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人錄 (1)

4/12分享日誌之貴人錄:骨髓捐贈者Cathy

 photo noble1204-1_zpscmom00qr.jpg

 

 photo noble1204-2_zpsldqrnsre.jpg

 

 photo noble1204-3_zpspbx0tttu.jpg

 

 

 

5/8分享日誌之貴人錄: 仁醫示範生命之輕重

 

因為伊波拉疫情,最近有很多仁醫廣為人知.想起上月有一位仁醫冼迦頌,也很值得推祟.她沒有做了甚麼大事,但在小事上卻盡顯人性光輝,究竟生命如何分輕重.蘋果日報7月11日「女仁醫施救 為救人 寧放下會議」報道:

 

新蒲崗啟東道下午有旅遊巴撞傷女途人意外。事發時,女醫生冼迦頌正乘車往衞生防護中心開會,途經現場目睹交通意外,馬上落車協助,又陪同女傷者送院。直至醫院急症室接手傷者,她才匆匆離開,趕赴開會。

 photo 140805noble_zpsd0dea2ff.jpg

 

 

4/8 分享日誌之貴人錄:捨身仁醫

偉大而美麗的心靈!感動流淚!

感染伊波拉病毒的兩位美國醫療救助人員,雖獲得實驗性的抗病毒血清,但由於僅夠一人使用,病情嚴重的「撒瑪利亞救援會」醫生布蘭特利(Kent Brantly)決定把血清讓給「國際事工差會」(SIM)傳教士南西.里特博爾(Nancy Writebol)。 不過,布蘭特利的善心也獲得回報,他治癒的14歲伊波拉病患,主動捐出一單位血液,輸給這位來自德州的33歲醫生。

<http://www.worldjournal.com/view/full_aUS_14/25537372/article-血清僅1個-醫生讓給傳教士?instance=hot_us1#.U98W9AJplVE.facebook

 photo 140804noble_zps41384cf6.jpg

 

31/7分享日誌之貴人錄: 利比里亞天使周慧儀

 

除了最近前去西非疫區的心理學家伊勵之外,今天也看到經濟日報介紹另一位早已身陷險境的護士也值得致敬。「港護士用盡年假疫區做義工」報道:

 

『西非爆發伊波拉病毒,不少人聞之色變,但有本港護士卻偏向疫區行。

香港紅十字會義務護士周慧儀,今年5月在疫情初期前往爆發疫情國家利比里亞,在當地進行公共衞生教育和提供心理輔導,協助受歧視的患者家屬。

本身為公立醫院護士的周慧儀,今年5月用盡自己年假,整個月在利比里亞,穿梭當地5個縣郡。

她說,剛去利比里亞時,疫情已趨穩定,但有不少患者家屬完成隔離後,受社區居民歧視,拒絕賣食物給他們,故需和其他義工送食物如米及罐頭等給他們,以及為他們提供心理輔導:「我們在沒有穿着保護衣的情況下和他們接觸,告知社區其他人,接觸他們(患者家屬)並不可怕!」

在當地逗留了一個月,周慧儀感受猶深,形容當地了解疫情的居民、就如當年面對沙士的港人一樣般恐懼,擔心自己受到感染,但他們對預防措施卻認識有限;又因當地資訊不足,不少鄉村都沒有電視機,村民亦不看報紙,故對疫情只是半信半疑,導致他們的防疫意識更低。

為提升當地居民對預防措施的重視,她和其他義工製作小冊子,利用相片和卡通,以簡單的圖文提供資訊,讓居民知道疫情和病毒的傳染途徑等,增加居民對防疫的意識和加強措施,甚受當地村長歡迎,其後見到當地人為預防感染,亦減少握手、多洗手和減少去人多地方。

周慧儀指出,當地疫情至她5月底離開時又再升溫,相信是因當地人流動大,居民要到不同地方工作、國與國出入境亦較自由而增加傳播風險,她冀疫情可盡快受控。

曾經歷沙士的周慧儀,08年四川大地震時亦是首批前往救災人員,近年亦曾往非洲的津巴布韋參與霍亂爆發的防疫工作。對於寧願用年假來做義工而不去旅行,周直率說:「我覺得這更加開心,可以幫到人!」』

 photo 20140731BLOGNOBLEPHOTO_zps9d685913.jpg

 

 

30/7分享日誌之貴人錄: 勵志的伊人,伊勵勇戰伊波拉

 

臉書看到「張依勵 捨身受命的港人之光」一帖,想起當年香港的沙士:

『鑑於致命病毒伊波拉在西非的疫情加劇,香港紅十字會臨床心理學家張依勵女士已遠赴西非國家利比里亞,參與伊波拉病毒社區防疫和衞生教育工作。

 

張依勵表示,在她目前身處的首都蒙羅維亞出現公眾恐慌,每日均有新增感染個案,和香港 2003 年沙士疫情早期情況類似,但當地人卻不像當年港人般將憂慮化為行動,令抗疫存在一定難度。

 

每當她聽到有醫護人員染病或殉職,她會感到難過,當地義工試過因同事受到感染而不開心,作為臨床心理學家的張依勵,立即提供輔導,「情況往往是,當義工知道同工染病,往往會變得更為積極」。

 

醫療界一直認為,伊波拉在發達國家爆發的風險較低,發達國家從未有乘飛機傳入的伊波拉個案,但隨著尼日利亞出現首宗經飛機傳入個案,一切都改變了,當地政府已經將所有機場、港口以及陸路口岸加強了入境檢查,實施入境紅色預警。最可怕的情況是一名美國醫生,即使身穿保護衣也感染了病毒,而跟他同住的妻子和子女已回美國,更令外界擔心伊波拉可能進一步蔓延到外國。

 

伊波拉病毒專科醫生指出,由於是否感染伊波拉病毒,不能即場鑑定,而從初感染到出現病徵,潛伏期由兩日至 21 日不等,受感染乘客在登機接受檢疫時很大機會未出現病徵,容易漏網,繼而循飛機擴散全球。伊波拉病毒是一種嚴重的致命性病毒,會使感染者出現高燒和出血等症狀,目前沒有能夠治癒疾病的方法,七成感染者最後死亡。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數字,西非洲地區爆發伊波拉疫情已在幾內亞、利比裏亞和塞拉利昂三國造成1093人感染,其中672人死亡。這也是全世界迄今出現的最嚴重的伊波拉疫情。

Q:甚麼是伊波拉病毒?
A:伊波拉病毒是一種線狀病毒。現在有充份證據證明它存在蝙蝠體內,通常人們透過直接接觸蝙蝠,或接觸到與蝙蝠接觸過的患病黑猩猩而中招,並經由血液、體液及器官接觸在人與人之間傳播。病毒潛伏期達兩日至21日,早期症狀包括發燒、身體極度虛弱、肌肉痛及喉痛,繼而嘔吐及腹瀉,甚至內外出血。

 

Q:疫症在甚麼地方爆發?
A:病毒1976年在中非洲剛果民主共和國率先爆發,之後在烏干達及蘇丹爆發,直至今年初首次在西非洲幾內亞爆發,之後幾個月迅速擴散到塞拉利昂、利比里亞和尼日利亞。

 

Q:怎樣預防?
A:避免觸摸患者身體、體液及其物品;照顧患者時要戴手套及口罩,並要經常洗手。同時避免生食獸肉及接觸患病的蝙蝠、猿猴。

 

Q:一旦受到感染,應怎樣處理?
A:實際可做的不多,現時未有針對病毒的疫苗,染病後的死亡率達90%。患者常會出現脫水,應多喝電解質沖劑及吊鹽水。

資料提供: 香港紅十字會
www.D100.net 電台』

 photo 20140730blognoble_zps6815d094.jpg

 

 

 

8/7分享日誌之貴人錄: 李鸝悲憤創辦「龍耳社」

 

昨天看到信報生活文化專欄「「龍耳社」李鸝 ── 為聾人利益打拼」,為聾人利益打拼的李鸝其實另有深層動力,看後非常憤慨:

「你投胎未?快些投胎吧!」李鸝信佛。「希望她快點重新開始,有新的人生,有好的經驗。」李鸝口中的她是李菁。曾經,她以為自己是一條龍,來到世界接受割耳手術。可是,她一直找不到龍耳。「她的夢想也是簡簡單單、開開心心,她很勤力,只是反映出她須要透過滿足所謂主流價值的要求,告訴別人,雖然我聾,但我都得。那篇《龍耳》就是這個意思。」

 

李菁,李鸝妹妹,終究在2008年3月1日從九龍愛民村衛民樓一躍而下,時二十六歲。2009年3月1日,姐姐李鸝創立龍耳社,服務聽障人士。

妹妹的逝世所造成的悲傷及憤怒,轉化為更多聾人打拼的力量,正是化悲憤為力量!

 

看看龍耳社網站,在成立背景的網頁(http://www.silence.org.hk/?page_id=71)看到更多李菁的悲痛遭遇:

 

1981年 在香港出生

 

1982年 因持續腹瀉發燒,施藥失當而嚴重失聰

 

1993年 成功考入某Band 1主流學校,但校方表示沒有資源照顧聽障學生,被勸轉校

 

這是甚麼「好」學校!

 

 

1997年 何文田官立中學的弱聽班成續優異,由弱聽班轉到普通班讀中四

 

1998年 參加第11屆全港中學校際中國象棋賽,勇奪個人賽女子亞軍。同年,在全港中學生中國象棋個人公開賽,奪得殿軍。

 

1999年 中學會考取得2A、3B、2C共25分的佳績,打破歷屆聽障人士會考分數最高紀錄。

 

2000年 參加猶他州國際象棋大賽,勇奪女子個人亞軍,成為當地公認的女棋王

 

2000年5月,回港入讀嶺南大學。

 

2004年 大學畢業,首份工作在政府部門當文職。兩年後為尋求突破,爭取更多不同經驗而辭去工作,其間多次見工不果,試過應徵麥當勞,經理卻不敢聘用大學生;試過見保險公司,但對方見她是聽障,連表格都不用填就請她走,猶如迎面掌摑。

 

2007年 重遇讀弱聽班時的督學,轉介入香港中文大學手語研究學院當兼職,每周三個工作天。

 

2008年 李菁離世

 

 

 

7/7分享日誌之貴人錄:無國界醫生日

 

「無國界醫生日」於每年7月7日舉行,呼籲全港市民捐出一日或以上的人工,等同為無國界醫生做一日「義工」,與身在前線的約2,500名無國界醫生救援人員合力救助傷困。

 

順便轉載無國界醫生以往的香港通訊中刊出派出的香港前線救援人員,多謝多謝!

 photo 140707blognoble1_zps57aad420.jpg

來自香港的外科醫生范寧,為現任無國界醫生(香港)主席

「人道救援不是口號,而是行動。」

 

 photo 140707blognoble2_zps4876f721.jpg

來自香港的醫生鄒有銘

「沒有我們,許多孩子都會死於本可治愈的疾病。」

 

 photo 140707blognoble3_zpsf9cc8577.jpg

來自香港水利衛生專家朱景熙

「在前線工作,我們每天都要與時間競賽。」

 

 photo 140707blognoble4_zpsf6a2b9f5.jpg

來自香港的醫生陳慧芝

「他們確實需要我們的幫助,也需要知道這世界並沒有遺忘他們。」


 photo 140707blognoble5_zpsd67cc524.jpg

來自香港的護士鮑雋宇

「我們在香港想當然的醫療護理,在許多發展中國家是完全沒有的。」


 photo 140707blognoble6_zps8bf7dfe3.jpg

來自香港的項目統籌柳天蕙

「為了幫助這裡的病人,我們要努力克服許多困難。我們必定全力以赴!」

 

 

 

3/7分享日誌之貴人錄: 賜新生機會的僱主

 

看6月26日經濟日報,認識了一位良心僱主鮑文傑.「良心僱主 10年聘20更生青年」

不少以員工福利為先、拒絕賺到盡的都被譽為良心僱主。

聘請逾20名更生人士,並透過傾談灌輸正面信息,安排與其他同事同枱食飯讓他們成功融入其中。良心僱主鮑先生認為,僱主的責任應不止「給一個工作機會」。

 

「工作是其次,關心員工才是僱主責任。」食品公司董事鮑文傑過去10年聘請逾20位更生青年,高峰期更有8人同期工作,他認為,僱主責的任應遠多於「給他 們一個工作機會」,因此,他會把握每日等電梯、食飯時間輕鬆分享正面信息,籲他們珍惜自己;更擔當導師,跟青年人簡單談談未來職業方向。

 

更生人士令不少僱主卻步,鮑坦言,一般員工因對更生人士背景不了解,亦易有誤會,又難打開話匣子;為協助雙方相處,他會親身和所有員工同枱食飯,用日常話題協助雙方融合和適應,但從不會以更生人士作話題,或提及他們的背景。他認為,僱主給更生人士機會的同時,相處上亦要一視同仁。至於工作能力和態度,鮑 指,他們和一般員工無異,且會接受和一樣的職業訓練。

 

事實上,只要給予機會,更生人士大多珍惜前途,鮑指,其中印象最深是一位更生人士完成1年監管令後,透過自身努力,開立食品公司當上老闆,成為「行家」,他讚賞該青年把握機會,為自己前途打算。

 

這不簡單,有些人會覺得員工偷師,之後爭生意.鮑先生寬宏大量.

