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近視症

上兩期談到巴菲特「第一次」投資經驗的錯誤,11歲時,買城市服務公司優先股,每股38.25美元,股價大跌至27美元。他等待股價升回至40美元時沽出,然而,城市服務最終升破200美元。少年巴菲特從此「悟出」了「不離不棄」的投資策略,成年後他在$27開始撈底買入華盛頓郵報.然而,筆者卻認為,一般人對股票「不離不棄」只是「執迷不悟」,敵不過心魔.前兩期談了少年巴菲特兩個心魔,包括

 

第一是「不捨得」心魔.股票跌了三成也有止蝕.如果一個人不能確定一個投資項目是否買錯了,他不應「不離不棄」,而應止蝕離場.幸好,城市服務最終證明自己是好股,只有買貴,沒有買錯.不過,不是所有股票都是如此.

 

第二是迷信心魔.不少人心中有一種微妙的迷信心魔,上次見到$27到底,下一次也在等待$27 $27成了巴菲特神奇撈底數字.正如守株待兔一樣,可一不可再,無論華盛頓郵報如何好,股價再跌兩成以上,久久未見底.

 

那麼,第三個心魔是甚麼呢?

要解構巴菲特的第三心魔,首先問問大家,若你在高位賣出持有的股票後,你能否在更高位再買入?

 

巴菲特在40美元沽貨後,股價不斷向上升,他內心有甚麼感覺?對大部分人來說,在40美元沽出後,即使一升再升,再升4倍,心中只對沽出有痛悔的感覺.但早知如此,何必當初,最初為什麼不考慮「高追」?就算是在100美元買回,升至200美元還有一倍上升空間!

 

常人的心理是不會考慮高追的,但沒有心魔困擾的價值投資者卻能夠.

 

股壇教父西格爾在其名著《投資皇道》中引用大量數據,最終推薦「買入並長期持有」多元化股票組合作為投資策略.不少人同意股票在長線來說是最高回報的投資項目,但西格爾提出,在現實上,不少人不會這樣長期投資股票.因為在一般人心中,當股票價格處於高位時,就不應再投資股票,因為股價很可能下跌。

 

西格爾大表反對.「對長線投資者來說,這觀點是不確的。」他以二十世紀八次股市高位時買入股票的長期總回報來計算,「即使是從市場高位時開始買入,如果持有期達30年,那麼通過股票積累的財富將是債券的四倍多,是國庫券的五倍多。……。如果持有期是10年,股票仍然比固定收益資產有優勢。歷史證明,無論市場高位看起來有多高,都沒有充分理由使投資者離棄股票,除非投資者極需要在未來的510年內動用儲蓄才能保持生活水平。」

 

很多投資者在金融海嘯後認定「買入並長期持有」策略已經不合時宜.可惜,他們的結論下得太早,或許大部分人患了投資近視症,他們看不遠的.

 

西格爾很早便預計到市場有這種短視的偏見.他這樣拆解:「當然,如果投資者能夠認定股市的高位和低位,那麼他們的回報定會比本書推薦的『買入並長期持有』策略更好。但是,毋須多言,只有少數投資者可以做到這一點。」

 

很明顯地,這策略很難普及.就算是那些能夠在最高位沽出,避開股災的投資者,他們也不一定成功.西格爾再點出他們常犯的錯誤:「他們總是吹噓自己如何在1987年股災或2000年熊市來臨以前已撤出他們所有的資金。但在1987年,很多人直到市場屢創新高才重返回大市。而即使現今大部分股票市場平均已再創歷史新高,於早前跌市中成為淡友的人仍然未返回大市。長線而言,在高位時離場並不保證可以跑嬴『買入並長期持有』的投資者。」在金融海嘯時沽出股票的投資者,不少還沒有買回.但股價比賣出時更高,他們可能不會再沾手.

 

很多投資者太早認為股價太高,也太快沽出股票,錯失股價其後繼續上升的走勢.一位資深投資者曾形容:「散戶喜歡吃即食麵,買入股份後總希望它立即漲價,沽貨時又希望它立即跌價,永遠追逐蠅頭小利,不讓利潤往前跑,因此失去賺大錢的機會。他們的性格像老鼠,又像豬,馴良怕事,無時無刻都在尋找食物,卻極容易被人宰殺。」

 

在城市服務股票上,少年巴菲特真正學會的是,股價升得多不代表股價太高,跌得多也不代表股價太低,能夠找到股票的價值,才是評估價格高低的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