灸與大腦可塑性

 

說起針灸及腦疾病的關係,今天蘋果日報「專」言中醫專欄就以針灸與大腦可塑性」為題:

 

理論上,大腦的神經細胞一旦被破壞了便不能康復,所以很多人對中風都聞之色變,因為中風會使某部份腦細胞死亡,其控制的功能如運動、感覺、思維、記憶、情緒等,亦可能會永久喪失,大大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但臨床上不難發現,部份中風患者經適當的復康治療後,受影響的功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這與上述腦神經破 壞是不可逆轉的理論,好像是不脗合。

 

事實上,這種現象是與大腦的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有關。大腦的神經可塑性是指人類透過不斷學習和增進經驗,腦細胞會不斷產生變 化,腦細胞之間的聯接網絡會因此重組新路徑,將所學的東西牢記;就是因為這種神經可塑性,中風後死亡的腦細胞雖不能復元,但附近未死的腦細胞卻經過復康治療被重塑,重組出新的路徑,重新學習及逐漸拾回失去的功能。
根據這種神經可塑性的概念,現代的復康治療主要分為不斷重複的訓練方法和腦部刺激法兩大類,而針灸就屬於後者的周邊神經間接刺激療法的其中一種。
中醫認為針刺特定穴位,就能透過疏通連接腦部的經絡,使內裏運行的氣血得以正常流通,阻塞腦內的血瘀便得以清除,氣血就能再次濡養受損的腦部,其功能便可以康復。
現 代的功能性磁力共振成像的研究亦發現,針灸能使中風患者受損的一側腦袋的活躍程度提升,同時令正常一側腦袋的活躍程度減低,顯示出受損一側的腦細胞不斷被重塑,亦減少了正常一側腦袋的不正常活動,以便患者更能集中掌握失去的一側功能。正因為有大腦可塑性,中風不再是絕路,一旦不幸遇上腦血管意外,應盡快考 慮加入使用針灸,作為其中一種常規復康治療,盡快恢復失去的功能。

 

事實上,大腦的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是一門影響人類命運的學問,很值得認識.《改變是大腦的天性》(《The Brain that Changes Itself》)是一本好書,介紹這方面最新發展,適當地運用,只得半邊腦的人也可生活如常,參頁361-394.

 

 

27/5分享日誌  針灸與氣

 

繼續談作為化學博士顧小培,也曾學習針灸,並向人施針,其中的理論涉及「氣」.

 

顧小培信報2006年3月2日 「針與醫療」:

 

中國的針灸,在外國人心目中,是匪夷所思。在越戰時,美國五角大樓內的將領,看到針灸止痛在戰地上發揮的作用,瞠目結舌。現在很多外國人都信服針灸,外國很多地方更設有學習班,不少醫生、物理治療師等都趨之若鶩。

 

我也曾學到一點皮毛。在第一次真的拿起一枝針之時,我才看到它和西醫的針之間的分別。針灸的針只是磨尖了針頭,西醫的針卻像一塊鋒利的刀片。

 

  中醫的針是外界與神經接軌的媒介,藉以宣泄體內的「氣」(針是放氣,灸是增氣)。西醫的針,主要啣接的卻是血管,一是抽血,一是把藥物輸進循環系統(Intravenous)。演變下來,打針成為了一個刺激免疫系統的方法,把細菌或病毒注射入肌肉或皮下的組織(Subcutaneous),避開血管,故意拉長疫苗發功的時間。根據在最近出版的《新英倫醫學學報》報道,醫生發現,若把抗卵巢癌的藥直接打入腹腔(Intraperitoneal),病人可以多活十六個月。除了上述各種施針方法,我在用動物疾病模型去測試新藥時,會用到氣管針(Intratracheal)、關節針(Intraarticular)及大腦內腔針(IntraCerebral Ventricular)。

 

顧小培信報2006年5月2日 「得氣」:

 

 中醫有關「氣」(Qi)的概念,西醫可說是摸不著頭腦。在針灸學中,「氣」有相當地位,用針和灸目的之一,是平衡身體內的「氣」。根據十二經絡學說,若氣能通行無阻,人便會精神飽滿。每一條經絡,都與體內某器官相連,例如,太陰肺經、陽明胃經等。憑這一種配搭,針灸醫生施針治病。 