 

他憶述,年輕時到加拿大唸書遇上一位老太太,一番話令他感受至深;老太太說:「我待你好,只是希望你將正能量散播出去,面對陌生人會以禮對待。」這番話啟發他要對年輕人、更生人士多一份關懷。

 

原來,有愛心的良心僱主不止一人,懲教署自04年開始,推行愛心僱主計劃,為更生人士提供工作機會,至今年6月中,愛心僱主超過240人。而署方為在囚人士提供職業訓練,年輕在囚人士須參與半日強制性工商及服務行業課程,成年在囚人士亦可參與自願性釋前職訓。

 photo 140703blognoble_zps3bd8514a.jpg

大發行食品公司董事鮑文傑(右)表示,僱主關心員工更是不可忽視。左為懲教署署理助理署長(更生事務)陳建中。

 

 

 

12/6分享日誌之貴人錄: 耀藝11歲捐軀圓醫夢

 

東方日報昨天「深圳11歲童病逝盡捐器官」報道:

深圳有小學生離世前,主動希望捐贈器官遺愛人間,感人肺腑。年僅十一歲的梁耀藝因患腦瘤病危,病重時向母親提出要捐贈器官,上周五耀藝離世,臨終前捐出肝臟、腎臟和眼角膜,其遺體也捐予醫學院研究。負責器官移植的醫生在手術後,集體向小耀藝遺體鞠躬致意,大批名人網友亦在網上留言致敬。

小耀藝四月中被驗出患腦瘤,兩次手術後病情未見好轉,反不斷惡化。家人見小耀藝受盡病魔折磨均心痛落淚,但小耀藝從不掉眼淚,還不斷安慰家人不用擔心他。本月初小耀藝病情嚴重,連說話都困難,他有感自己未能堅持,便對母親說:「媽媽,如果我活不了,就把我捐出去吧。」母親聞言震驚,因器官捐贈對成年人來說都是艱難決定,沒想到其十一歲兒子竟親口表示要捐贈器官。至上周四病重的小耀藝被轉到廣州搶救,翌日不敵病魔離世。臨終前小耀藝捐出了肝臟、腎臟和眼角膜,這些器官將在八小時內挽救更多的生命;其遺體也捐給醫學院。

生前立志從醫救人
老師指耀藝是品學兼優學生,四年級時曾學過關於器官捐贈的課文,疑因此決定捐器官救人。耀藝姐姐一開始反對,但她想到弟弟曾問她小孩能否獻血,知道弟弟樂於助人,遂尊重其決定。小耀藝在離世前亦曾說,見到世上有很多人在做好事,覺得他們很偉大,「我也想做一個偉大的小孩。」據悉,小耀藝患病後,理想是康復過來當一名醫生,再治好大家的病。當他知道不可能當醫生後,便決定將遺體捐給醫學院,算是完成自己走進醫科大學的夢想。


未成醫生,壯志已酬.父母醫心,偉大心靈.捨身成仁,惠澤仨众.

 photo 0blog201406138CB4foto_zps4e9d4f69.jpg

 

 

10/6分享日誌之貴人錄: 「少」「小」德哥

 

看《感動香港》(「少數、義工──德哥」頁202-208),很感動一個「少」「小」人物故事.「少」因為他是少數族裔人士,「小」因為他不是甚麼組織的阿頭,但是:

「不說不知,德哥是在蘇格蘭的大學讀工商管理,原本可在商界大展拳腳,卻因為看到有不少同鄉因言語不過而生活困難,毅然投身社褔界,協助少數族裔。

 

問你一句,身邊,有巴基斯坦裔的朋友嗎?

 

我們身邊總有台灣朋友日本朋友美國朋友,偏偏包括巴基斯坦人在內的南亞裔人,我們怯於認識,更遑論做朋友。對於他們,我們很容易視而不見。

 photo 20140610blognoble1_zps94799873.jpg

天水圍,老是被標籤為悲情城市,偏偏發生最多充滿人情昧的故事的地方,也是天水圍。住在天水圍的Shafi,人稱德哥,來自巴基斯坦的第三代,伊斯蘭教徒。跟一般人對巴基斯坦人少與外界接觸的印象不一樣,德哥幾乎是天水圍的親善大使,由放學路過的小女孩、到街市買菜的主婦以至在乘涼的老人家,不論國籍種族,德哥總是左一句「咦,今天休息嗎?」右一句「需要幫忙嗎?」與之聊天。尤其是天水圍的巴基斯坦人,德哥全都認識。從前住在天水圍的巴基斯坦人很少跟居民溝通,全仗德哥兼通廣東話與巴基斯坦人母語鳥都語的優勢,讓不少巴基斯坦人跟香港人,成為了朋友。

 

走出天水圍,德哥亦會關心香港其他少數族裔聚居地,今次有機會去到紅磡的服務中心探訪。中心的Tina同樣是有心人,花了兩年時間與周邊的少數族裔混熟,為他們提供不同課程,找小朋友排練歌劇演出,都是為了讓少數族裔在香港的生活過得容易一點、投入一點,「可惜我不像德哥懂得幾國語言,所以溝通上經常遇到困難。多得德哥,經常幫忙。」

 photo 20140610blognoble2_zps3e0ecacd.jpg

工作上,德哥的上司Eden是很好的合作夥伴,德哥看不懂中文信,經常都要Eden 幫忙,更盛讚德哥熱心主動, 「從前,平時只封閉在自己一個小團體中活動的巴基斯坦人,要接觸他們千難萬難。多得德哥作橋樑,我們現在可以更輕易地找出他們,幫忙他們。」

 

融入,是德哥希望少數族裔可以做到的事。

 photo 20140610blognoble3_zps88f89706.jpg

「對於在香港長大的巴基斯坦小朋友,家鄉彷彿很遙遠,他們只懂廣東話,卻不懂自己的家鄉語。我會親自下廚給自己的孩子,同時,我也會主動接觸附近的學校,除了希望這些學校為少數族裔的小朋友預留一點學額,學好中英文,方便將來融入社會外,我也會問他們借地方開班,教授家鄉語。」

即使星期天的家庭日,他都要抽數小時教都內的小孩打曲棍球,每天都忙得不可開交。德哥的目的只希望巴基斯坦人可當香港是他們的家,亦希望香港人接受他們都是香港一份子,讓巴基斯坦人一起為香港未來努力。」

 

放棄名成利就,高薪厚職的人生闊路,卻選擇默默支持少數族裔同胞融入香港.每天都在親善為人,事實上,他每天心靈都和「善」親密共處.

 

 

 

9/6分享日誌之貴人錄: 仁厚 老闆 何佐

 

商台老闆何佐芝最近逝世,蘋果日報 66日報道:
為人低調的商台老闆何佐芝,在員工眼中是一位待人謙恭有禮,處事有君子之風的紳士。新聞總監陳淑薇憶述,曾親眼看到何佐芝拍着商台一名老看更的 膊頭,向對方親切說:「多謝你幫我睇住商台個門口。」


陳淑薇又指出,「大何生」何佐芝非常着緊員工,每次有大新聞,如沙士及四川大地震,他都會打電話來提醒,追新聞也必須顧及前線記者的安全,沙士期間更主動為新聞部送來大批保護衣及口罩。對一些災難新聞,何佐芝也會向她打探受害人的聯絡方法,原來他會私下向受害人提供援助。


《十八樓C座》聲演周老闆一角的金剛說,67年暴動林彬被燒死後,何佐芝即安排其他廣播員入住安全屋,有兩名持槍保安員24小時看守,屋內設備十分齊全, 更準備了麻雀枱,他們住了幾個月,確定安全才遷出。


前廣播處長張敏儀也表示,何佐芝75年創辦佳藝電視,一年後已將股份全售予他人,其後佳視突然結業,原已和何佐芝無關,但他站出來,慷慨地用自己的錢支付 員工遣散費,「佢嘅仁厚精神,所有老闆都應該學吓」。

 photo 140609noble_zps6e36dc0b.jpg

 

27/5分享日誌之貴人錄: 夕陽送行

 

最近探訪一位彌留的朋友,想起《感動香港》一個故事.《感動香港》頁6-16介紹林桂霞,一位「夕陽送行者」:

 

 

 photo 140527blognoble1_zps9629ee70.jpg

人生自古誰無死,死亡,是每一個人都逃不掉的課題。

 

這天陪著唐婆婆來到骨灰龕場的義工霞姐,最清楚老人家的心事, 「來這裡,我們不是來拜祭先人,是唐婆婆想找一下自己將來的灰位。」唐婆婆的心願是在青松觀買一個灰位,卻又怕自己百年歸老後不懂認路,所以想先來看一遍。「幾十歲人,老得呆呆了。我怕不認得龕位在哪裡。現在安樂了,這是真的!很實際的事。」唐婆婆說。

 photo 140527blognoble2_zps115b78e1.jpg

霞姐林桂霞,是專門照顧無依長者的榕光社的義工。她說,不少長者生前要看看自己的灰位才安樂,甚至有人要在金銀衣紙上留下自己的記號,以免死後去到「陰間」,要繼續捱窮!你說他們奇怪嗎?也許他們活得太不安心,所以總是需要為未知的死亡找一點依靠。

 

鄧伯就是那個每天在金銀衣紙上印上自己名字的人。「在陽間,窮得我怕了。所以希望死後,有些金銀衣紙在下面,我才不用再受苦了。」鄧伯年輕時一手帶大哥哥遺下的子女,自己也沒有結婚,可是孩子長大了,在鄧伯幫他們娶了老婆後就走了,剩下無依無靠的鄧伯。鄧伯悲觀地認為,「窮」,等於沒有親人沒有朋友。所以他努力地在金銀衣紙上印上自己的名字,讓人家再也搶不走他擁有的東西。

 photo 140527blognoble3_zps6706bba4.jpg

霞姐說,和其他老人一樣,最初鄧伯都把自己關在家裡,不與外界接觸。

 

「當初接觸他,他完全不相信人。我只能隔著冰冷的鐵閘跟他傾談,直至良久後的一天,他才打開門,讓我們進去。」霞姐回憶說。這種需要耐性來融化的冰山,霞姐遇得多了,多得在街上也會碰到。十多年前,霞姐就在探訪獨居老人時,碰到在門口一邊燒衣紙一邊哭的梁如意婆婆。本來和丈夫相依為命在廟街賣書畫的她,在丈夫先走一步後,慢慢變成一個不敢上街的隱閉長者。「不是不想落街,只是擔心去了後沒有能力回家。我經常跌倒,收檔後又不懂回家,我忘了自己住在哪裡,是警察帶我回來的。」

 

霞姐遇上梁婆婆後,會帶她出去走走,以免她把自己困在家中。同時,也定期探望她一下,不讓她孤清清地過日子。「真的很孤清,有病時很慘的! 我又沒有安裝平安鐘!」

 

黃昏之後是黑夜,但第二天太陽仍然會升起來。陪老人家安心點走最後一段路的霞姐,是夕陽的送行者。同時,也是東昇太陽的守護者。因為有時候讓老人走也不安樂的,並不是死後會否安穩,而是惦記看他們仍然在世的親人。

 

六十一歲的岑婆婆,不擔心自己「睡著」,只擔心自己那中風後住在老人院,只得八歲智商的兒子沒人照顧。霞姐承諾她,自己會一直代她照顧其兒子。

其實在很久前,霞姐就曾為了一位伯伯的臨終托咐,接了當時只有六歲的實蓮回家一直照顧,直至寶蓮的媽媽從內地到來香港為止。現在寶蓮長大了,有一份不錯的工作,霞姐就很高興了。「我的心境是,在這個道路上行走,雖然辛苦,但是有前景,有希望。」』

霞姐所協助的機構榕光社,改天再談.

