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二代」培訓

職場新視角

江蘇省委組織部去年訂定「民營企業家後備人才培養計劃」,用兩年時間在省內培養1,000名民營企業家接班人,引領民營經濟新一輪發展。而該省委組織部一位負責人透露,近年來江蘇省內企業家青黃不接,令他們擔憂。這顯示了地方政府對「富二代」經營管理能力,以至民營經濟的傳承能力有很大擔憂。
 

企業家能「培養」出來嗎? 

然而,由政府建立商學院,再培養「富二代」是否可行?這是否藥石亂投?事實上,商學院只能培養常規地管理企業的能力,它培養的是企業官僚,而不是企業家。更有人說,企業家是培養不出來的,企業家最突出的特徵是對利潤機會的警覺,即在洞悉先機、並敢於把握及利用利潤機會的能力。這東西往往是一種天生的稟賦,是很難在後天培養的。

更深層的問題是,政府究竟應該關注整個社會的財富創造力,還是操心個別人的財富的延續及得失。
 

「諸子均分」制的優點及問題

鄭宏泰及黃紹倫在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 ( 亞洲研究中心 ) 最新出版的《華人家族企業傳承研究》中指出:學術界經常提及的華人社會因為採取諸子均分 ( Equal Inheritance ) 的繼承制度,導致「富不過三代」,亦不利資本積累及資本主義發展的問題.

不過他們認為這制度卻有好處,就是有利社會階層流動,而諸子間的平分秋色、平起平坐,又容易滋生成員間的相互比較與競爭,其「不能輸給其他兄弟,因而必須發奮努力的心理,則可轉化為推動企業及經濟發展的力量。......這相信正是香港、台灣、新加坡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陸這些華人社會創業精神熾烈、經濟內部充滿動力的其中一個原因。 」( 頁99至100 )
 

百年老店愈多對創業愈不利

相反,學術界常常將諸子均制度與日本的單子繼承制度 ( Primogeniture ) 作比較,認為單子繼承制有利資本積累及經濟發展,同時容易產生經歷數百年而不衰的老店。( 頁98 )

然而,百年老店愈多,對創業愈不利。一位北京學者曾指出,當財富不斷分散,企業及財富不會不斷地集中,一個產業不會被若干大型企業壟斷。在這種環境中,沒有擁有物質性資源的人,若擁有強勁企業家能力時,進行創業所面臨的經濟約束就比較小,他在創業時也不大容易遭到傳統經營者的聯手壓制。於是,社會為窮小子開放的機會較多。(《南方都市報》2009年8月22日「富二代接不上班並不可怕」)因此,富不過三代,才令打工仔有更大創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