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工模式之痛
全球最大的電子產業製造商之一富士康公司,在半年內發生十名員工跳樓自殺,造成八死兩傷,傳媒稱之為「十連跳」事件。有傳媒派出記者潛入富士康「臥底」一個月,作調查報道.報道指出,有員工指責富士康是壓榨員工的「血汗工廠」,她們被訓練成了機器人.企業一味追求產量至上,員工不斷加班,加到十一、二點,每個月加100多個班. 一個資深傳媒觀察家表示:「富士康連跳的背後折射出來的可能是富士康這類代工企業的盈利模式之痛。」因為諷刺的是,蘋果iPad在4月上市以來,一直熱賣,最低售價499美元,iPad最大代工廠之一的富士康員工卻苦苦經營.根據美國權威市場調查機構iSupply 的調查結果顯示, iPad所有零部件的成本僅為219.35美元,其中蘋果開發的 A4處理晶片每個26.8美元,16G的存儲晶片為29.5美元。最貴的元件是9.7英寸的觸摸顯示幕,由韓國LG公司製造,每個95美元。而蘋果支付予「中國組裝」費僅為每台11.2美元,不足一百港元.由於每件產品的利潤低,所以要從生產線每一環節花腦筋去節約成本,否則將無利可圖。每天高負荷的勞動、工人收入低都帶給員工很大焦慮,從而造成了各種各樣的社會事件。 另一家內地電訊設備龍頭企業中興通訊在印度的發展受阻,成為財經新聞.但大家又可否知道,他們在印度其實不太掙錢.如何不掙錢?印度每部手機售價是全球首先突破20美元的國家!中興原本對印度的手機市場沒興趣,單價太低了,後來想想,接單來「鍛煉」控制成本及精打細算。 事實上,真正賺錢的是提供品牌及核心技術的公司,iPhone和iPad的總體利潤率超過50%,富士康做組裝的只賺取微利.美國商務部長駱家輝在訪問中國時表示,美國有望在今年夏天出台新的出口管制體系,將放寬對華出口,並在數月內正式實施。 然而,美國是真心出口中國需要的新技術嗎? 內地著名經濟學者郎咸平指出,節能減排是國家激勵的政策,然而業界將節能簡化為新能源如風能、太陽能等。你做太陽能電池,要提煉多晶硅,會產生劇毒,污染土地是不會消失的。他質疑:「最後什麼是節能減排,你們打著節能在做汙染,你的電池出口以後,讓別人取得環保。」 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院士石元春也曾分析中國發展太陽能產業的問題(《經濟參考報》(2009年8月26日)「大批企業突擊上馬惡性競爭潛伏危機」).他指出,太陽能產業的核心技術之一是矽材料提純技術,中國全靠從日本和德國進口。在2006年之前,兩國只願意提供多晶矽材料,但其後卻突然改變態度,願向中國輸出相關技術,技術轉讓經費大幅下降,太陽能企業在中國迅速出現「遍地開花」的「向日葵」現象。 武漢大學教授伍新木也提出陰謀論,矽材料提純就是對化石能源進行加工,其背後隱藏著跨國公司聯手扼殺中國新能源產業的陰謀。因為這種技術追求環保的目的,但過程卻非常污染.若中國一旦同意從2012年開始履行《京都議定書》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責任,聯合國不會對中國大規模發展太陽能產業進行補貼;相反,中國反會因為太陽能生產線屬於高耗能產業受到懲罰。而日本、德國等國將這一高耗能的產業成功轉移到中國後,讓中國給他們生產,可從中賺取數倍的利潤。 可見,中國在這個產業中也是扮演血汗工廠角色.一個產業鏈中價值含量、增值能力最低的正是製造和加工環節,而製造最大的污染也是這個環節.能夠掌握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技術,才是內地經濟再上一層樓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