 

 

 

20/5分享日誌之貴人錄: 無手藝術家義教孩子

 

昨天說起澳洲及日本兩位無手無腳的勵志生命導師Nick Vijucic及乙武洋匡,想起香港也有一位楊小芳,她是無手的.

 

TVB也曾訪問小芳(http://programme.tvb.com/variety/greenroom/episode/20131126),她雖然遭逢不幸,小芳能如常生活,積極學習攝影、陶瓷、畫畫、游泳,更參加長跑及三項鐵人比賽等,看似只有正常人才能駕馭的運動項目。現時小芳的日常生活完全可以自理,很多事情都以腳代手,如用腳拿筷子吃飯、在黑房做沖印工作.

 

4月14日,經濟日報「殘障生展「毅」 用腳畫出未來」報道:

 

『悲劇的最終結局,由主角決定。生於重男輕女之家,小芳9歲被高壓電纜所傷失去雙手前,沒有理想,慘劇後她反而找到一生的目標,以腳畫畫,並克服貧困,攻讀藝術圓夢。

 

為自己的生命奮鬥外,小芳更義務教孩子以腳畫山水畫,冀以生命影響生命,教孩子珍惜一雙手和所擁有的。

 

失去雙手 自小要「擔起頭家」

小芳小時候於廣東省生活,9歲時被高壓電纜所傷,多次手術後雙手被截肢。她14歲來港,入讀小學五年級,小小年紀便要「擔起頭家」,負起照顧弟妹的責任。家人要將最好的機會和東西都留給弟弟,對她而言,唯一的目標便是要為弟弟付出。她坦言,截肢前她是沒有理想的。

 

截肢後,她以腳代手畫畫。2006年,學校美術老師發現她在藝術課堂比其他同學專注,常常自己靜靜在一角畫畫,又積極參加與畫畫有關的比賽,便帶她去看畫展。畫展上,她遇上她的啟蒙老師,正式開始學畫畫。

 

小芳認為,於香港學畫畫費用太昂貴,每堂需數百元,來自基層家庭的她根本負擔不起,幸得啟蒙老師義務教授,後來亦只是象徵式收取便宜學費,她才有機會繼續接觸藝術。

 

她決心走藝術路,獲得家人支持,但亦有身邊人預言她走藝術路會「死得更快」,因為一般人難以藝術作為事業,她身體有殘障,更加不會成功。她只好「將別人的風言風語變成動力」,對藝術的熱誠堅持至今。

 

堅持+專注 風言風語成動力

高中時,她希望於文憑試應考視覺藝術科,老師對她說:「希望你想清楚,因為改卷的人不知道你是用腳畫的。」小芳明白藝術是主觀的,而她亦不希望別人因知道她是殘障學生,才讚賞她的畫作。

 

小芳現就讀香港藝術學院高級文憑課程,每年學費4萬多元,媽媽為圓她的藝術夢,外出工作支付學費,後來小芳向院校申請助學金,獲全數學費減免。

 

小芳現在空閒時,會到一間為基層小朋友服務的機構,教小朋友畫山水畫。一開始她會叫學生跟她一樣用腳畫畫,目的是想叫學生感受到她失去雙手的生活,教他們珍惜自己的一雙手和所擁有的,「用生命影響生命」。

 

5千學生 獲政府頒獎學金

昨日約5千名學生獲政府頒發總額約1.29億元獎學金,小芳獲頒展毅獎學金。現年24歲的小芳說:「藝術跟生命息息相關,我想將一生投入藝術。」她會把獎學金用於購買藝術用具及顏料。

 

 photo 140520blognoble_zps90e7389f.jpg

圖為沒有雙手的展毅獎學金得主楊小芳(右)

 

 

 

15/5分享日誌之貴人錄: 八國聯軍突擊明哥

 

較早前貴人錄介紹過「明哥」陳灼明,其北河燒臘飯店被稱為「窮人愛心飯堂」,為區內長者、露宿者供應廉價飯盒.前天,八國領事竟然聯袂探訪他.

 

民間新聞網站主場新聞(http://bit.ly/1jd13bz報道:

美國總領事夏千福率領八國總領事拜訪深水埗明哥!

 

事緣總領事們今日要去深水埗惜食堂做義工,一場來到深水埗一眾領事就問除了惜食堂,該區還有什麼機構派飯,

 

領事的助手們即提到就是深水埗北河燒臘飯店的明哥,經常去派飯俾露宿者與基層的,他們隨即二話不說地去秘訪明哥,明哥見到突然有多國使節拜訪,但仍然氣地神閒咁,一邊招呼領事們,一邊急CALL北河戰隊快快回飯店護駕,幫忙充當翻譯。

 

今次拜訪明哥的使節有美國、英國、日本、加拿大、澳洲、紐西蘭、印度與德國,合共八國,外人唔知真係以為係「八國聯軍」歷史重演呢!

 

有客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明哥任東道主親自招呼他們,領事們吃過北河燒臘飯店的招牌菜 — 「香脆燒臘腩仔」大家讚不絕口呢!

 

圖為美國總領事夏千福和多國領事與明哥合照~~~~北河燒臘飯店俠骨仁心,響遍千里

 photo 140515blognoble_zps5c60a0c9.jpg

 

 

3/3分享日誌之貴人錄: 「樹仁之母」鍾期榮

 

香港樹仁大學的創校校長鍾期榮昨晨病逝,半生馳騁,息勞永生,百年樹人,永垂不朽。

看看文匯報「樹仁之母鍾期榮病逝 散盡家財畢生育英才」報道:

香港樹仁大學的創校校長、中國首位女法官鍾期榮,昨晨5時許病逝,享年94歲。「賢者伉儷,本可錦衣玉食,卻偏偏散盡家產,一生奔波。為了學生,甘為駱駝。與人有益,牛馬也做。我們相信教育能改變社會,而他們為教育做出楷模」,是鍾期榮和丈夫樹仁校監胡鴻烈獲頒2007年「感動中國人物」的頒獎詞,亦是他們為教育付出的寫照。

 

鐘期榮在回憶自己辦學的初衷時曾說,她與丈夫

均深受中國文化薰陶,為典型的中國書生,一腔熱血,報國無門,慕古思賢,憂時憂國,信興絕學於當今,重振人文,乃大丈夫應有之壯志,故此不避萬難,要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負起復興中國文化之重任,來推行仁者教授,己立立人,己達達人,培養出仁人君子,故創立樹仁學院

 

回說文匯報報道:

樹仁師生校友都為這位「樹仁之母」有教無類的精神、為學校的貢獻、對學生施與援手深感敬佩,形容是「偉大的付出」。…

 

生於湖南長沙的鍾期榮是中國首位女法官,1956年定居香港,1971年與胡鴻烈一起創辦香港樹仁學院,並擔任校長,2000年獲特區政府頒金紫荊星章,以表揚她對教育工作的貢獻。在二人努力下,樹仁於2006年12月19日獲確認升格為大學,翌年初舉行儀式,校園大門正式掛上「大學」二字。

 

梁天偉讚仁大成就全賴她

 

鍾期榮對教育的貢獻廣受社會肯定。仁大新傳學系系主任梁天偉昨日受訪時直言,仁大有今天成就,全靠她的努力,「校長為學校幾乎是『仆心仆命』,很偉大!(上世紀)70年代初期,校內新傳系的實習幾乎都是由她爭取得來」,鍾期榮於上世紀70年代初期兼任新聞系系主任。梁天偉憶述,當時自己於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工作時,便是鍾親自向他爭取實習位置,更不辭勞苦等候至他完成節目後才見面會談。他特別欣賞校長的毅力與堅持,包括四年制辦校至今都令人敬佩。

 

鍾期榮一直將學生置於首位,前新聞主播、現市建局社區發展高級經理郭詠琴是其中一個受惠者。她昨得悉事件後深感難過,又憶述自己1996年就讀大一時父親因病留院,為幫補家計要於考試期間中途退學。

 

郭說:「校長知道事件後,說學費不成問題,最重要是我們珍惜學習機會,日後能夠學有所成......」,後鍾期榮安排郭詠琴重新入學、補考,又容許她延遲交學費,再安排校內兼職工作作為服務獎學金,「校長是我的恩人,當初沒有她的幫忙,也許沒有今天的我......」說時聲音輕微顫抖。

 photo 140303blognoble_zpsbd96bd18.jpg

 

 

 

19/12分享日誌之貴人錄: 3億彩金全捐獻

 

看到蘋果日報「中3億彩金 加國男全數做慈善」報道,很受感動:

加拿大艾伯塔省退休人士克里斯特(Tom Crist)>..做了一個驚人決定──把4,000萬加元(逾2.9億港元)獎金悉數捐給慈善機構,尤其是癌病研究,用來紀念患癌離世的愛妻。

 

64歲的他前天向加拿大廣播公司宣佈盡捐這筆橫財時說:「我很幸運,事業順風順水,44年來都在同一間公司工作,做得很愜意,而且積蓄足夠我餘生和孩子使用,他們可尋求自己的未來。我實在不需要這筆獎金。」他今年9月從電子批發公司行政總裁職位退下來。

很多人中了彩票後會馬上領獎,但克里斯特卻沒當一回事。他有買樂透彩票「Lotto Max」和「Lotto6/49」的習慣,每年一次過買同一組合號碼,而且不知道買甚麼號碼,彩票局寄通知要他付款,他每年就不斷買同一組合號碼。

今年5月3日他中了「Lotto Max」的頭獎,獎金4,000萬加元,成為卡爾加里歷來最高金額中彩人士。當時他正在美國加州打高爾夫球,突然收到彩票局來電報喜,他呆了一刻,馬上就決定不會保留這筆橫財。

 

之後他沒告知子女,直至本周一才向彩票局領獎,翌日就對外宣佈將獎金悉數捐作慈善用途,並率先將120萬加元(約875萬港元)獎金捐予「湯姆貝克癌症中 心」,因妻子去年2月因肺癌過身,生前正是在「湯姆貝克癌症中心」接受治療,他希望將餘下獎金投資到信託基金,再捐出協助癌症研究,幫助與亡妻同病相憐的癌症患者。子女們都支持他這個決定,他們將會協助挑選受助機構。克里斯特亦相信妻子在天之靈「必定會感到欣慰,她也會作同樣的決定,我敢保證」。

131219blognoble

 

 

 

27/11分享日誌之貴人錄:非洲孤兒院港人院長

 

蘋果日報今天介紹一位貴人,他遠道到非洲,在愛滋病威脅下當了一年孤兒院院長:

 

「以前得閒去吓台北,得閒去吓曼谷都幾舒服,去到就要諗菜單,今日飲唔飲牛奶、邊日食雞蛋、幾時換校服,都要我理」。2011年之前的伍尚智(Keith),是大型航空公司的「高管」,一直研習佛學的他,突覺人生上半場完結,「我想自己嘅人生係做乜嘢嘅呢?」懷着這個大問號,他辭去任職10年 的公司,跑到非洲馬拉威(Malawi)當了一年孤兒院院長,發掘生命更多可能性。

 

 

由經理搖身一變為院長,七十後的Keith問自己,「我想自己嘅人生係做乜嘢嘅呢?」自從到非洲任院長後,生活出現重大轉變,由研究航線、買飛機、覆電郵,變為每周工作7天,每天24小時「on call」,從照顧小朋友剪指甲到安排早餐麵包數量,由建圍牆到買地建新孤兒院,全部是他的工作。

 

 

由伍尚智管理的阿彌陀佛關懷中心孤兒院,首要收容「雙孤」,由手抱嬰兒,以至17歲的青年,全院一共有250多人,院方提供12年免費教育,培育當地的兒童長大後從事繙譯工作。

Keith直言,非洲當地的人均壽命短,平均只得51歲,這點最令他感慨,「差唔多個個禮拜都有學生要請假返屋企奔喪,因為當地愛滋病(感染)係好犀利」。由於部份學生亦是愛滋病的帶菌者,Keith和其他義工要安排他們定時食藥和為他們監察身體狀況,以防病情惡化。

和Keith一樣,選擇到非洲找尋人生意義的余宗翰(John),自2010年畢業後便前往馬拉威,教授當地的非洲孤兒英文及數學,為期三個月。

 

 

本身是修讀土木及環境工程的余宗翰,更與小朋友合力建成簡單的足球場,「最初諗冇尺喎,咁點樣量度個角?後尾諗吓,原來用張紙咪得囉,其實好多嘢原來唔係我哋諗到咁複雜」。

多 年來到過各地探訪兒童的彭海瀛(Phyllis)認為,阿彌陀佛關懷中心與一般助養兒童的機構十分不同,捐助人和助養者可以建立更加深切的關係,「有機會見番佢哋,同只係可以一世用書信交流其實係好唔同㗎,既然大家都係畀咗咁多錢,點解我唔揀一個可以喺香港同佢哋見番面,又可以影張相嘅助養機構呢?」

 

 

<

我所助養的機構是宣明會,是可以和助養者見面,或許明年我便會到尼泊爾,見見對方.