 

  針灸往往有具體效驗,因此,病人坦然受針,不問原因。另一方面,針灸醫師有「師父教落」,也樂得依附一套老祖宗傳下來的理論基礎,照跟可也;至於「氣」是什麼,也就不求甚解了。在西方,倒有一個有趣的理論,可以一談。

 

  針灸師在治療時,很注重病人是否「得氣」。假如還未「得」,可用提針,即輕輕把針在穴位中,上下活動,或者左右轉動,一旦「得」到了「氣」,針便會被身體的組織吸牢,施針者馬上能察覺得到。美國佛蒙特州大學醫學院神經科的一位醫生,也是註冊針灸師,想到既然可以用這個方法產生「氣」,不妨鑽研下去。 

 

  他找來了六十位志願測試者,分為八組,每組分別在身體對稱的穴位上接受針刺。在下針時,針灸師故意將落針點稍為偏離正確的穴位;之後,用儀器測量拔針的阻力。結果,發現「得了氣」的針,阻力會高出18%。除了下針時的準確性能影響拔針的阻力,針的粗幼也有關係,若針的直徑大至一毫米(mm),針灸師在轉動針管時,皮下組織無法隨著針管扭超過九十度,同時也得不到氣。 

 

  憑此推斷,所謂「得氣」,可能是針與皮下組織的一種動力啣接(Mechanical Coupling),進而衍生一個生物化學效應,包括表達基因、合成蛋白質及傳送神經訊息(J.Biomech.Eng. Vol.122 pp336-346)。在這方面,若把十二經絡與解剖學對照,可見到這些經絡所經之處,全都是連接組織(Connective Tissue)的連接面(Plane)。所以,經絡可能是各組織間互相衍生的隙;而針的作用,則是透過轉動等操作,把它們捲╱連在一起,藉動力啣接,刺激細胞的離子通道(Stretch-Activated Ion Channel),從而挑動細胞內的各種生化機制。

 

 

28/5分享日誌  針灸與穴道

 

再談針灸原理.顧小培信報2012年6月13日「從根本着手」說:

 

中國武術博大精深,能人輩出,加上有不少武俠小說,令一般人不多不少都對武功有起碼的認識;在我個人而言,感到最玄妙的是「點穴」。到底有沒有「點穴」這回事?看來不像是全然捏造,因為最低限度我們有「針灸」之道。

 

一組香港大學醫學院的學者認為,所謂「穴位」,其實是肌肉之間的空隙(Interstitial Space),並發表論文闡釋之(Chinese Medicine, Vol. 4, pp. 10-15)。根據這個理論,「穴」可說是無形的竅,「穴位」可能是體內一些敏感點,有道可通,雖然這些通道沒有「洞」的形象。說起來,除了在身體表面能清楚見到的九竅、以及皮膚上無數的毛孔外,人體中的洞可說是多不勝數。單是在最基本的細胞和細胞之間,就有間隙可 容水分及蛋白質化學物等通過。在細胞的表面也有通道,是供細胞內外交通之用的。這些通道部分甚至有「鎖」,換言之,不是任何東西可以隨意進出,而是須有「配合」的條件。「匙孔」是一些特別的「接受體」(Receptor),「鑰匙」則是吻合的「配體」(ligand)。細胞表面有幾十種接受體,例如:免 疫系統中「白介素」(Interleukin)的接受體、神經系統中血清素(Serotenin)的接受體等等。藥廠利用這些通道,發明了各式各樣的藥 物,用以與各類細胞互動,因而產生一些功能,從而改善身體缺失之處。具體操作,是以藥物「刺激」或「抑制」這些接受體。能刺激接受體的藥物,稱為「促效劑」(Agonist);能抑制接受體的藥物,稱為「頡頏劑」(Antagonist)。例子有如一些針對「血清素」接受體的藥,包括 Ondansetron、Granisetron和Palonosetron,功效是減少一些癌症病者因化療藥引致的嘔吐。說起來有些玄妙:血清素接受體 怎會影響到嘔吐?這是科學家經過反覆實驗才印證出來的。如欲改以補健食品,五羥黃酮也有此效(Mol. Cells, Vol. 20, pp. 69-73)。

 

 

 

