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企業結合 - 市場需求及社會意義

「三十會」會員魏華星在《香港經濟日報》撰文,鼓勵大家學效美國總統奧巴馬,推動‘social enterprise’( 社會企業 ) 的發展 ( 20090520 ) 。社會企業和一般打工仔有何關係?

據魏華星介紹,奧巴馬建議撥款5,000萬美元成立‘Social Innovation Fund’(社會創新基金),以找出最創新及最有效果的慈善項目。當局會在全國尋找項目,除了非牟利機構之外,也包含社會企業。

社會企業
「社會企業」至今並無一致的定義,根據網上的《維基百科全書》,與一般其他私有企業不同的是,社會企業不只是為了股東或企業的擁有者謀取最大的利潤而運作的。社會企業從事的是公益性事業,它通過市場機制來調動社會力量。然而,公益性活動不是應該是非牟利的嗎?不,牟利性的經濟活動可以是公益性的。但牟利活動不會令公益性活動變質嗎?

牟利活動帶動社會意義
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曾在《信報》專欄中介紹一位辭世10年的故人故事,題目為《舒巷城當可傳世》( 2009410)。張五常在60年前認識舒巷城,當時舒巷城28歲,是一位才子。他能文、能詩、能詞、能聯、能畫、能曲,又能唱。他是文學的師級人物,古、今、中、外皆有掌握。然而,舒巷城曾經對他說,在報章上發表一首新詩,稿酬換不到一碗魚蛋粉!無怪乎我們的上一代不停勸告我們,理想不能讓人開飯,原來若你不是才子的話,連魚蛋粉也沒得吃。

1985年,舒巷城開始替張五常修改中語文章,而在舒巷城病發前三年,張五常強迫舒巷城接受稿酬,定期放進他的戶口,再授權讓他管理,用作舒巷城太太的養老金。舒巷城謝世後不久,舒巷城太太到香港大學找張五常。她一生小心地保存?舒巷城的作品及文稿,一紙不棄。她希望動用稿酬戶口的錢來出版舒巷城的作品。張五常認為自己出錢印製容易,但擔心文藝創作在香港不容易賣出去,有誰樂意發行,又有哪家書店樂意陳列呢?

他沒有答應,因為他另有所想。他開了一間出版社,他把自己的作品及稿酬協助,發行商要一起發行舒巷城及他的書。結果,舒巷城的書在10年間出版了20本。不管銷量如何,發行商每逢書展大事陳列,大學舉行研討及中央圖書館陳列過兩次。張五常以安慰的口吻說:「今天看,舒巷城的作品將會傳世。 」這是一個美麗的傳世故事。

除了意義能夠傳世,這家出版社讓舒巷城太太在那裡工作,縱然規模很小,但已經聘請三幾個人,製造四個以上的就業崗位,更傳遞一個才子的學問,成全他和他妻子的人生。

筆者參與成立的福逸會( www.blessclub.org ),也會以行動去印證牟利活動帶動社會意義的理念,也會以此形式將意義傳世。也希望更多人以社會企業的形式,將市場需求及社會意義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