 


阿彌陀佛關懷中心於2004年正式成立,在非洲多個地方包括馬拉威、莫桑比克、史瓦濟蘭等地,進行收養及培育非洲孤兒的工作,除了興建學校外,同時亦提供糧食等方面的救濟,該機構目前在當地已認養的孤兒接近4,000名。
該會創辦人慧禮法師與一眾非洲孤兒將會於明日抵港(28日),宣傳明年1月的慈善演唱會。

 

131127blognoble1

 

為找尋人生意義,余宗翰(黃衫者)大學畢業後便前往非洲教授孤兒英文及數學。

 

 

131127blognoble2

於航空公司任職10年「高管」的伍尚智(中)毅然辭職,到非洲開辦孤兒院。

 

 

 

1/11分享日誌之貴人錄:全薪聘殘疾人士的好老闆

 

蘋果日報今天介紹一位酒樓好老闆,全薪聘逾30殘疾人士:

這個老闆「抵得諗」,殘疾僱員只能出到七分力,他卻願出足十成糧。擁有十多間屋邨酒樓、麵包店,又經營洗衣廠的李林,十多年來對殘疾應徵者來者 不拒,「肯做就請」,現已聘請30多名殘疾僱員,更堅持給予與健全僱員同等待遇。他不介意要「貼錢請人」,深信惟有讓殘障者自食其力,才可真正幫到這些本 來就有用的一群。

現年55歲的李林,旗下員工逾1,200人,當中有30多名殘疾僱員,一半在洗衣廠工作,大部份為智障人士,小部份是精神病康復者。他主動聘請殘障人士, 緣於1995年,有慈善機構叩門希望轉介精神病康復者到其公司工作。李林當時一口答允。從那時起,他就規定所有僱員絕不可歧視殘障者、不得言語中傷或侮辱,倘有殘障僱員感到被歧視或冷待,他會即炒歧視者。
多年來,他堅持對殘障者「只請不炒,來者不拒」。沙士襲港期間,他不得已要裁員,也只裁健全 者,不裁殘障者,「佢哋出到去,實搵唔到工」。殘障僱員即使犯錯,他都會盡量包容。曾有智障員工將價值幾千元的運貨手推車推到附近的收買舖「賣爛鐵」,賣了兩百元。他沒解僱那名員工,反而警告收買舖老闆別收「賊贓」。

李林坦言,這批員工的工作能力確是不及健全者,差一點的,大概只做到兩至三成;好一點的,約有七、八成。協助殘疾人士就業,他每月須「倒貼」十多萬元,堅持支全薪只因覺得「咁先公平」。

更令人欣賞的是,李林是用心與員工相處及培育,不只是付錢了事:

更重要的是,要順應這些員工的特殊脾氣,有問題要即時安慰及解決,李林表示:「唔係做兩日就會走,要請一定要持續請,好多人做一間走一間,其實(對他們)傷害仲大」。
李林認為,要真正幫到殘疾人士,必須讓他們在真實的職場與常人一起工作,自食其力,「對佢同佢屋企人都好」。他有一位智障僱員,在洗衣廠工作了17年,其父母雖栍,但該僱員目前已能「自己養自己」。
他認為,社會職場有助殘障者發揮能力,「庇護工場冇用
㗎,做又得唔做又得,根本滿足唔到佢哋」。
聘請智障人士最重要是耐性,自嘲「冇乜耐性」的李林,會安排有耐性的管理人員貼身訓練,「好似教小朋友行路咁,要慢慢教」。

不過,其實訪問當天的李林,對身旁中度智障的林立(立仔)耐性十足,對他說話極盡溫柔,不時拍拍肩膀讚他「叻仔」,眼神像個慈父。
33 歲的立仔去年7月到洗衣廠工作,還未滿一年,工作能力已達常人的七成。初到洗衣廠時,立仔被委派處理酒樓枱布,顯得抗拒,後來得知他原來有潔癖,李林便讓他到較「企理」的部門洗制服,並由在廠中工作了20多年的媽媽級乾洗部主管萍姐訓練他。萍姐笑言,起初獲委派如此任務,只抱着「試吓啦」的心態,「當佢仔仔咁教囉」。立仔最初怕得躲在一角不理人,萍姐用汽水哄他。後來發現立仔的記性很好,洗衣步驟教一次就懂,比不少常人更快上手,「有次我推住一車衫,立仔 見到即刻幫手,我個心好甜,一般員工都冇咁好」。


原來殘障人士是有助提高整體生產力:

李林認為,有殘障人士在其中的工作地方,整體氣氛變得更和諧,員工起初的忍讓,慢慢會變成真心的包容。他的洗衣廠的寫字樓目前正改建部份設施,為未來聘請坐輪椅者作準備。

 

131101blognoble1

良心老闆李林(左)聘用智障人士立仔(中)為酒樓洗制服,並安排萍姐(右)訓練立仔。黃耀興攝

 

良心老闆李林除了聘請立仔等智障人士到其洗衣店工作之外,旗下酒樓亦有僱用精神病康復者。他憶述曾有一名患精神病的酒樓男員工因忘記服藥,工作 期間突然情緒失控打人,因該員工體格強壯,合數人之力也制不住他,同事最後須電召其父母到場帶他回家。

儘管發生過驚險情節,但無阻李林扶助弱勢的決心。事發數月後,該員工向他道歉,並表示留在家中很悶,懇求可以復工。李林爽快答允對方的要求,只提醒他要用心工作,他說:「咪拍吓佢膊頭叫佢咪再發脾氣囉……唔畀機會佢,盞佢去庇護工場,點幫到佢?」

李林又表示,這類員工偶爾有異常舉動,例如自言自語或態度欠殷勤等,的確會令到茶客側目,可幸大部份茶客均明白事理,只須向他們稍作解釋,也不會太介懷,「如果因為咁就唔嚟幫襯,就由得佢哋(茶客)」。
曾經有員工對與殘障人士共事有微言,李林就會反問他們何不將心比己,「你想唔想自己係佢?」、「如果你有仔女係咁,你想人哋點對佢?」
李林又稱,曾經有管理人員指介意面對精神病康復者,令他有點勞氣,「再嘈我唔炒佢(殘障員工),但炒你!」
不過,李林為安撫這些管理人員,表示可停止再聘請新的特殊員工,但現有的絕不可解僱,他說:「人心肉做,錢又唔係你畀,係我畀。

 

清潔工出身 同行讚有義氣

131101blognoble2

好老闆李林鼓勵員工包容有缺陷的同事。

 

李林有甚麼的經歷呢?

好老闆李林祖籍廣西,年輕時在內地從事小買賣。33年前,他與弟弟來到香港,二人除了日間打工之外,晚上12時至凌晨3、4時則會到酒樓清潔廚房。李林來港不到一年,就成立如意集團,專門承接酒樓及酒店的清潔工作,九年前更接收酒樓生意,專攻基層巿場,現時集團尚有經營餐廳和麵包店,員工逾千人。每次集團 有新店開張,李林都會捐出全數禮金予特定慈善機構,若最終款額不達標,集團亦會支付餘額。

現時殘障人士就業情況是如何呢?

康復諮詢委員會屬下就業小組主席溫麗友指出,本港殘障人士失業率約11%至12%,約為一般人失業率的三倍。…政府早前推出屬自願性質的《有能者.聘之約章》,鼓勵企業聘請殘障者或使用殘障者提供的服務,目前已有60多間機構響應,包括國泰、香港大學及多個政府部 門。康復專員蕭偉強希望《約章》能普及至全港大多數中小企,向僱主推廣局方及社署提供的支援措施,如職業配對或薪金津貼等。

常 人視之為缺陷的,可能是他們的優勢,如聽障者不怕在高噪音環境工作,現時已有弱聽者在機場工作,負責駕駛來往停機坪至飛機的運貨車。

 

 

24/9分享日誌之貴人錄:周慧敏放大他人的成長心法

 

還記得貴人錄曾分享周慧敏的善行,昨天晴報再有介紹,值得細讀,特別是剛逢天兔襲港:

 

回歸後的Vivian,2006年開始 參與不同慈善團體的探訪工作,上月底她又跟隨宣明會到斯里蘭卡。「這是我第一次真的睡在當地一個貧窮家庭的家中,令我想起小時候住木屋的經歷。讀小學以前,我住在瑪麗醫院對面山上的木屋區,每逢颳風下雨,屋子會搖來搖去,那時我覺得很刺激,但媽媽、祖母都非常擔心,現在我終於明白大人們的心情,當環境很惡劣的時候,他們都想小朋友有機會離開(貧窮),有好一點的環境。」


當我們埋怨天兔沒為我們帶來額外的假期,還有不少人祝願能夠打成風,我鼓勵大家多想一些貧困的人,住在寮屋,面對生命、財產及家園的威脅.

 

工作模式變了主力做慈善探訪,足迹遍布亞 洲和非洲多個落後國家,她說每次探訪,都學到很多東西。「我覺得這是我的心靈之旅,所以每年都很願意騰出時間去做,我想每個人去到這些地方,價值觀都會受到調整,對我來講,最大的改變是學懂將自我縮小,將他人放大,這時就會看到自己的不足,自然會變得謙卑。」Vivian舉例,她這次到斯里蘭卡北部地區,隨處見到被炮彈炸毀的房屋,那裏的人甚麼都沒有,但他們打從心底裏快樂,讓她更覺得自己沒甚麼要再需求。
她坦言,對於工作的追求、挑戰或再勇闖高 峰已告一段落,現在只想借助自己在社會上累積的影響力幫助別人。「人很容易就將自己放大,只想着我要怎麼樣、我想得到甚麼,當你懂得放大別人的需要,就會發覺世界已經不同了,很多事情會變得更清晰,例如本來你很緊張某一些事,最後發現根本不用緊張,會變得沒以前那麼執着。」

 

關愛他人,自己也可以放下執著,自己有更大得益

 

 

 

 

6/9分享日誌之貴人錄:明哥

 

深水埗區議會在星期二(94日)的會議中討論露宿者問題,當中有民政事務處及社會福利署的官員指出,民間人士向露宿者派發物資令露宿者數目增加;各方均對說法感到不滿。

晴報 今天報道「明哥:社署應Say Sorry 被指派飯助長露宿 善心遭抹殺

 

130906blognoble

明哥多年來在深水埗派飯予有需要的基層人士

 

 