30/5分享日誌  針灸與GDNF

 

信報2007年7月7日 「緊急關頭」

 

  中風可真是悲劇,只比做了植物人好一點。好好的一個人,不知道禍從哪裏來,更是毫無先兆,突然之間,全部或部分身體變成殘廢。中風之所以難治,原因之一是治療的「窗口」很小,一般只有不到三小時。一旦覺得身體出了事,例如半身麻痹,須能趕快衝到急症室,或許尚可稍稍減低損傷。否則,待腦細胞受了不可彌補的傷,真是「喊都無謂」。神經細胞比一般的細胞嬌生慣養。其他尤其是肌肉細胞,是粗生粗養,餵它們葡萄糖、脂肪甚至胺基酸都可以,總能活下去。神經細胞的要求,不只是一些能直接轉化為能量的葡萄糖,還需要一類叫神經營養因子(Neurotrophic Factor),否則,便會自我毀滅。從哪裏獲得營養因子?從包圍神經的膠質細胞(Glial Cell),靠後者不斷分泌的膠質細胞衍生營養因子(Glial Cell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GDNF)。四年前,一組英國醫生在一個小型的臨床測試中,發現若將GDNF直接注射進患了金遜症病人的腦中,病人的運動障礙會有顯著的改善(Nat. Med. Vol.9 pp.588-595)。在另外一個臨床測試中,一組美國學者在《神經手術學報》上發表了相同的數據,證明GDNF可以改善金遜病人的病況(J. Neurosurg. Vol.102 pp.216-222)。不過,GDNF必須要直接注射進腦,因為這一個蛋白質不能穿越血腦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腦部是人體中的司令部,守森嚴,腦血管的血管壁上有一個關卡,不許古靈精怪的化學物品閃身進入腦組織。如果藥從身體別的地方進入,去不到「災場」。

 

   有沒有方法,可以不用打針也能增加腦中的GDNF?可能有。一組在上海醫科大學「世界生組織交流中心」針灸研究所的學者,在一個大鼠的中風模型實驗中,發現以電針直接刺激膠質細胞,能製造出GDNF,令一些在生死邊緣掙扎的神經細胞有一線生機(Acupunct. Electrother. Res. Vol.25 pp.81-90)。

 

顧小培信報2008年7月 10日「戒毒」

 

     戒毒也有補健食品,叫Ibogaine,來自西非一種叫Tabernanthe Iboga的植物(Br. J. Pharmacol., Vol. 117, pp. 743-749)。為什麼Ibogaine可以快速幫助戒掉毒癮?關鍵在於它能提高一個膠質細胞衍生營養因子(Glial Cell-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GDNF),再透過一個叫MAP的激,將心癮除去(Proc. Natl. Acad. Sci. USA, Vol. 105, pp. 8114-8119)。根據上海醫科大學的研究員,用新派針灸法的電針,也可增加腦組織內的GDNFAcupunct. Electrother. Res., Vol. 25, pp. 81-89)。

 

 

13/6分享日誌   針灸治帕金遜症

最近在此連載針灸與腦神經的密切關係,因準備多個講座及工作坊而暫停,今天再續.事實上,上周信報(6月7日)剛巧有一篇「重塑大腦用針灸」的專欄文章:

中風病人腦部有凝滯血塊導致大量神經元死亡,相對的肢體及器官功能出現障礙。然而,腦細胞死亡不是不能重生的,醫學界已修改看法,重新確認腦神經可以重塑。

一般中風病人都出現不能活動或活動受限的手腳,且偏於一側。當大腦血塊出現,神經傳導受阻,對側手腳便無法聽命活動。然而,手腳本身是健康的,包括神經、血管及肌肉。中風後手掌和腳掌出現水腫,大部分是缺乏活動後遺症。

要醫治的,重點不在手腳,而是大腦。醫治中風的方法當中,針灸是最好的。物理治療次之。針灸一般以體針治療為主,即是在活動受限的一側手腳上扎針,筆者卻不以為然。

腦區指令不能下達,才導致手腳癱瘓。指令失效源自血塊壓壞腦神經,這等同一部電風扇開不動,原來總掣燒了,電風扇插頭接收不到電源,我們修理電風扇是不對症的,修理對象應該是電總掣。

