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引進措施相形見絀 - 香港繼續被邊緣化

職場新視角

上星期談到國家推行「千人計劃」,在未來的5到10年內為國家重點創新項目、重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中央企業,以及國有商業金融機構,引進二千名左 右人才。對於這些人才,香港有甚麼的引進措施呢?很明顯,相形見絀之下,香港將只會繼續被邊緣化。

金錢誘因

國家提供的金錢誘因是相當大的,例如,中央財政給予引進人才每人100萬元人民幣的一 次性補助,更被視同國家獎金,免徵個人所得稅;用人單位參照引進人才回國或來華前的收入水平,考慮應為其支付的各種生活補貼,協商確定合理薪酬;對作出突 出貢獻的可實施期權及股權等中長期激勵方式;五年內境內工資收入中的住房補貼、伙食補貼、搬遷費、探親費及子女教育費等,按照國家稅收法律法規的有關規 定,予以稅前扣除;引進人才的配偶由用人單位妥善安排工作或發放生活補貼。林林總總,非常吸引。

戶籍政策

除了薪酬及福利外,最重要的配套措施是戶籍政策。沒有戶籍,海外人才自身的社會保障以 至下一代的教育都成為後顧之憂,令他們不能紮根。那些到海外讀書或進修的人才,部分甚至取得外國國籍或取得綠咭,也是吸納對象,這便是「海歸」。這些具有 中國國籍的引進人才,可不受出國前戶籍所在地的限制,可選擇在內地任何一個城市落戶。

另外,在「千人計劃」的推動下,他們更可能一手有綠咭,一手又握「藍咭」。例如,南京在去年7月便發放首批海外人才居住證,那是與身分證大小相若的 深藍色咭片,被稱為「藍咭」。手持藍咭的南京市海歸可在資金申報、創辦企業、社會保險、住房公積金、子女就讀、居留和出入境、駕駛執照,以及購房等九個方 面享受市民待遇。藍咭解決了海歸身分的障礙之外,也成為人才證明。

「千人計劃」對焦的人才

一般是在海外取得博士學位,原則上不超過55歲,引進後每年在內地工作 一般不少於六個月。他們在海外著名高校及科研院擔任相當於教授職務的專家學者;或在國際知名企業和金融機構擔任高級職務的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或擁有 自主知識產權或掌握核心技術,具有海外自主創業經驗,熟悉相關產業領域和國際規則的創業人才;或國家急須緊缺的其他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對於這些人才,香 港有甚麼的引進措施呢?很明顯,在相形見絀之下,香港將只會繼續被邊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