近年深水埗「愛心飯堂」明哥及熱心人不時派飯予露宿者,惟日前遭社署及民政事務處官員指助長露宿,言論令公眾譁然。明哥昨斥政府卸責,抹殺善心人的愛心,要求當局道歉。
深 水埗北河街燒臘飯店東主陳灼明(明哥)及民間發起的「平等分享行動」,多年來在該區派飯給露宿者及有需要人士,獲不少人支持。但社署深水埗區助理福利專員李源雄早前在區議會上,竟指熱心市民經常向露宿者派發物資,減少他們脫離露宿的意慾,反而吸引其他露宿者遷往該區,甚至「覺得派飯的誘因,比福利服務如申 請公屋更好。」

轟政府無力助上樓
對於社署說法,明哥坦言沒有太大反應,但批評政府抹殺善心人的愛心,「做唔到嘢之餘,仲要賴晒幫緊低下階層嘅人。」他指露宿者不願上樓,是因為缺乏配套,包括無法繳交兩個月按金、無力購買床鋪、風扇等家具;並指每次取飯後,露宿者都會「乖乖」返回「自己張床」。
「在網上籌集家庭用品,送畀他們,亦會替他們墊支按金。」明哥反駁指善心人不單派飯,更幫露宿者籌錢上樓,又坦言:「社署(專員)在辦公室諗嘢,無落區了解,唔了解低下層真正需要。」他認為當局應該說聲「Sorry」。

在深水埗派飯近兩年半的Benson,是「平等分享行動」發起人。他指由年前每月派一百盒飯,至現在達六百盒飯,露宿者僅受惠一百五十盒,其餘為基層市民、長者等,認為露宿者人數並無增加。
他認為,事件並非「露宿者」三個字那麼簡單,揭示了政府福利支援的深層次問題,「上樓對露宿者來說極難,住屋津貼僅千多元,在香港點生活?」他批評支援弱勢社群是社署本份,「坐呢個位,攞咁高人工,卻忘記工作,將責任推卸給其他人。」

社署:無意卸責他人 未道歉
Benson又說:「不要以為露宿者離我哋好遠。其實只要遇上不如意,無錢交租,就隨時瞓街。」他不在乎政府應否道歉,並指會繼續為有需要的人送暖,「政府不做,我來做。這是唯一,和最好的回應。」
社署回應稱無意將露宿者問題責任歸咎他人,也一直欣賞熱心人的愛心,歡迎與政府及社福機構攜手協助露宿者。

am730》今天有專欄作家道:

 

年頭在這專欄寫過,我們遇上一名年輕露宿者的故事。這位大哥因為遇上工業意外,康復期間無法工作,又沒有親人,交不起租,終流落街頭;沒有住址,難以申請各項援助,工作也難,更不用說申請公屋,在街頭一住就3年。我們知道後,,最後見到這位大哥時,他高興告訴我們他有安置機會了,即使可能地方很遠,但有瓦遮頭已是天大的希望。

 

 

雖然那天他的身份仍是一名露宿者,但受傷的腿也像變得輕盈了,精神滿滿。在這個潔癖城市,區議員會為了「成功爭取」的豐功偉業,做盡一切,投訴、改建、收回空地、安插花槽等等,總之要迫走他們不喜歡的露宿者,迫他們一區流浪到另一區。

 

 

我接觸過一些守護兄弟行動的義工,又有些朋友參與過平等分享行動,很多人身體力行,認識到無家者、露宿者生活的困境,又盡自己微小的力量,投入時間金錢物資去嘗試幫助他們。深水埗的明哥,因為燒臘店有能力做到的就是提供便宜飯盒,店內又可做物資分發中心,他就做起派飯的工作。很單純,一心只想做到甚麼便做吧,幫到一個便一個吧……然後,明哥得到的是:深水埗社署福利專員李源雄、深水埗民政事務專員莫君虞在區議會發言,詆譭明哥及熱心市民「鼓勵更多人露宿」。

 

 

身為該區受薪服務的專員大人,無法幫助流浪者,要市民親自關心小小群體,他們面不紅耳不熱,還可以這樣說話,除了涼薄,面皮一定幾尺厚。天底下有誰會被鼓勵而願意露宿?請兩位專員回答一下,如果連你自己都不會,請好好向明哥他們道歉!

 

 

在壓力下道歉有何用,讚賞及支持明哥更有意義!

 

 

 

 

 

21/5分享日誌之貴人錄: 叫我第一名

 

 

友人轉傳,看了這段電影《叫我第一名》(Front of the Class)精華版,淚盈於睫,既感動又激動.

 

http://m.youtube.com/#/watch?v=gjIIJzgwf8Y&desktop_uri=%2Fwatch%3Fv%3DgjIIJzgwf8Y

 

這是一個真人真事,敘述的是一位名叫布萊德.科恩(Brad Cohen)的妥瑞症男童.妥瑞症(Tourette Syndrome,又稱抽動症)是一種抽動症候群

 

布拉德從小患有妥瑞症,無論在教室、電影院還是餐廳,都經常不由自主地抽搐扭動,吠叫鬼吼,無法控制自己發出各種怪聲,做出怪動作。這種病無法遮掩,因此時刻引來誤解和憎恨。鄰居說他惡魔附體,同學們譏笑他,老師則認為他喜歡耍寶,讓他罰站,所有的孩子都叫他怪胎,連親生父親都無法接受他,認為他只是想引起別人的注意.飽受嘲笑和欺侮,並沒有讓布拉德自暴自棄,反而讓他更加堅定自己的夢想——成為一位他從沒遇到過的好教師的夢想的故事。

 

雖然沒有遇過好教師,但他遇上一位絕世好校長.

 

結果,他成為第一個當選全美最佳教師的妥瑞人。2005年,布萊德與Lisa Wysocky合作,將自己的經歷寫成了一本書,名字叫做《站在學生前面:妥瑞症教我成為我夢寐以求的好老師》(Front of the Class: How Tourette Syndrome Made Me the Teacher I Never Had),這本書出版後,於2006年贏得獨立出版家獎(Independent Publisher Book Awards)最佳教育書類獎,布萊德曾獲選喬治亞州年度新進教室稱號,這本書被改變成電影,名字叫《叫我第一名》。

 

相片中間的男士便是真實的布萊德,旁邊是他妻子,左右兩旁是電影中飾演他的演員.

 

130521blognoble

 

 

 

 

 

 

 

6/5分享日誌之貴:赤子救火

看到蘋果日報四日前的報道,有一批赤子有心有力救火,抵讚:

 

大澳下午發生3級火,一排面積大約16x18米的鋅鐵及木製建築物遭嚴重焚毀。當時火場附近一間中學,有正在上堂的學生得悉棚屋起火,即自告奮勇,衝入火場抬走屋內石油氣罐往安全位置,以免發生爆炸。

 

棚屋慘被無情大火吞噬,受影響家庭無家可歸,須入住臨時庇護中心,其中一名女戶主蔡太對棚屋被焚毀感到無奈,但當獲悉有學生不顧安危衝入火場搬走石油氣罐,避免爆炸波及更多棚屋,她讚揚說:「好彩有佢哋,如果唔係就不堪設想」。

130506blognoble1

 

 

25/4分享日誌之貴: 沒足沒有變成不足

「我地係中國香港人」臉書刊登了雅安最美的志願者:

 

【廖智——最美的女志願者(512地震斷腿美女教師)】汶川地震中失去雙腿、婆婆和孩子,4月21她出現在雅安現場,戴著假肢“像正常人一樣”去送衣、送糧、送發電機、搭帳篷。向你致敬!

 

我回應:內在美及外在美兼備, 沒足沒有變成不足, 更是有餘令他人充足.

0_ 20130425 _blog_ noble_ photo

 

 

 

 

 

18/1分享日誌之貴:貴人錄之Hannah Salwen


 

昨天看到信報顧小培「化而後吉」,介紹一位貴人Hannah Salwen:

美國有一個四口之家,爸爸任職於他曾參與創立的雜誌社,媽媽本來在一間顧問公司工作,後轉任教師;還有兩個小孩。在2005年,姊姊Hannah才不到九歲,她忽然有一個奇想。當時一家任住在一所具歷史性的豪宅中,古色古香:仁例如柱子是古希臘式的「科林斯」柱(Corinthian columns0;面積約六千五百方呎,內有五個房間,裝修豪華。Hannah的念頭是,他們四人住在這樣的房子中,實在太奢侈了。四個人總不須用足五間房;總面積若縮小一半,已是綽綽有餘。她於是向父母提出,把房子賣掉,將得回來的錢另買一間小一半的搬去住,另一半的售價捐出做善事。她先將這想法提出,讓爸媽及小弟好好地想一想,之後叫大家表決,是否同意這樣做;若一致通過的話,再考慮選擇將娥投放哪一項慈善服務。結果翌年他們真的把房出子出售了,再買另進另一所,才不到一半價錢,面積比現有的小了一半有多。剩下來的(約85萬美元),送給了處於非洲加納的一個慈善機構,用以改善三十多個村落中約三萬人的貧窮問題。四年後,十四歲的Hannah和媽媽合作寫了一本書,叫Power of Half(《一半之功》),將其中的過程經歷詳細敍述出來。沒錯,他們已把自己「全副身家」捐出一半,幫助他人,這自是好事,但為什麼還琅寫書?除了「做善事」,還有什麼好說的?原來尚有其他頗有意義、可以拿出來好好咀嚼的情節。第一,Hannah感到最大的得益是,家中成員之間的感情進了一大步,因為面向共同目標一起走過來,期間苦樂與共,休戚相關,像是經歷了人生一件大事,大家都感覺良好,更為心連心。第二是得到了處事經驗:須知做善事並非單純「付出」那麼簡單,其中大有學問。

0 blog201301181hannahsalwen0 blog201301182hannahsalwen

 




 

2012年5月份貴人訊息介紹的貴人名字是Fish:

 

日本海嘯周年讓我們認識一位辭職去日本多次做災後輔導的Fish。

 

「我之前在展能中心做社工,三一一後覺得當地真的很需要幫忙,但工作在身又不能隨時過去,最後惟有辭職繼續去日本,一共去了四至五次。半年了,我也想過放棄,正如你所說要儲彈藥,目前要先維持生計,所以找個有彈性的工作,可兼顧心理輔導的工作。」

 

 

是什麼讓Fish堅持要幫助日本災民?原來跟一個當地的結他男有關。「第一次去日本探訪時看到結他男,他木無表情,不跟人說話,後來我們給了他一支結他,他很開心,於是我們鼓勵他在我們每次的探望集會表演。結他男開始時收起自己,完全不說話。我們知道他跟媽媽同住,自小被歧視,性格內向,不看人,但現在他一拿起結他就變成另一個人。」(信報3月10日「香港人送心靈雞湯」)

 

心理輔導和重建一樣都需要時間,而且是不斷重複的過程。Fish說:「日本人太有禮貌,第一次去看災民會客氣跟你聊天,第二次感覺很不一樣,很親切,關係更近,才發現他們有情緒問題。心理治療需要時間,甚至不用治療技巧,讓他覺得有人支持,他自己說出來,自然釋放情緒。」

 

noble_fish

義工Fish為助日本災民不惜辭掉工作

 

 

香港災後心理輔導協會一行十多人奔赴當地幫助災民,…愈來愈多香港人投身災後心理輔導工作,這樣的幫助實際得多.副會長張小玲說:

 

「很多香港人來到報讀課程,希望親自去關心日本災民。有一次有八十人報讀,以前可能不知道有途徑,也有人怕幫倒忙,說錯話傷害別人,但現在有了培訓,就可以去日本幫忙。」

 

 

經濟日報3月8日也報道:

 

過去一年,香港災後心理輔導協會的義工去過災區8次,接觸了1,500個案,其總幹事杜永政表示,個案中有500人患上「創傷後壓力症」,經輔導後已走出陰霾,重過新生。

 

 

地震發生後,長者們被迫離鄉別井,1年來想着的只是要回家鄉,亦有不少長者消極地「死守」災村;更甚的是有長者不想成為子女負擔、災後沒有向子女報平安,乾脆「當自己死了」。由於他們沒有工作,災後一年積蓄和政府6個月的資助,已差不多全花在臨時屋的水電費和食糧上,有些長者為了省錢,電話也沒有,索性不與子女聯絡。

 

 

