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提到,曾被《時代雜誌》譽為「人類潛能的導師」的柯維 ( Stephen Covey ) 提倡「完人思維」,令職場人士由高效能,再進一步,邁向卓越。
柯維解釋,工業時代的首要資產就是機器及資本 ── 物。人手是必須的,但卻是可以替換的。當時,願意遵守嚴格紀律的合格身體便符合要求,而符合要求的自願者供應極充足。你只須要他們的身體,高一級是技能,但不須要他們的頭腦、心靈或靈魂,因為這些可能會阻礙機器時代的快速運轉。(《高效能人士的第八個習慣》,頁25至26 )
工人是機器的「零件」
回想年中內地富士康十多宗員工自殺自殘事件,當時超過150名海內、外教授曾發表聯署聲明,批評台灣廠商以軍事化的方法管理工人。他們希望企業不應把內地民工當「用完即丟的勞動力」。被譽為「香江第一健筆」的林行止在其專欄 ( 2010年6月1日 ) 中也反思這件事件。這也是20世紀初期美國「效率大師」泰勒 ( F. Taylor ) 的「科學化管理方法」( Scientific Management )。因為廠區龐大,有若小城鎮,工人數十萬。科學化管理方法視工人為機器,資方將工廠工作細分,再將之制式化,令沒有技能的工人亦能熟能生巧。工人其實是機器的「零件」。於是工作不再是工藝,而是流水作業的工序。資方根據工人的生理狀況及技術條件,制訂「效率最高的操作方法」,工人就如士兵,必須遵守嚴格規律及絕對聽從上級鐵面無私的命令。既是機器,工人福祉不會被關注,工作空間不談「人性」,工作重複又重複,不能控制工作時間,不能改變工作環境。工作便是重複的單調工序,於是工人成為複雜生產過程的「一枚螺絲釘」。社會主義奠基者馬克思曾描述:「通過延長工作, …… 使人的勞動力由於被奪去了道德上和身體上正常的發展和活動的條件而處於萎縮狀態。 」但即使工人若有勞損或毀壞,正如「螺絲釘」一樣,更換便行。馬克思稱之為「疏離」( alienation ) 的過程,造成的惡果就是有違個性,甚至人性。
應「以人為本」
中央政治局委員兼省委書記汪洋是廣東第一把手,在富士康事件之後,在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部署上,作出了修訂。他在富士康事件後,在工作會議上提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能只關注產業結構的調整,技術水平的提高、資源消耗的減少、生態環境的保護等等這樣一些『物』的問題,而要把『以人為本』擺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把關心人、注重人文關懷、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納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特別要使人為本在企業的生產經營和管理中得到更好體現。 」
「完人思維」第一關鍵便是將人看為人,不是物。這樣,管理人才能真正調動其下屬的才智、天賦及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