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影子銀行成緊縮政策下資金來源 - 信報 02/06/2011


香港媒體近期有不少文章報道內地高利貸問題;《信報》專欄作者筆銘5月25日在「資金鏈斷裂 內地企業「水乾」 」一文便提到,最近包頭民企惠龍集團的董事長金利斌因為有12億多人民幣的債務,傳聞單單是每個月還息就將近2億元,結果無力還債而自焚身亡。而事實上,自焚事件是產生了火燒連環船的效應。

筆者上周六在職業訓練局舉行的富逸研討會上,正是以金利斌事件作引子,分析內地民間資金火燒連環船的問題。傳聞金利斌向借貸10萬元以下的債權人每月支付2分利息,10萬元以上的債權人每月更可享有3分利息。因此,不單作為債仔的金利斌喪生,連帶債主都遭逢不幸。

金利斌消息傳出,其中一位五十四歲的債主聞訊後心臟病發,送至醫院後搶救無效,數天後去世。債仔無力還債,債主一般是四出追討,但一位債主小桃(化名),卻選擇了匿藏。因為小桃是某農村信用社的一位職員,她以每月1分2的利息吸納了存戶近千萬元的存款,再以3分利貸給金利斌。

風險由貴客自理

小桃的個案正顯示,民間借貸是「借上借」的連環船,其中牽連着商業銀行、農信社、典當行、擔保公司等多家金融機構。而金利斌事件顯示的,不只是涉及企業及高利貸及不同金融機構的問題,而是涉及廣泛的大眾,因為內地已經出現龐然巨物─「影子銀行」。

近日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在內部會議上強調了,須要關注三大金融風險,市場上較多着墨兩大風險,包括地方融資平台貸款以及房地產信貸,第三大風險卻被忽略,那就是「影子銀行」風險 。

「影子銀行」體系已經成為持續緊縮政策下的資金來源,其中,人人都可以放貸,不須通過銀行借貸,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典當行、地下錢莊因此愈來愈活躍。

影子銀行不一定是在銀行之外,可以是在銀行以內。有些銀行自己製造「影子銀行」,直接為其「貴賓」客戶做委托貸款的業務,代客戶找貸款的對象。銀行收取的是服務費及手續費,而不是貨款利息,風險也不是由銀行承擔,而是「貴客」自理。

大家有沒有對4月份居民存款減少4678億元的統計數字,感到不解呢?這期間,股市下挫,成交沒異樣;房地產依然在調控中,成交也沒異動;黃金、白銀、銅以至農產品都下跌,那些錢到底去了那裡?很可能去了「影子銀行」 ,變身為追求高息的信貸資金,可能在銀行幫助下變成高利貸,又可能變為 「創意」融資,又可能購買投資房地產的信托產品,以超過20%利率協助內地房地產開發商融資。

緊縮環境下資金來源

今年第一季,銀行業新增貸款2.24萬億元,同比少增3524億元,但銀行理財產品卻出現了爆發式增長,發行規模達到4. 17萬億元,同比增加約2. 92萬億元。大眾關注新增貸款數字,但其重要性已經減低,因為新增貸款及理財產品銷售已經是一個此消彼長的關係。

《21世紀經濟報道》(5月18日「組合投資產品資金騰挪術」)便引述普益財富研究顯示,2008年至2011年一季度新增人民幣貸款餘額與理財產品發行規模間的相關係數是-0.19,2010年至2011年一季度變成了-0.66。

新增貸款愈多,理財產品就會愈多。銀行的新增貸款受制於存款準備金率,但在影子銀行,這卻毫無限制,採用了更高的貨幣乘數和槓杆。

現在關於內地高利貸的報道主要還是提及溫州的情況,因為消息來源自《中國日報》的近日報道,統計數字顯示溫州高達89%人口和57%企業,須從銀行體系以外渠道取得貸款。

其實,不單是溫州的影子銀行體系非常龐大,廣東省也是如此。《南方日報》(5月10日「民間借貸風險危若懸湖」 )便報道,2010年底,東莞正常的銀行渠道融資,即正常貸款是4000多億元,據相關監管部門的調研測算,東莞的民間融資規模大約也有2000億至3000億元。

恐成另一個龐茲騙局

正如《經濟觀察報》(5月16日)社評所擔心,龐大的影子銀行會不會是一個龐茲騙局?「在影子銀行膨脹過程中,每個人都相信泡沫可以維繫,債務人將憑借其融資所得換取成倍的回報,債權人可以高枕無憂。不過緊縮本身就意味着刺穿泡沫的可能性很大。當這個膨脹的鏈條破滅 … 誰來為影子銀行埋單?」

在剛過去的研討會上,筆者認為內地負利率狀況(定期利率追不上通脹)將龐大資金推出影子銀行,造成貨幣亂竄的現象,與貨幣緊縮的政策原意適得其反。

若增加貸款利率會加大硬着陸風險,央行會否推行不對稱加息(貸款利率加幅低於存款,甚至不加貸款利率)?中央又會否推出支持中小企的措施,同時又將人民幣一次性小幅升值,以迅速減輕輸入型通脹壓力,調低大眾的通脹預期呢?

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名譽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