災後心理輔導協會總幹事杜永政說,整個日本東北部的救災均是依賴「義工」,因不少日本社會福祉士會的員工,在災區被安排數個角色,但沒有額外工資和資源補足,導致離職情況嚴重,尤其每當有高官離開,新來官員推行新措施時,救災人員無所適從,影響工作進度。

 

 

不過,協會總算順利在災區工作,加上輔導員技巧日漸純熟,已沒有吃閉門羹的情況出現,加上日本人被由香港遠道而來的義工感動,一些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老人更跪地向他們道歉,認為這次災難是報應。

 

 

 

 

 

2012年2月份貴人訊息介紹的貴人大家都很熟悉,就是藝人周慧敏.去年11月30日,她接受經濟日報專訪,文為「助人是福」:

 

上月她跟隨宣明會到蒙古探訪,見證當地街童問題,感受很深,急不及待 和大家分享。

周慧敏每次去一個地方探訪,都預備大堆資料,其中有一本像功課簿的小冊子,是她用來認識當地環境、天氣、風土民情,了解將探訪的兒童,還有作為大使的守則等。記者一瞥,小冊子內有很多用鉛筆寫下的筆記。「出發前已知道探訪這些小朋友,於是寫下想問他們的問題。」

 

「我們去的地方在烏蘭巴托附近,雖有礦產,但城市化亦帶來連串問題。由於失業率高,貧窮帶來不少家庭問題,例如男人酗酒,我們在當地,白天也見到很多男人喝醉酒在街上睡。今次遇到很多單親母親,而小朋友可能忍受不了家庭暴力而離家出走,被父親趕出家門的也有。」Vivian 解釋,街童由兩歲到十多歲不等,由於當地的冬天可以冷至零下 50 度,加上風雪和沙塵暴,因此不少街童會走入地底避寒取暖:「他們會揭開坑渠蓋跳下去,到熱水管旁睡。」

 

她到蒙古時已很寒冷,跟着街童的足迹,跳入地下道:「我有心理準備去找他們,但不知能否做得到。我和宣明會的工作人員揭開坑渠蓋,有一層樓的距離,又沒有爬梯,也不知道那些小朋友如何出入,我上落則需兩、三個人協助。裏面的範圍約幾十呎,環境惡劣,垃圾、老鼠、蟑螂都有,而且有陣陣異味。」

 

Vivian 在地底遇到的 3 位男童,已在街上流浪了 5 年,她驚訝於他們會說英語:「相信是因常接觸外國遊客而學來的,由於他們在街上討生活,所以懂得很多生存技巧,也很世故。他們十分友善,肯和我們傾,令我特別心痛。我看着宣明會的工作人員勸他們離開、當晚入住街童中心,過程一點也不容易。」

 

第二天,她去到街童中心跟 3 位男孩子見面,看到他們乾乾淨淨並得到飽暖,

noblefeb3noblefeb4

圖為周慧敏所接觸的三位地底街童在第一日及第二日的合照

 

她感到很安慰:「女孩子在街上生活就更辛苦,要掙扎求存、保護自己,我在那裏見到一位十多歲的女孩因受侵犯而懷孕。」

 

脫離街頭生活的孩子,不少先去收容中心,然後會到「光明之家」,那裏也是 Vivian 探訪的地方。「這裏環境更妥善,孩子們得到庇蔭、溫飽、讀書識字、學習一些技能。那些孩子以前沒有想過將來、沒有夢想,但去了收容中心,慢慢發展出個人興趣和潛能、生命的熱誠,有一位女孩子就想做髮型師;中心內甚至有孩子代表國家表演音樂。」

 

…Vivian 此行也探訪了她助養的兩個小孩,一男一女都是 7 歲。這一位「母親」,由 06 年起開始助養小朋友。「有些已經長大,脫離受助計劃,前後共有十多個孩子,目前則有 7 位。助養者的心態是不望回報,只想他們脫貧,將來可以自立。」

 

她為每位仔女建立檔案,儲存他們寄來的信件。「年紀小的就畫畫,年紀大一點的可以寫信,分享生活小事,如喜歡甚麼科目、愛吃甚麼、家人近況等,他們有時會附上照片。每次知道他們的近況都很開心,可以見證他們的成長和改變。例如我在老撾的女兒 Mai,原本有眼疾、左腳扭曲,後來接受手術治療,現在已可看得見,亦可用拐杖走路,並能上學。而我最安慰的是,她一直都很樂天。」

2011年11月份貴人訊息介紹的貴人名字叫刁娜:

小悅悅事件令人嘆息,不過也造就一個女貴人的救人動力:

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1-11/09/c_122254306.htm報道:

一個時尚而且漂亮的年輕女孩,因擋車救人而自己被撞,此舉讓人們看到了她更美的內心。10月23日傍晚,24歲的(山東)龍口姑娘在下班途中,用自己的身體為一個素不相識的女子搭建了一條生命通道。她被網友譽為“龍口最美女孩”。

  刁娜是一名銷售經理,今年剛剛24歲,在同事的眼中,她是個漂亮又時尚的女孩。“她剛新婚不久,發生這種事挺讓人心疼。但她的義舉讓我們佩服得五體投地。”一位女同事說。

  談起她在10月23日那天為什麼停車救人,刁娜抿了一下嘴唇說:“當時是下午6時左右,天擦黑,下著小雨,路上視線很差。我看到一女子橫臥在馬路中央,渾身是血。腦海中忽然閃現出最近媒體一直報導的小悅悅的面孔,便毫不遲疑地讓丈夫停了車。我感覺這位受傷的女子需要我的説明。”

  通海路是龍口一條交通繁忙的主幹道,當時又值下班高峰,刁娜和丈夫下車查看後得出的第一個判斷是,這名受傷女子仍然處在高度危險之中,很可能會像小悅悅一樣被二次撞擊。

noble 11-3   

“我不是最美的女孩子。我只是想,如果小悅悅當時遇到了我,我也一定會站出來抱她去醫院,這只是不想讓小悅悅的悲劇重演。一條腿換一個生命,值!”

 

 

2011年10月份貴人訊息中介紹的是范寧夫婦:

 

經濟日報曾報道行醫16年的仁濟醫院外科醫生范寧,7月隨無國界醫生隊伍出征,遠赴利比亞西面城市米蘇拉塔(Misrata),他肩負的任務,是頂着槍火救人。

 

米蘇拉塔是港口城市,距戰場核心區首都的黎波里(Tripoli)40公里,范寧在那裏住了3周,是當地唯一一位,也是第一位華人無國界醫生。

 

自從05年開始,他便多次自告奮勇上戰場,由肯尼亞、斯里蘭卡、加沙到利比亞,足足有4次之多,問他那裏來的勇氣,他只淺淺一個答案:「因為有太太的鼓勵!」范太也曾經是無國界醫生。

 

回想在利比亞的戰地生活,范寧首度與記者分享最驚險的一次經歷。有一回,正當他與同事乘車前往不遠的戰綫之際,途中子彈突然從車外飛射,車身發出「嘭」「嘭」聲響,穿了避彈衣的范寧感覺車身被子彈連環射穿,槍聲此起彼落。

 

那一刻,他可有想到死亡?范寧不假思索,嘴角一笑說:「我當時與車上幾位醫護人員一樣,沒有驚慌,一心只希望盡快到達戰場救人。」…那次驚心動魄,卻好戲在後頭,當他們平安到達目的地後,落車被嚇了一跳:「車身的子彈孔好似波子棋的棋盤!」他知道自己和車上其他人能夠生存,絲毫無損,是一次奇迹!

 

范寧在米蘇拉塔坐的車子,子彈孔鋪滿車身,他坦言能夠生存是奇迹。(無國界醫生提供)

 

2011年8月份貴人訊息中的貴人是社企先鋒韋鳴恩:
經濟日報5月27日報道「最年輕勳爵韋鳴恩 社企先鋒」
在33歲時,大家正在做甚麼?香港移民英國第二代的韋鳴恩(Lord Nat Wei),已被封為勳爵,成為上議員最年輕議員。他憑着9年來積極參與社會公共事務、成立社企,鼓勵更多人及社企參與社區事業,成為英國歷史上第三位獲冊封為終身貴族的華人。
韋鳴恩的童年,沒有排得密麻麻的課外活動,貴族教育背景付之闕如。小學在東倫敦貧民區度過,中學才搬到中部環境較好的Milton Keynes。「校內有行為問題及吸毒學生。」幸好他不受影響,成功考入牛津大學,畢業後加入麥肯錫(McKinsey & Company)擔任商業顧問,學到關於建立品牌及市務發展的策略,還在商界建立一定人脈網絡。3年後,他毅然辭職,向社會服務進發。
童年的生活,讓韋鳴恩對英國各種社會問題有深刻體會,故萌生投身社會事業的想法,與志同道合的舊同事Brett Wigdortz(魏道慈),於02年創立Teach First,鼓勵名校畢業生到偏遠地區教書,改善英國教育問題,又為年輕畢業生提供領袖培訓。
由草創至今,Teach First已成為英國著名教育培訓機構,得到很多上市公司及私人企業贊助,類似營運方式更在約20個國家發揚光大。韋鳴恩其後成立多個慈善組織,包括最近與李雪琳成立的「Shoreditch Ventures」,邀請不同種族、背景、文化及階級人士,推動社會改革。
要改革社會,壯大社會公共服務實力,韋鳴恩相信要靠更多有創意的年輕人及企業家的全職投入。「社企應具企業特質,有社會使命,有規模、持續性兼對各持份者有意義。」10年前,他的想法在英國並不流行,推動時困難重重。「大家不明白為何慈善機構要賺錢?要吸引才俊及投資,亦不容易。」
alt

2011年5月份貴人訊息介紹的2位貴人分別是: 張小玲和黃秀容:

經濟日報報道512汶川大地震快3年了,這場浩劫震碎了無數家庭和心靈,擁有美國白宮認可的危機干預專家杜永政和張小玲看到災民心靈需要,3年來奔走兩地近40次,排解倖存者內心鬱結,自費數十萬元赴內地提供服務,笑言「機票錢已夠在內地買幢樓!」

出錢又出力,張小玲去年更辭去全職社工一職,只為多抽時間到災區,一切緣起,全因身患「法洛氏四聯症」(Tetralogy of Fallot),天生心臟就有心漏、血管收窄、心室肥胖等毛病,令她體會災民活着需要勇氣和支持。「十多歲的時候,我在內地做手術,同期兩個相同問題的病童都一一死去。當時內地醫生不顧病人私隱,在眾多人面前講我的情況。護士聽到後,會來跟我傾談,令我有勇氣面對(病情)。他們令我明白,人在困難裏有人關心好重要,且會記在心上。」她微笑解釋,經過手術後已無生命危險,但仍有心漏症,不能作劇烈運動。

 

立志以助人為己任,她當上社工。08年汶川大地震,她和管弦樂坊公司行政總裁杜永政,及其餘11名港人,跟隨亞太身心語言程式協會探訪災區,發現倖存者除缺乏物資,更有情緒困擾,遂成立「災後心理輔導協會」(http://www.pccnhk.org),長時間承擔災區心理輔導工作。

他們每逢有天災發生,就計劃出隊協助,3年來到過台灣、日本、內地災區,四川更到過40多次。

「高峰時期一月去5次,周五晚出發,周日晚回港。內地人笑指,我們的機票錢都夠買一幢樓!」杜笑稱。

(由於)必須於突發災難後30日內出隊,不少義工如張小玲,也會遇到上司、同事微言:「年假請盡,要請無薪假,每次出去上司怕我有危險,要求我出發前交代3至6個月的工作安排,好大壓力。」

張小玲於是辭職,專心做義工:「內地社工還在停留在理論階段,建立友誼已經是他們工作的全部。我希望趁年輕,幫到幾多就幾多,錢遲些可以賺回來。」杜永政邀請她到自己的樂團,當半職以維持生計:「我一定會讓她請假!」

alt

 

災後心理輔導協會總幹事杜永政和副總幹事張小玲(後排右二及右一),於08年四川地震前認識,一同前往災區救助災民;圖為他們與四川綿竹與一個受助家庭食飯。 最近在blog上整理近十年前寫的勵志文章 (http://blessclub.org/a/dr-cheng-section/wealth/richdad/243--20-) 再閱一位貴人不平凡的故事
(當時)現年五十三歲的黃秀容是看得開、吃得開的人.二十多年前,她投資三百多萬元股票「輸清光」。在七零年代,三百萬元和三年前的千三萬,購買力差不多.但她仍然看得很豁達,認為錢來得容易,去得也容易.她有一份高薪的工作,又有一個快樂的五口家庭,她原是很知足.一九八零年公司加了她三萬元薪金,她還在幸福的氣氛下,但情天霹靂.

