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產服務的供求關係 - 信報一批本地孕婦再次腹大便便到政府總部請願,不滿大批內地孕婦到公立醫院分娩,佔用婦產科公共資源,嚴重影響到本地孕婦服務水平,可能被擠到私立醫院分娩。醫院管理局隨即考慮調高內地孕婦來港分娩收費,從現在的二萬元加到三萬(順產)至五萬元(開刀)。 輿論一直將討論集中在如何保護本地孕婦服務質素、如何減低內地孕婦在公立醫院分娩服務的拖欠數額,以及新增人口所造成的福利包袱。部分傳媒更將民粹情緒 注入最後的一項關注,更有報章社評以「蝗蟲」來形容他們:「更可怕的是,如果目前的情況無法遏止,二十年後,香港可能會突然增加過百萬計說普通話的永久居 民,這群蝗蟲飛來,將會在剎那間將香港的儲備消耗殆盡。 若將婦產服務看成為一個醫療產業的話,供求會是怎樣的關係? 去年約有兩萬名內地孕婦來港產子,約萬多人在公立醫院分娩,以二萬元三日兩夜分娩套餐計(超過三日後每日收費三千三百元),市場規模為近三億元。而私立醫 院則有約九千嬰兒,以每嬰兒三萬元婦產服務費用計,保守估計是另一個三億元的市場。以每嬰兒三萬元婦產服務費用計,保守估計是另一個三億元的市場。 「國產嬰」市場龐大 這個市場的急速增長,當然與終審庭二○○一年裁定莊豐源案的裁決有直接關係。當時,終審庭裁定莊豐源勝訴,父母均不是香港永久居民身份的內地夫婦,若在 香港產子,小孩子(俗稱「國產嬰」)便獲得香港永久居民身份。於是,理論上,全國十三億人口都有資格來港產子獲取香港永久居民身份。二○○五年父母均非港 人卻來港產子個案近九千三百人,事實上,自二○○一年起,國產嬰每年都以倍數增長。也就是說,這是一個在去年總值六億港元的市場。為何港人會將之視為壞 事,而不是好事呢?究竟我們應該打壓這個市場,還是發展呢? 如果要發展的話,政府的立場及配合是非常重要。如果積極面對愈多內地人來港 產子趨勢,主動將之塑造將來港人的生力軍,解決香港人生育率低問題,那麼增加婦產科服務供應是必需的。然而,批地興建私家醫院非常困難,令市場供應調節力 量不能運作,政府是否應該改變醫療用地政策呢?從根本供應着手,才可以解決供求失衡問題,減低私家婦產科服務收費增加的壓力。 中港資訊不對稱 如果要打壓的話,政府必須與內地當局商討,重新執行二○○一年的措施,限制懷孕超過六個月的孕婦來港。若情況仍然不受控,甚至考慮修改法律,徹底減低需求。 然而,為何要打壓?市場急速增長的背後和資訊不對稱有密切關係。深圳《南方都市報》二○○六年六月二十一日《赴港生仔地下服務火爆》作頭條,追蹤報道一 項深圳「地下服務」—協助內地孕婦來香港產子的一條龍服務,更在卡片寫上「給寶寶一生最珍貴的禮物—香港永久身份證」的宣傳標語。中介索價二萬元費用,提 供住宿、代辦手續、陪院待產等服務,只是不包括醫療費。這個中介價可說是內地人欲到香港產子資訊不足的市場代價。 其後,新浪、搜狐、網易及深圳奧一網等網站,轉載了報道,並紛紛刊登了網上調查問卷。結果,逾四成參與調查的網民希望在港生子,但不少也提出這做法代價不菲,再一次顯示這個市場出現資訊不平衡情況。 不少港人認為國產嬰父母是為了香港福利。然而,這在實際運作上是有不少困難的。國產嬰若留港,向社會福利署申請求助,每月可獲近二千元的綜援和最高一千 二百多元的租金津貼,共約三千二百元。不過,申請者只佔少數,因為若沒有親友在港照顧,嬰兒難以留港。大部分在港生孩子的父母會帶孩子回內地生活,不容易 立即享用香港的福利,父母身在不在香港,獲得香港福利一點都不方便,也不容易。 「短期」成本高昂 到國產嬰年紀漸長,開始 求學也面對兩難。因孩子已變成境外戶籍,在內地就讀幼兒園、小學等,都要承擔比內地居民更貴的學費,還有「擇托費」、「擇校費」等。將來畢業後也不能報考 公務員,在婚姻登記、遺產繼承等方面都會出現很多不便。如果選擇天天過關在香港接受小學及以上九年免費教育,書本費、校服及其他生活費用還是要承擔的,國 產嬰的父母隨時未見其利,先見其害。這個市場資訊不平衡現象令需求者打錯算盤。 報道引述內地有關部門人士消息,父母若想將孩子的香港籍 居民身份要轉為內地居民身份,難度和內地戶口要轉為香港戶口一樣。因此,若父母比較富裕,有計劃在港澳或者海外發展,可以考慮在香港生孩子。如果單純為了 給孩子一個香港身份,便應該慎重考慮。這種看法愈趨普遍,內地需求者愈掌握資訊,來港產子的內地人必需面對短期開支增加才可能獲得長期利益。 政府應該加進人口政策及醫療產業的角度,為內地人來港產子問題作出清晰而明智的政策取向,而不是交由醫管局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