大腦不論因腦血管栓塞或腦溢血,結果都是腦神經損壞及死亡。二十年前,醫療界一致認為,神經元一旦死亡,是永遠不能重生的。

醫學界在九十年代開始有新的看法,認為成人大腦存在一些幹細胞,可轉化為成熟的神經元。科學家展開對重塑大腦研究的序幕,他們運用幹細胞技術,讓大腦製造新的神經細胞,填補因缺氧而死的細胞。只是,中風在大腦產生嚴重創傷,幹細胞分裂出的新造細胞數目,遠低於數以百萬計神經元死亡的數字。

針灸可以促使大腦神經重塑。我的看法是,大腦神經的重塑建基於「重複」及「多用」,受損的神經元會自動壞死,但通過刺激則有機會重新啟動自癒機制及新的神經元生成。

有 一位八十歲老太太不幸中風成植物人,躺臥某著名私家醫院四個月,家人請我到醫院給她針灸。其實病人入院後針灸未停過,無奈四個月的針治未見起色。我第一天就問旁邊的菲傭,上一手針灸師在哪扎針?菲傭所指位置,都是中風後遺症手腳上的常規穴位。我心想,難怪老太太做了四個月的植物人了。

我在老太太的頭上扎了四針,兩側手腳各一針,然後用電針儀接通,留針二十分鐘,拔針前加些個人技巧。經過三次治療,第四次上醫院,家人很驚喜地告訴我,老太太醒了,手腳也動了。

道理很簡單,大腦指令必須下傳手腳。電針可幫助固有的神經網路重現,老太太可被喚醒。壞死神經元旁邊的神經突觸經刺激而創造分支,繞道接通,指令下達,老太太手腳便重新動起來。

除了中風之外,針灸也對帕金遜症有幫助,文章說:

科學家以老鼠及猴子做實驗,直接把未成熟神經元移植到大腦紋狀體,發現多巴胺分泌正常,運動能力因而改善。科學家亦發現黑質與紋狀體之間神經連結生成,本來因多巴胺缺失所導致的帕金遜症有明顯改善,顫抖減少。

 

顧小培信報2006年2月20日 「電針治療柏金遜症」也提到:

  GDNF的全名是膠質細胞衍生神經營養因子(Glia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是在1993年被發現的;後即被證實與「多巴胺神經細胞」有密切關係。1997年,羅撒斯特大學一組研究員,發現可以用基因治療法,把GDNF的基因送達大鼠腦組織中的黑質區(Substantia Nigra),幫助受了傷的多巴胺神經康復。由於多巴胺神經的衰亡會導致柏金遜症,GDNF可能可治療柏金遜症。

 

  上述這個假設,在一個猴子的柏金遜症實驗模型上,被證明正確(Science Vol.290 pp.767-773)。在2003年,一組英國醫生在五位柏金遜症患者的肚中,安放了小型的泵,透過一條直通腦部的膠管,把GDNF直接泵到黑質區。果然,病情大有改善,當屬GDNF之功。這令Amgen藥廠看到一個商機;於是,正式向FDA申請去做一個GDNF的臨床實驗。不過,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之外,臨床結果是對受藥的柏金遜症患者並沒有療效。到底出了什麼錯?一個可能性,是Amgen用點滴方法,把GDNF滴進血管,但血管內的GDNF卻無法穿越血腦屏障。從而推論,可能是錯在施用GDNF採取的「物流」方法。

 

  至於小膠質細胞的另一種神經營養素BDNF,它的全名是腦衍生神經營養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它也可以供營養給多巴胺神經。

 

  回說Amgen失敗了的GDNF臨床測試。想深一層,既然GDNF和BDNF都是小膠質細胞的分泌物,而腦中有大量的小膠質細胞,分泌GDNF和BDNF當是遊刃有餘,根本不需要依靠外來供應。問題是,怎樣去刺激自身分泌?可用針炙,更確切地說,是用電針。在《腦研究》中,北京大學神經科學院的學者報道,若重複用100赫(Hertz)電流頻率的電針,施於患有柏金遜症的大鼠,可以大大增加它們大腦黑質區的多巴胺神經細胞。

 