 

黃秀容突然中風,全身不能郁動,面部扭曲了,失禁,口又歪斜又不停流口水,醫生說她只剩下幾個月的生命.她的丈夫第一個及最後一個反應竟然是向醫生說:「如果她死去,不用告訴我了,只要把她草草埋掉便可以了。」從此,夫妻二人再沒見,狠心的丈夫撇棄糟糠之妻,留下六歲、三歲和一歲多的兒女。

 

在留醫期間,她生無可戀,多次想了斷殘生,她曾服下老鼠藥,並拔掉身上的喉管,用作吊頸,又試過打爛一隻瓷碗來割脈。最後,念及三個子女可能被送入保良局,她打消自殺的念頭。但禍不單行,在八零至九二年間,她共中風十次以上,期間還患上了糖尿病、冠心病、視網膜病變及癌症,生命的脆弱無以復加。

 

有一次她暈倒街頭,入院後發覺視網膜病變(到現在她只能恢復七成視力)。當時,一位醫生動了慈心,為她全數支付了難以負擔的醫療費用,這次事件令她的心靈打開了。她重新振作起來,度過最艱難的時候.她一家四口曾靠綜援過活,如今子女都長大成人,各自找到理想工作,兩女更大學畢業,子女都十分孝順,於赤柱買了居屋讓她安享晚年。而她在痛苦期間,她感受到醫務人員、義工及教會朋友的支持,於是她便決定回饋社會。她當上義工,常常到醫院探望中風病人,又幫復康機構當會計,更出席不少國際會議。那一天,她當選為「十大再生勇士」,更成為很多人的鼓勵.

後來她在2002年更獲頒洋紫荊榮譽勳章.

她說,「我而家好積極咁參加好多復康團體的活動和工作,希望可以幫到其他人,就好似咁多人幫過我一樣。我雖然百病纏身,但是我依然可以活得好精采。」

 

alt

 

 

2011年4月貴人訊息中介紹的2位貴人,他們是:無綫藝員余慕蓮和日本高田醫院的事務局長橫澤茂:

《麗都美識》專欄3月24日說:「在無綫電視台服務了三十八年的藝員余慕蓮,曾經說過這樣的一句話:「我沒錢,但捨得捐。」事緣是她二○○五年退休,在取得二十多萬元的長期服務金後,毫不猶疑地把三分一的錢,即是八萬多元,捐了出去,在貴州山區興建了一間小學。八萬多元看似很小的數目,但是對於一個沒錢的人來說,多一千元就是多一千元的安全感,所以那八萬多元絕對可以是養老傍身的救急錢。

 

日本《讀賣新聞》3月23日報道, 60歲的橫澤茂是縣立高田醫院的事務局長,本來在本月底正式退休。醫院職員憶述,地震來襲時,四層高的高田醫院內擠了上百名病人、醫護人員和避難的人。當時在三樓的 49歲職員富岡要望向窗外,遠遠看到 10多米高的巨浪逼近,急忙跑到一樓辦公室,見到橫澤正動手拆下設置在窗戶旁的衞星電話。…橫澤一邊拆一邊說:「非得把它帶走不可!」富岡跑到他身旁,從他手上接過衞星電話後直奔天台,四層樓高的巨浪隨即殺到。在天台上的人最終獲直升機救走,但橫澤則下落不明。災後 11天(這段報道後可能繼續如是),那部衞星電話仍然是醫護人員與安置中心聯絡、取得病人資訊的唯一渠道。醫院同袍感念橫澤的義勇行為,將電話命名為「橫澤傳聲器」,並且在衞星電話主機貼上紙條,寫着「事務局長正在天國幫助我們」。

日本爆發核危機以來,地震前生產的日本奶粉成搶手貨,有商人窺準時機,坐地起價,一罐森永初生嬰兒奶粉升價三成至 260多元。在此賺錢良機,入口日本奶粉的香港零售商「天翼堂」卻關閉零售門市,並暫停接收新定單。負責人陳文欣,本周日發出公開信,透露他決定將陸續付運的 3,000箱日本奶粉和尿片,「轉送」受災的福島,意味公司將會斷貨,卻如期電滙估計以百萬元計的所有貨款,無限押後出貨期。育有一女的他,在信中坦言明白上述決定會影響一家人生活,公司將有一段非常漫長而困難的路,他特別鳴謝妻子,笑言嫁給他「算是沒運行,有排捱窮」,又感激本港同事加班無怨言,日本同事更在餘震中加班。

2011年3月份貴人訊息介紹的貴人分別是林曼雅,郭美姍及劉穎思:

蘋果日報2月28日報道,一位私募基金公司總裁實踐義利同行的理念。

林曼雅30多歲,跨國私募基金公司福布斯私人資本集團(亞洲)總裁,工作是為一些需要資金的項目,找尋配對的投資者,每個項目由數百萬美元至逾億美元。她與客戶建立互信的關係,當他們項目賺錢,她會主動游說客戶捐出部份盈利,幫助貧困家庭兒童,「多數都好順利,其實好多人都有心,只係平時無接觸慈善工作,所以一聽到呼籲,就即刻響應」。這份善心獲得熱烈響應,短短一年多超過 50名客戶及合作夥伴已合共捐出數百萬元。


她說,福布斯集團前年找她出任總裁時,她提出條件,上班時間她會兼顧一點慈善工作,她聘請助手時,會向應徵者講明,有需要時要協助她處理一些慈善工作。這位中環金融天使還親手成立慈善基金,又正在游說城中巨富籌募 1億元。
出身新移民的小女孩,初時一個英文字母也不懂,林曼雅願意終身奉獻,改變孩子的命運。

林曼雅原居廈門,父母為了她的前途,在她 7歲時舉家移居香港。父是醫生,母是教師,但來港後父親要做工廠,後進入左派報館做記者,母則在工廠做文員。「嚟到香港,去荃灣中心租住一個 100多方呎分間房,第一次見到升降機,我以為就係自己住嘅地方」。初來港時,「睇電視人哋講廣東話,我以為係英文」,但一個月後她靠電視已學懂廣東話。小學時英文成績很差,她加倍努力,中一上學期只考得 60分,下學期已全班第四,中四更獲選為傑出學生。

父母從小對她身教,母親在內地教書時,常帶家長無暇照顧的學生回家,每月又總有多天去了家訪,剩下她一個人交鄰居照顧。自小她已懂得為善最樂, 92年中六時,她負起為一個學生交流活動籌款的責任,獨自約晤九鐵、中旅社等,成功籌得近 20萬元。

她想到幫助更多人必須有一份賺到錢的工作,以及做一個有權去分配資源的人,於是她在中大選修財務學。

 

經濟日報報道另一位金融界人物的善舉,她還不是一位大人物。

20多歲的郭美姍有如一般80後,自大學畢業起,懷着早日置業安居的願望。她念會計出身,曾任職2間四大會計行,其後加入瑞信(當分析員),在別人眼中,在投資銀行工作有巨額花紅,她卻坦言並非盡然,視乎職位而定,尤其在金融海嘯之後;加上日常生活、租樓開支等,她指儲蓄不足以置業。

已工作4、5年的她感歎,自己近2年開始有儲蓄時,便眼見樓價不斷升,她根本難以上車:「除非樓價下跌吧!」

09年,她偶然在報章讀到有獨居長者晚年貧困,十分感觸,起了捐款念頭。遂主動接觸多間慈善機構,最終將5位數首期積蓄捐給一個長者服務機構,它為此設小型基金,供數十貧窮長者購冷氣機及暖爐。

她感歎:「買樓難,不如先做善事,應弱勢社群當前之急!」

「當我看報告,知道長者的生活改善了,內心感動,難以言喻!我要儲夠首期還需要一段時間,不如先把錢捐助有需要的人,解他們眼下之急,以後再靠努力工作,慢慢儲回那些錢。」

除捐錢,郭美姍也親身參加該協會的義工服務,如上門派米予獨居長者,同時,她游說身邊朋友捐款,一名同行經她多番邀請,終參與義工活動;當他看到長者生活拮据,更願意捐出5位數字協助長者。

 

訪問期間,郭美姍再三叮囑記者,別把她捐款的確實數字寫出:「比起很多富翁一出手幾百萬元,甚至過億元,我的捐款算不上甚麼!」去年,她在一個舊生聚會中,認識土瓜灣一所小學的校監,得知小學近半學生的家庭須領取綜援度日,學生無力外出上興趣班,於是她又從原用作供樓首期的積蓄中,捐出5位數字予該小學,資助小學購買及更換樂器,讓校內貧窮的學生使用:「希望小學生可透過課外活動增值自己,提升競爭力,日後脫貧。」

 

經濟日報2月12日 報道,女醫生劉穎思(Bea),去年年中展開了人生中第一項無國界醫生的救援任務,到印度比賈布爾(Bijapur)母嬰健康中心當九個月的義工,負責產前檢查、產後照顧、家庭計劃及營養不良等項目。

比賈布爾位於印度中部,由首都德里出發,須要用個半小時乘搭內陸機程前往的賴布爾(Raipur),再經十小時車程,穿越崎嶇山路才能到達。

踏進比賈布爾的地區醫院,你會發現連手術室也沒有,當地落後情況可想而知。貧困以外,比賈布爾經常發生反政府分子向政府軍的武力對抗,居民生活在動盪中,受派系衝突影響,道路經常設置路障,令病人無法第一時間求診,更有病人須要步行一整天才抵達醫院。

比賈布爾位處的切蒂斯格爾邦(Chhattisgarh),難產率是全印度之冠。她每天迎接生命來臨、接觸疾病、目送死亡;經常徘徊在生與死之間。回想這九個月的義工服務,Bea表示:「這段期間的經驗,有助自己迎接未來更多的救援任務。」

因為她經常看到母親與幼嬰雙雙失救而感到無奈。

每天清晨,Bea從住處回到健康中心時,會途經一個小湖,她說看着平靜的湖水,是一天中最享受的時刻。因為在這貧窮小鎮,她要面對不容易扭轉的死與生。

 

希望挽救生命的貴人,或許要建立一個心法。沒有自己,很多人都挽救不了。有了自己,正如她說:看到營養不良嬰孩回復正常體重而喜悅。更重要的是,即使失救,他們也感受到你的真心,很多人命長而沒有愛,不及一朵被愛的曇花。

 

信報1月26日報道,獲選為「中國網事.感動2010」年度網絡人物是一個來自貴州的三十九歲維吾爾族漢子阿里木。他是一個靠烤羊肉串賺錢為生的平凡草根,卻因把賣烤羊肉串賺到的十多萬元用來資助了上百名貧困學生,被譽為是烤羊肉串的「慈善家」。
阿里木的行善史始於2002年,他捐了500元給一個因貧窮而瀕臨輟學的女生,發現助人之樂,於是開始把收入貢獻慈善事業。
當年開始行善,其實亦因自己被幫助而深受啟發,「有個農民工兄弟請我吃過一頓兩塊錢的豆花飯,這世上總有好人,兩塊錢對他來說,賺得不容易,那是我這輩子最難忘的一頓飯。」
 最大的貴人原來是那位無名的農民工,貧窮人將自己微小的所有都送贈更有需要的人,才是真正可貴。

