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億人的生存之道

   
「生物工廠不再只是紙上談兵」、「未來3—5年,我們就完全可以看到生物育種發揮的能量」

這是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所所長萬建民的一番話,他亦是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專職技術責任人.

事實上,生物育種產業不只是工廠經營的生意之道,更是國民的生存之道:「目前,我們國家的糧食安全還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我們的人口在不斷增加,耕地又在不斷減少,從2003年到現在,我們每年生產的糧食都保持在5億噸左右。但是這已經是一個極限,在未來10—20年的時間裡,我們要想達到每年生產6億噸糧食的目標,依靠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根本無法實現。」(《科技日報》(2010年3月11日) 「生物育種:誰瞄準應用誰搶佔先機」 )

內地的戰略性規劃是增加兩成糧食產量,以達致國家糧食安全,但人口增加和土地減少,如何能做到呢?萬建民的答案是:「出路只有一條,那就是依靠生物育種技術和傳統育種技術相結合,繼續在提高單產上下工夫。以往,我們在提高單產上有兩種辦法,一個是噴灑農藥,一個是使用化肥。但是我們也必須清楚地看到,這樣的辦法已經不能再走下去了,我們付出的代價實在是太大了,對資源的破壞,對環境的汙染,甚至對人的健康都帶來了非常大的影響。」因此,內地的戰略性的選擇便是生物技術.

上期談到轉基因農作物的爭議,但生物育種卻是不能逆轉的趨勢.溫家寶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雖然好像拉下生物育種的重要性,但其實仍然提出新一年的工作要求:「實施好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

萬建民也解釋,通過生物育種技術生產的部分功能性食品已經發揮了多年的作用,並得到了使用者的認可。「比如,針對糖尿病病人、高血壓病人不能吃普通大米的問題,我們就可以通過生物育種的方法,培育蛋白抗性澱粉比較高,血溶性蛋白比較低的水稻,解決這些疾病患者不能吃米飯的痛苦。」

    中國在轉基因農作物產業是有一定發展,例如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轉基因抗蟲棉便是中國搶佔國際生物技術制高點的成功事例。截至2008年底,中國已審定轉基因抗蟲棉品種160個,全國累計推廣種植超過3億畝,農民增收250億元。轉基因抗蟲棉的應用不僅有效控制了棉鈴蟲對棉花、玉米、大豆等作物的危害,還減少了七至八成的農藥使用,保護了農田生態環境。

    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ISAAA)發佈的全球轉基因作物育種產業發展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去年全球有25個國家商業化種植轉基因作物,包括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等24種轉基因作物,而種植面積繼續高速增長,總面積已達20億畝,較產業化初始的1996年增長近80倍。而美國仍然是最大的種植國,種植面積佔全球近一半,其次是巴西、阿根廷、印度、加拿大,中國則佔第六位.在2008年,全球轉基因產品市場價值達到75億美元。


作為投資者,在農業生物技術發展中,甚麼是關鍵的環節,最值得關注?答案很簡單,顧名思義,生物育種的重點是在種子.科技部部長萬鋼便認為,「在農業生產發展中,種子技術是最核心、最基礎、最重要的關鍵技術。發展種業不僅關係到國家糧食安全,更關係到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利益。」

那麼,中國的現況是如何的呢?萬鋼提出的數據顯示,中國已初步形成全國種子市場,種業市場價值達500億元,種子使用量在200億公斤左右,全國共有持證種子經營企業7600多家。然而,他亦提及種業的發展問題:「種子產業集中度低,種子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弱,自主知識產權品種嚴重不足,產學研結合亟待加強。」

不少內地證券分析員預計未來將在稅收、信貸、政策等方面獲得大力扶持,推動內地種業加快企業併購和產業整合,引導種子企業與科研單位聯合,培育有競爭力的大型種子企業,因此看好種子板塊.然而,這些種子企業是在香港上市嗎?答案很明顯,絕大多數都是在內地.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其實一直在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