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藝術是「明確地告訴人們他們的價值和潛能」

社會地位高,感情較冷漠?最近看過一篇以這為標題的專欄文章 ( 2010年12月7日《信報》 ),引述上月《心理科學》期刊刊載的實驗結果,解構這個現象。

社會階層愈高的人 感情比較淡薄
美國加州大學心理學家根據經濟背景,把受試者分成兩組,然後在一個工作面試的考驗中,評估別人的情緒,看他們準確與否。結果,經濟背景好的一組,估中的比例較差。之後,研究人員要求受試者想象自己比本來身處的社會階層低,結果他們所做的情緒評估,成績突飛猛進。

作家引述心理學家分析,社會階層低的人,遇到困難時,由於人面和財富都不夠,就必須倚賴別人的幫忙才能解決問題。例如他們沒有錢為孩子聘保母,就只好找鄰居或親友幫忙照顧。於是他們須學會觀人於微,以免被人拒於門外。而社會階層高的人,因為資源充足,不必求人,所以他們只會更專注於自己身上,而忽略其他人的需要。於是社會階層愈高的人,感情比較淡薄;而社會階層低的,感情反而豐富。

「領導」及「管理」不應混為一談
我認為曾被《時代雜誌》譽為「人類潛能的導師」的柯維 ( Stephen Covey ) 的看法更有啟發性。他認為,現今社會仍然受到工業時代的思想影響,在組織的層次上,仍然以「物」為中心。會計制度中,人是支出,機器是資產。人在損益表中被列為支出,而設備在資產負債表中被列為投資。我們亦會運用物質刺激哲學,將報酬用作紅蘿蔔在前面引誘,用恐懼及懲罰作大棒在後面驅趕。(《高效能人士的第八個習慣》,頁26  )

仍然停留在工業時代的管理人,追求控制及支配,卻抑制著人類才能。他們沒有看到其下屬的真實價值及潛能,無法完整而準確地理解人類天性,他們對待人就像對待東西一樣。( 頁26  ) 管理人不看下屬是「人」,他們只是他工作中被支配的「物」。要做一個成功的管理人,婦人之仁一定不能存在,絕情是必要的,下屬的神情眼額一定要視而不見,以免被同理心影響工作上的支配。當心理學家要求受試者想象降低自己的地位,當他們不再是管理人時,同理心神奇地重現。

管理人不應看下層員工為「物」,而柯維正大力推動「領導」。不過,請不要將「領導」及「管理」混為一談。領導關注的是如何創建共同的目標,而管理是對工作的控制。他更說,領導者是建築師,而管理人是建築工。對他而言,領導藝術就是「明確地告訴人們他們的價值和潛能,並讓他們自己也能夠認識到這一點。 」( 頁95 ) 不少僱員是聰明、有才能及有創造性的,但在職場只感到被低估、缺乏靈感及受到束縛。他們感到沮喪,覺得自己無能為力。( 頁27至28 ) 若職場環境能夠改變,管理思維能夠作出改革,他們的潛能便能釋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