  針炙中有所謂「得氣」,即是一針下去,病人覺得被針的部位特別敏感。原因也是與BDNF有關。原來,「得氣」是當針尖刺到了神經,觸發小膠質細胞分泌BDNF,同時造成輕微神經性疼痛。用病理學的名詞,屬痛覺過敏(Hyperalgesia)。

 

 

 

14/6分享日誌   針灸、BDNF及蘋果果膠

昨天說到小膠質細胞一種神經營養素BDNF,全名是腦衍生神經營養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它可以供營養給多巴胺神經。

用電針施於患有帕金遜症的大鼠,可以大大增加它們大腦黑質區的多巴胺神經細胞。

針炙中有所謂「得氣」,即是一針下去,病人覺得被針的部位特別敏感。原因也是與BDNF有關。原來,「得氣」是當針尖刺到了神經,觸發小膠質細胞分泌BDNF,同時造成輕微神經性疼痛。用病理學的名詞,屬痛覺過敏(Hyperalgesia)。

顧小培信報2010年2月1日 「心癮」說:

在生理的層面,「喜」與「樂」的感覺都是來自大腦皮層下的一個「快樂中心」,叫「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 NA)。香煙中的尼古丁和一切毒品例如古柯鹼和嗎啡之所以會引人上癮,是因為它們會刺激NA分泌一個叫「多巴胺」Dopamine的神經傳導物。多巴胺能產生一個快樂的感覺。有煙癮的人若感到沮喪,很容易會想點一支煙吸食,目的是要令自己開心一些,其中的機制,正是透過NA分泌的多巴胺。反過來說,一個癮君子之所以有「囉囉孌」的感覺,或難以戒煙,也是因多巴胺之故,造成了一個心癮。中醫的拆解方法,是用針灸(合谷、內關、外關、勞宮穴位);這樣做,能刺激多巴胺的分泌(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 Med., 2009120日電子版)

 

西醫也有一種類似針灸的醫術,叫「深層腦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方法是將腦打開,把電極直接插在NA。這個方法可以幫助戒煙(Neurosurgery, Vol.66, pp.E218-E221Eur. Addict. Res., Vol.15, pp.196-201)、戒酒(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Vol.78, pp.1152-1153)、戒古柯鹼(J. Neurosci.,Vol.28, pp.8735-8739)、戒嗎啡(Addict. Biol., Vol.13, pp.40-46)和消除抑鬱(Biol. Psychiatry, Vol.67, pp.110-116)。在機制上,這個開腦手術,其實是用電流去增加一個神經系統的蛋白質,叫腦衍生神經榮養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Neuropsychopharmacology, Vol.34, pp.1057-1066)。

 

以上方法有效的原理,是經過BDNF.

在這方面,改善焦慮和抑鬱的藥有Lithium,紓緩暴躁的藥有Valproate,都是藉增加BDNF以產生藥效(Mol. Psychiatry, Vol.14, pp.51-59)。補健食品則有蘋果果膠(Nutrition, Vol.24, pp.366-374)。

以上可以看到除了針灸方法外,蘋果果膠可能也有功效.

顧小培信報2009年11月3日 「蘋果中的補健成分」說:

BDNF可增加食欲。有一個能增強食欲的穴位叫「陽陵泉」,其療效原理也是與增加BDNF有關(中國針灸,Vol.29, pp.303-308)。BDNF對神經系統非常重要,在學習、記憶、邏輯思考、情緒方面具關鍵性的作用。蘋果果膠的結構太複雜,人體的小腸無法分解它。但寄居在大腸中的細菌,卻會將它轉為丁酸鹽,後者被吸收後,能穿過血腦屏障,刺激腦組織製造及分泌BDNF(Int. J. Neuropsychopharmacol., Vol.11, pp.1123-1134)。一組日本滋賀大學研究員報道說,在一個腸炎模型實驗中,發現蘋果果膠衍生的丁酸鹽能大大降低腸炎(Jpen.J. Parenter. Enteral. Nutr., Vol.23, pp.S70-S73)。更妙的,是蘋果果膠能透過抑制一個叫HDAC(全名Histone Deacetylase)的生物酵素,促使癌細胞自滅(Nutrition, Vol.24, pp.366-374Oncol. Res., Vol.12, pp.83-95)。蘋果果膠又能幫助腸蠕動,改善便秘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