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扣稅方案不能惠及低下層 - 信報財政司司長唐英年在預算案表示,為減少市民對公共醫療的依賴,將研究向購買私人醫療保險的市民提供稅務優惠。衞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周一嶽其後 說,這項研究是一個整體檢視,將來的醫療模式和醫療融資究竟應如何配置,購買私人醫療保險有否扣稅優惠只是一環。沒錯,檢視這個問題必須看樹亦見林。 市民對公共醫療的依賴是因為吝嗇私人醫療保險費,實施扣稅措施便可以改變他們的求醫行為?我看這是「斷錯症」。周一嶽的思維和財爺所拋出的問題名同實 異,他的說法隱藏玄機:「如果是醫療(保險)整個服務是會擴寬至甚至老人家、長期病患者,政府多多少少要規管一下才可。」這個問題根本已經脫離醫療保險扣 稅方案的範疇,而是引入財務及監管方案,吸引保險公司推出切合香港社會需要的醫療保險,並由政府作出監管。 周一嶽曾指出,目前全港百分 之九十五病人使用公營醫院服務,包括大部分長期病患者;市民接受一次手術可能僅花費七百元,但政府則要津貼十至二十萬元。公營醫療最沉重的負擔卻來自長期 病患者及長者,而用自願性的醫療保險來解決醫療融資問題最大的困難正是,在商言商的保險公司一直避開長期健康問題。而缺乏經濟能力的失業及低收入住戶也不 會在扣稅方案中受到裨益。 筆者認為,若以財務方案改善公私營醫療的平衡,該方案必需發揮槓桿效果,否則只會再次是「小恩小惠」的派糖。 公立醫院收費「超低」 理智的市民若肯定自己不會入住私家醫院的話,當然不會買住院醫療保險。較早前,衞生福利及食物局建議調高公營醫療收費,住院費由首周每天一百元增至最高 五百元。若真的落實,住院保險便會自然擴展至公立醫院範圍。一直以來公立醫院收費「超低」,部分有私營醫療保障仍然入住公立醫院的市民,保險賠償數額當然 也變得「超低」,因此也就是對保險公司無形的優惠,住院醫療保險扣稅不會有明顯的效果。另外,部分僱主為僱員購買了住院保險,扣稅方案很可能令僱主有藉口 在醫療福利上抽起這部分保險,也就是可能出現擠掉效應。 去年醫管局提出計劃,向獲勞工或交通意外保險等的法定保險所保障的病人收回公立 醫院成本費用,以免保險公司以低於成本價承擔受保人的公立醫院醫療費。這也避免出現公帑補貼保險公司,是同一理念的呈顯。公立醫療收費的「面價」必需大幅 調升,縱然大部分病人都以大折扣付費也應該如此,從而令市場價格的訊息更為流通,市場動力才可以重新啟動。 一般危疾保險包括近五十項疾病,最重要的自然是癌症。在二○○二年,患上癌症死亡的人數有近一萬二千人。根據美國友邦保險的估計,若患上癌症,在本地私家醫院大房接受治療,平均治療費用為三十萬元,這還不包括電療及化療費用,也假設沒有併發症。 另外,根據美國友邦在去年九月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港人購買危疾保險的比例約為四成,但仍比不上新加坡約五成半。而最大問題是港人所擁有的危疾保險大部 分是傳統式的。傳統式的危疾保險只接受以附屬保單(rider)形式,附加在終身人壽保險或投資相連壽險計劃內。保費隨年紀遞增,到六十歲或六十五歲更終 止受保。於是,踏入老年,危疾保險即使受保,保費變得極昂貴。 不少人未必怕死,卻怕久病煎熬,或用盡積蓄也治不好重病。於是,在市場需求下,保險公司近年開始提供獨立的危疾保險計劃;將受保年期推後至八十五歲,甚至一百歲;保費在第一年受保之後便必續保,保費亦固定到老年(如八十五歲)或終身。 在新品種的危疾保障面世及逐步普及之下,處理重症的醫療開支是有新的可能性。危疾保險的理賠是較簡單的,只要符合危疾的定義便作出賠償,而賠償額亦比政 府去年提出的醫療儲蓄供款計劃為高。根據衞生福利及食物局諮詢公眾的方案,月入二萬元以上的人,在二十歲時開始供款其收入的百分之二,到六十五歲時其供款 戶口只有二十五萬多元,而政府仍要預算以稅收補貼九成醫療費用。 住院醫療保險內容五花八門,哪部分可以扣稅與否的問題非常複雜,討論需時。政府應該先研究如何用財務及其他方法鼓勵市民購買危疾保險,其中特別是年輕人。受保愈早,保費愈低,亦確保受保人未來有充足資源處理自己的健康問題。 資助保費值得探討 扣稅方案始終不能幫助低下階層,政府應該考慮出資為其他沒自願投保的市民購買危疾保險,投保金額可能比自願性投保的低,只要財務上對政府有利便可。事實 上,較早前醫管局已經提出,動用政府撥款為市民購買醫療保險。由於有「可保利益」(insurable interest)的爭議,醫管局為市民購買的醫療保險受益人當然不能是醫管局。早在九十年代初期,當時的胡佛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許早洱便提出「選擇 多」(Choice Care)醫療保險方案,市民購買合資格的醫療保險計劃時,政府將給予參加者一筆款項用作基本保費(參一九九三年《香港醫療服務的經濟分析》)。這個政策 方向是值得盡快深入探討,確立可利性後更應盡快落實。 真正能夠改善公私營醫療失衡及公營醫療融資問題的方案,必須要改變保險業的營運生 態。衞生福利及食物局將用大半年時間才會完成諮詢文件,期望明年開始諮詢,兩年內看來不會成事。整體檢視曠日持久,為免重蹈議而不決的覆轍,政府應該以先 易後難的方式盡早推行醫療融資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