港台節目介紹年青社工江詠詩Winsy,去年11月放下在香港食物銀行的受薪社工工作,前往柬埔寨首都金邊,用兩年時間在彩虹橋愛滋孤兒善終院舍當義工,為院內孤兒提供成長輔導,加強其自尊心,幫助他們脫離過去的傷痛經歷,以至能融入社會,健康地成長。
那家機構原本是善終院舍,由香港一位基督教牧師於2004年在金邊創立,成立目的是希望患有愛滋病的小朋友在臨終前能夠得到關愛,並提供善終服務。後來經藥物治療,院童的死亡率逐年急降,由成立第三年開始,已再無院童死亡。非常令人欣喜的是,院舍已名不副實。
福逸會會員WK電郵這兩位貴人的報道,和大家分享。事實上,愈是普天同慶的日子,孤寂的人愈難過。蘋果日報(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01225&sec_id=15335&subsec_id=2756&art_id=14802402)報道,美國一位「平凡人」自今年 4月起,省掉非必要開支,立志在一年內捐錢給 365個慈善團體。
生於芝加哥的加西亞曾參演多齣舞台劇和電影。他形容自己是個平凡人,最幸福是有個好媽媽,教導他即使擁有很少錢,也可以做很偉大的事。八個月前,他決定實踐這個道理,「我不是賺很多錢,但可省掉不必要開支」。他不再去星巴克( Starbucks)買咖啡,每天就可省下 5美元( 39港元)捐出去。他又減少添置新衣,目標是「不要捐到破產,但每天都捐獻」。
在美國,捐獻者多屬老年人。加西亞認為年輕一代應該接棒,因此寫網誌紀錄捐獻行動,接觸年輕人。至今有 5,000名網民透過社交網站 facebook、 Twitter等關注他的善舉。他每天選一個慈善機構,捐獻小額善款,幫助不同社群,有病者,有貧困兒童,希望網友從中找到自己喜歡的機構進行捐獻。行動效果不錯,他迄今捐出 3,029美元( 23,626港元),而效法他的網民也捐出 5,792美元( 45,177港元)。專家指類似加西亞這種微型捐獻行動,可改寫慈善事業面貌,如海地大地震中,民眾透過發短訊捐款,每通 10美元( 78港元),很快就籌得 2,500萬美元( 1.95億港元)。關注發展中國家食水供應的機構 Charity: Water,也在社交網站籌得 1,100萬美元( 8,580萬港元),幫助逾 100萬人。加西亞說:「你不必是富翁或名人,也可貢獻社會,而這份貢獻,會引起漣漪效應。」
不過,在香港,有沒有365個好的慈善團體呢?肯定無,我們應該集中資源。

海關督察許細文捐肝救同袍,他說:「大家知道甚麼是器官捐贈,知道能幫助他人,但能否再前行一步呢?」他期望港人改變死後留全屍的觀念。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最近成立兩周年,登記人數在兩年之間由4萬上升至6.2萬。我卻認為還有大幅增長的空間,靠你我填上?
幸運逃出鬼門關的還有24歲黃柳浩,今年8月,他發現自己眼睛及皮膚呈黃色,「好像被塗上黃色漆油一樣。」經檢查後,發現體內黃胆素指數比正常超標30倍,肝臟功能嚴重衰竭,估計只餘下2星期壽命,「生活周邊的事情變得灰色,如果有一個深坑在前,相信會毫不猶疑地跳下去。」幸好,他最終在10月成功換肝,如今非常感激捐肝者及其家人。根據醫管局數字,今年截至10月,腎臟及肝臟移植共有147宗,而09年及08年分別有179宗及145宗,但對比有2,000名病人輪候移植器官仍屬少數。有意在死後捐出器官的人士可到器官捐贈網頁www.organdonation.gov.hk登記或致電中央健康教育24小時熱綫28330111。捐贈表格可瀏覽https://www.codr.gov.hk/codr/download/registration_chi.pdf。部分詳情如下:
27歲香港八十後張凌瀚(Kelvin),在英國畢業後,於當地搞社會企業FoodCycle,獲評為今年英國最佳社企之一。他當時招募年輕義工,到超市食肆收集棄掉的食材,然後烹製出美味的膳食,分派或以低廉的價格售予長者、難民等貧困人士。Kelvin指超市購入食材,但可能多達4成會棄掉,「香蕉有少少黑點,蘋果有少少瘀了就棄掉!」這問題不獨是英國存在,他指我們可以去香港一些貴價超市看看,「每個出售的蘋果都是perfect(完美),那些有少少問題的去了哪裏?其實,這些蘋果可以拿去做蘋果批或蛋糕!」至於受助者,又可以用低廉的價錢,如2英鎊,便吃到一頓有營養的膳食。「當然有時義工未必煮得好好味,但他們都會照吃,只是吃時面口有些怪!」Kelvin不忘說笑。
張凌瀚自幼喜愛烹飪,在英國社企的社區廚房,也會親自下廚。

樂施會農村發展與災害管理助理項目幹事牟逸超918日,於青海玉樹地震災區考察重建工程期間,不幸遇到嚴重車禍辭世。任職籌募幹事的同事李冰心描述牟逸超天生就是扶貧的戰士:「他在農村仿似在家般自然,和所有合作的人都相處愉快。他愛和農民閒話家常,經常想法子幫助他們解決貧窮問題。在前往甘肅平涼的途中,他對我說:「每一個農村都有獨特的故事。如可以逗留多幾天,我們便會更明白他們的掙扎、困難和生活。」
沿途,我們看到一位在田裡工作,同時照顧著兩個兒女的的母親,他走上前問候道:「今天工作如何?收成可好?」數分鐘後,我們又遇見另一位老婆婆,他又耐心地和對方攀談:「生活好嗎?你有否參與樂施會的項目,覺得對你有幫助嗎?」逸超真正關心每一位農民,他認真對待自己的工作,而且全情投入。
加入樂施會前,逸超在當地一家非政府組織工作多年,我好奇地問他為何要轉職。我記得他微微笑著,轉身望向眼前的山谷,説:「過了這個山谷,便是寧夏,那是少數族裔回族聚居的地方,那裡水源缺乏,他們世世代代都生活在貧窮之中。我已經四十歲了,想為貧窮人做得更多,而且相信樂施會可以提供一個更好的扶貧平台。」
翻閱去年一本周刊關於自閉症病人的家人面對的問題,其中包括一個無名貴人的故事:



只是一番話,只是兩塊錢,但卻包含無比力量。
看到一本雜誌的專題文章,介紹幫助香港精神病患者的社康護士。全港只有
150名社康護士,處理4萬個嚴重精神病患者。大家對精神病患者有無言的恐懼,但好像吳姑娘(下圖),自願入職,經常上門家訪。他們有極高尚的情操,在下無言感激。有甚麼令她得到回報呢?請看節錄文章.




   天為生命定壽元 人為生命賦意義
When days cannot be added to life, add Life to Days

 

信報8月6日報道: 《關惠群.美國夢.中國心》
美國總統奧巴馬頒發總統公民獎了華裔移民關惠群(Betty Chinn),在過去二十餘年來每天兩次為無家可歸者派飯,送上謙遜、無私、愛和溫暖。每日風雨不改,半夜兩時多起床,把咖啡及冬甩裝上卡車,出門尋找橋下、鐵路邊及灌木叢中的露宿者,把早餐分發給他們,然後自己才上班。下班後,又再為露宿者做晚飯,直忙到晚上十一時多才休息。換言之,每天只會睡兩個多小時。
至於開始送飯,則因為她送小兒子上學時,班上一個沒有朋友的小女孩,每天都向她討食物吃,關惠群後來發現,女孩全家都住在車上,於是開始接濟這家人,亦慢慢開始她的善行,但卻不是所有人也欣賞,06年時,就有當地商人舉報她送的食物未經保溫,不符合美國商業衞生標準,惟卻激發她的朋友口耳相傳募款籌錢,終買來一輛有保溫設備的小卡車。關惠群行善低調,連老公都瞞了十年,後被當地記者報道,善行才公諸於世.
受助的露宿者也不單是無家可歸,更多是患有精神病、退伍軍人、離家出走的青少年及藥物濫用者,為了更好照顧他們,關惠群送食物外,更會安排地方讓他們洗澡,又帶衣服給他們更換,更會接送離家出走的青少年上學。
這一份無私奉獻精神,源於她悲慘的童年經歷。
關惠群是廣東開平人,小時候在內地經歷文革,父母因為是成功的醫生而被批鬥,哥哥與嫂嫂遭槍決,自己就被歸為「黑五類」(地、富、反、壞、右)子女,最後家破人亡,被迫流落街頭,要住在垃圾箱中,故深知飢餓及無家可歸的難受滋味,後來偷渡來港,又輾轉移民美國結婚生子。
從關惠群身上,我們學懂悲慘的過去不是消極的原因,更可以是祝福力量的來源.


信報7月19日報道,兩年前,四十二歲的呂麗紅離開愉景灣國際學校的主任崗位,提早退休。一年後,她看報得悉元朗元岡幼稚園只剩下五位學生,面臨停辦,而校長的月薪竟然只得4500元,等於她之前那份工作的五分之一。但她竟然接受,因為她很擔心那五位學生的前途。過去一年好不容易成為過去,其中兩位學生在全校十多位學生的歌聲中戴上「迷你四方帽」,而呂麗紅亦都欣然宣布,「嚟緊8月我哋將會有二十幾位小朋友。」過程中不是沒有情緒低落時,「一位家長用比較粗魯的語氣鬧我哋,話我哋語識教書,話點解『我揭開本書,我個小朋友返到去唔識讀呀?』。…(哽咽)……點解我好盡力,你哋冇體諒到?……到而家,我都認為,我冇嚟錯到!」呂校長強調,「….更加體會到乜嘢係教育囉,而呢兩位小朋友我睇住佢哋可以喺度畢業,好滿足!」教育是心靈的事業,不是追求數量.貴人網不是追求在社會上有豐功偉業,只希望與有緣人一齊成長,那怕只是三人.因為一人充份影響三人,那三人有更大可能影響另外九人.


經濟日報6月18日報道:「不幸在沙田圓洲角公園被大樹壓死的蔡傑強遺愛人間,家人決定把他所有有用的器官捐出.……獲得蔡傑強捐贈肝臟的受惠人李惠國(51歲),原為一名中學地理科教師,已婚,沒有子女,他02年染上肝炎後人生跌進谷底,04年更被迫提早退休,……直至去年,李的病情急轉直下,更驗出患上肝癌,雖然一直接受化療,但病情沒有好轉.李妻表示:「現時最希望拖住丈夫的手,並計劃兩人未完的心願,前往日本旅遊,有了新希望,如果他好了,或者我們可生個小孩,開始新的生活!」她又說,經此事後,明白到「病」不是私人的事,需要有人做出貢獻,故自己也會回報願意捐贈器官;她又希望親身向蔡家致謝,更表示蔡家若然有事,必定作出回報.……據香港移植學會的資料,以腎臟而言,現時全港有1,600多人輪候換腎,但今年至今進行僅34宗屍腎移植手術。對中國人而言,保留全屍的觀念實難以摒棄,過往就有意外的死者,身上雖帶着器官捐贈卡,卻未完整填寫;當中或多或少,是擔心自己離世後令家人更難受。不過,蔡傑強卻做了最好的見證,承諾了器官捐贈的他,獲家人首肯,捐出心臟、肝臟、一對腎臟及一對眼角膜,他的善心,令最少6名病人毋須再作無了期的等候,因他而走向新生。」其實,只要大家早點安排,每一個人可以成為6個人的貴人!

信報2010年6月21日引述有線新聞的「貴人」報道:「感謝有線新聞!感謝黃樂欣!感謝製作「不一樣的父親」這個父親節小故事的有線仝人!沒有你們,大家都很難再相信,香港還有像他這樣的一個義父。他叫「孫志成」,朋友臨終時懇請他照顧剛出生的劉穎恩和她的母親。孫志成一力承擔,把二人從內地帶來香港照顧,數年前甚至放棄那份穩定的銀行工作,全職照顧穎恩。十歲的穎恩的確須要悉心照顧,她除了手眼不協調,行路有困難,還有輕度弱智。「見到她有進步,我覺得我沒有做錯,我沒有做錯……我沒有後悔做這件事……」孫志成愈說愈慢,愈說愈輕,叫人終於明白何謂「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一直說到說不下去,聲音硬咽,眼泛淚光。就在那剎那,穎恩笑着問他:「做咩呀?」孫志成以迹近耳語的假聲說:「冇呀!冇嘢呀!」孫志成當然「有嘢」。畢竟,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不是每個人每一刻都頂得住。孫志成兄,請受老紀一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