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時領綜援又有何問題?

不要以為筆者未經歷過失業,筆者也曾痛苦地面對過。然而,我看之為臥薪嘗膽的過程,我珍惜失業所帶來的歷練。我一直深信一個人崩潰,並非來自絕境,只是來自絕望。只要有希望,絕處可逢生,天無絕人之路。

利豐裁員的危機先兆
金融海嘯席捲全球,企業裁員消息不斷,本港上市公司利豐集團 ( 下稱「利豐」) 在金融海嘯發生不久便裁減60人,更宣布如果其他採購人員無法調職,農曆年前會再有90人被解僱。不要小看這百多人的裁員新聞,因為利豐是一家反映香港經濟面貌的代表性企業,它進行裁員是極罕有的事,一葉知秋,絕對是重大危機的先兆。他的經營模式更是《哈佛商業評論》在19989 / 10月號的研究課題,也形成供應鏈的經營體系。( 參考利豐研究中心2003年《供應鏈管理:利豐集團的實踐經驗》)

失業的意義
多年前當香港長期處於失業問題嚴重的時期,筆者曾在這專欄收到一位讀者的來信,失業年多令他意志消沉。他說:「到今日,生活幾走到絕境,幸而偶然看到鄭博士的專欄,才提起勇氣去寫這一封信,希望能夠找到一盞明燈,繼續鬥爭,是為了生活而鬥爭。…… 在下年過六十,可惜年邁的老人也須要吃飯,可是人間冷酷,失業至今一年多,但又不甘於去乞求綜援,生活之苦,不可言喻。我偏偏就因為年紀問題被摒出就業大門,難怪香港每日都有人向天一跳,了此殘生。想去做點小買賣嗎?連賣鹹脆花生的本錢都沒有,一切都是空想。在苦無生計之下,無意中看到博士的大作,又再激起了阿Q精神,繼續捱下去,但,良心說,前途是黯淡的,一時間不知何去何從?」

不要以為筆者未經歷過失業,筆者也曾痛苦地面對過。然而,我看之為臥薪嘗膽的過程,我珍惜失業所帶來的歷練。我一直深信一個人崩潰,並非來自絕境,只是來自絕望。只要有希望,絕處可逢生,天無絕人之路。事實上,《富爸爸˙窮爸爸》作者〔 羅伯特﹒T﹒清崎( Robert T.Kiyosaki )莎倫﹒L﹒萊希特( Sharon L.Lechter )〕也曾失業,甚至無家可歸,要在朋友的地下室度過漫長的九個月。可以想像,那些日子度日如年。人若肯做,總能糊口,熬過最艱難的日子。富爸爸作者說:「我們會做一些臨時性的工作,賺些美元回來,這樣的工作僅能提供我們所須要的食物和汽油,但在當時這額外的美元收入是支援我們奮鬥的唯一能源。

失業沒大不了
我們應認定:‘The unemployed are not idle but are left idle’。以中文方式去表達:「失業者不是懶惰者,只是被社會投閑置散」,難聽一些的話,是「被廢置」。社會及政府對失業問題是責無旁貸的。而事實上,我們應該建立一個正確的觀念:「失業是正常的,失業是必然的,失業沒大不了」。

相對香港來說,西方社會早已面對了這種人心的轉向。於70年代時,很多西方人士均視失業為個人的不足、能力不逮、態度上的怠慢及濫用社會福利的社會問題。以往失業者被看成沒出息、不上進、不自愛及好高騖遠,這彷彿是道德上之罪惡,往往會對自己構成重大心理壓力。但隨著長期的失業問題揮之不去,人們轉而將失業視作為結構性的經濟問題,認為是經濟制度出現了問題,而不是個人的問題。而現時民情已轉向,愈來愈多親朋戚友表達同情多於怪責。同時失業者要學懂自我減壓。

面對失業,找工降低要求也好,找一份臨時工也好。領綜援又有何問題?作為公民,好景時有責任交稅,不景時有權利領綜援。文首所談及的讀者,因為古舊的觀念而有輕生之念,太不值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