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強不休息觀念難改 五天制是福還是禍 - 明報特首曾蔭權政改失敗之後,首度出招,便提出涉及三百多萬打 工仔福祉的「工改」 ,推動五天工作周。除了口述 ,鼓勵私人機 構實行外,更以身作則,計劃 半年後在公務 員文職員工推行。 這值得開心嗎?筆者認為,大眾看得太表面。 文:鄭建生 根據國際管理發展研究所(IMD)發表的歷年《世界競爭力年報》,香港人自從2003年開始,平均工作時數已經排行世界第一。港人在2003及2004年 平均工作時數高達2400小時,究竟五天工作周能否減少工作時數?原本周六的工作始終要處理,改在周日(本文指周一至周五,並非星期日)處理,是否可以加 快完成,最終減少工作時數呢? 港人工時冠絕全球 香港職場競爭激烈,除了公務員體系部分職系(主要是中低層)外,大部分沒有太多提高工作效率的空間。例如最早提出五天工作周的銀行界,文職後勤工種已大量 遷走。眾所周知,工種北移已經有約十年歷史;而少人知道的是,近一、兩年,銀行的後勤支援工作外判到印度。有趣的是,印度是僅次香港最高工時的經濟體系。 至於前線人員,五天工作周不是福,而是禍。愈來愈多前線人員承受銷售責任,銀行定下銷售指標,要員工起碼銷售到某一金額的保險、基金等,筆者便在晚上接過 銀行經理的推銷電話。我心慨嘆,那麼晚還要推銷!五天工作周絕不會改善他們的職場處境,到時進一步增加周日工作天的工作要求便名正言順。請他們有心理準備 吧。 變相推動兼職化 曾蔭權強調,每周工作五天,員工可以有多一點與家人相聚的機會,也有助刺激消費。這是實情嗎? 工作時數沒有減少,何來多了家庭相聚時間?那只是左袋轉右袋現象而已。相反的是,工作沒有減少,做不完的工作帶回家中做,周末沒有支援性的員工上班,中上層打工仔在周日晚上的工作更加重,子女周日見不到父母的「周末父母」現象勢必出現,甚至加劇。 對打工仔不利的是,五天工作周表面上令一年的假期日數大增,一年104天周末、17天公眾假期及年假,令假期日數達至全年三分一。這可能引致三個結果,第 一,僱主組織將可能建議,減少法定有薪公眾假期。這個建議未必能落實,但就會造成輿論,出現第二個可能結果。這就是,個別僱主勢將振振有辭地縮減僱員的年 假。事實上,「大勢已成」。根據跨國投資銀行瑞銀集團一項調查顯示,香港人有薪年假由2000年的13.8天,下跌至2003年僅8天,排行全球榜尾。外 地人甚至感到香港似乎有一種文化,不喜歡員工放假。 第三,在這種文化之下,在部分僱主眼中,全職員工只是變相「三分二員工」,還可能取病假,還不如聘請一個只返三分二時間的兼職。若僱主不願支付龐大的勞工保障成本,也可能聘請兩個「三分一」兼職。可見,五天工作周將推動香港職場兼職化。 僱主不會降低要求 五天工作周是僱主「良心發現」的德政嗎?很多人仍然停留在工業社會的工作觀,認為僱主「收買」了僱員的自由,指令僱員在「工作時間」內,在辦公室完成所指 派的工作。在香港,這已經不是實况。大部分僱主為求在商場上生存,交予員工大量工作,目的並不是要求員工「罰留堂」,而是掙扎求存,員工始終要完成被交付 的工作。僱主根本毋須規定工作時數,只要僱員完成交付工作便可。立法規定港人的工作日數及時數不會令僱主降低要求,對超高工作量無濟於事。不單如此,在知 識型社會,電郵、手機、手提電腦以及將來勢將普及的無線上網設備,令現代人隨時隨地都可以上網,令工作侵蝕私人空間。 在僱主要求高之下,僱員反抗強烈嗎?現實是「欲拒還迎」。港人心靈空虛,沒有工作成就感恍如沒有生存價值。在97年前,香港已經有一個神話,奮發圖強便能 克服經濟困難,打出新江山。直到現在,港人仍然想着「自強不息」,也等同是「自強不休息」。高官仍然將之奉為「香港精神」,是引領香港脫離經濟困境的力 量。 香港人是勤奮的拚命三郎 香港人看奮發是挺應分的,也習慣稱那種奮發程度為「搏殺」,僱主及老一輩都不喜歡僱員「怕蝕底」。香港人是「搏到盡」、衝鋒陷陣的拚命三郎。在1992年 的香港社會指標(Indica-torsofSocialDevelopment)研究計劃中,學者訪問市民,究竟用什麼形容香港人最貼切,最多受訪者認 為是勤奮,有25.2%,比金錢為重(17%)及短視(12.8%)更多。 香港經濟結構及經濟文化沒變化,五天工作周只會是深層次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