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active──由 「積極」到「主動」 - 招職「Proactive」這個字眼被財爺引用過,也是被稱為「人類潛能的導師」所提出的重要概念,可以達至人生圓滿. 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在首份財政預算案中,將政府的經濟角色稱為proactive market enabler,中文稱為「積極」推動市場發展者.在三期前,筆者承諾過將闡釋這個字眼更深層的意義,一期又一期,到今期才有機會談到. 專業教練(Coaching)的啟蒙思想家柯維(Stephen Covey)指出,追求圓滿人生的首要準則就是proactivity. 柯維曾被《時代雜誌》譽為「人類潛能的導師」,他撰寫的《與成功有約》,在全球70個國家以28種語言發行,銷量超過一千萬本.柯維認為,proactive 不只是「積極」,還有更深的涵義. 柯維說,他有一次演講,主題正是Proactivity,有一位護士分享心得.她說:「我負責看護一個可能是世上最挑剔、最難侍候的病人.他從來沒有一句感激的話,反而處處找碴,處處作對,使我每天都很痛苦,然後又不由自主地把痛苦發洩在家人身上.其他護士也有同感,我們簡直就希望他早點死.」接著她明白到痛苦的反應是她自己的「選擇」,她可以有其他的選擇,於是「那一刻只覺得自己像個重生的犯人,想向全世界宣言:『我自由了!我擺脫了牢籠!我不再受制於別人給我的待遇.』」 (《與成功有約》頁68-9) 在沙士肆虐時,本港報章也訪問一位敬業樂業的醫護助理「好姐」,在她口中我們體會甚麼是「難侍候」:「有神志不清的老病人會將尿片裏的糞便抓來玩,甚至瞄準醫護來個「全壘打」。又有頑固長者,飯餵到嘴邊仍是不吃;費盡唇舌,才肯吃一口,但最後還是嘩啦嘩啦地吐,噴得她滿臉飯菜汁。」好姐可以選擇「無自尊」的感覺,但她選擇:「他們都不知道,知就不會這樣做了,怎會生氣呢!」 柯維在書中提到一位猶太裔心理學家法蘭高(Victor Frankl),他在二次世界大戰在納粹集中營的苦難經歷中,創立「意義療法」(Logotherapy).在集中營時,他的妻子、父母、兄弟都被納粹害死,自己亦受盡嚴刑拷打.但他最終找到內在的自由意識.在困境中,自我意識是獨立的,只要一息尚存,納粹軍人永遠沒法取走這個獨立意識.他可以決定如何去回應外界的事物.這就是他所稱的「人類終極的自由」.無論獄吏如何折磨他,他的自尊仍存在在這個意識中.他的見地感召了其他囚犯及獄卒.意義療法的核心信念是,很多心理及情緒疾病是失落感及空虛感作祟的結果,找出或尋回生命的意義及使命,內心的空虛便可以袪除. 弔詭的社會現象是,社會愈富貴,愈多人自尋短見,愈多人患上「富貴病」.貧窮社會,自殺率未必高;富裕社會,自殺率反而可能更高.因為富裕社會更易令人失去意義感,社會學稱為「失序」,Anomie.財務困難最多只會引來破產,只有生無可戀的人,遇上財困,便沒有意義感支持她/他重新來過. 「意義療法」就是點出任何活在困難環境的人,若在其中找到意義,心境也不會被困.好姐心臟有小毛病,加上已過了40歲,若不幸染上沙士,風險較高,她也只道:「人人不做就沒人做!」.她找到作為專業醫護人員的意義感,令她可以選擇欣然的態度. Proactive不只是 「積極」,還是「主動」.它的第一重深義是指出,個人的感受及行為不是「被動地」由外在環境決定,人對處境的反應是自己「主動」的選擇,主動權在我.香港人面對現時的困境必須重新掌握這個主動權.Proactive的第二重深義又是甚麼呢?下期再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