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政策關注重點轉移.素食者營養優良要訣16/12分享日誌
富: 經濟政策關注重點轉移
中經會四日會議結束,A股並無政策明朗化下止跌,是因為會議結果令投資者失望? 經濟日報報道: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表明,明年經濟要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提出包括防範和化解地方債等6大任務,並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
…會議公報沒有披露具體合理的GDP增長目標,但(前統計局長)邱曉華認為,合理增長意味着經濟增速不能跌破7%,明年的經濟增長目標預計仍然是7.5%。 值得注意的是,會議把防範和化解地方債務風險放在更重要位置,首次將化解地方債務風險列入明年經濟工作六大任務之一。分析指,這反映了地方債務風險的嚴重。
地方債務風險一直揮之不去,估值低迷是否已經反映? 回說經濟增長目標,不予公布,是否太低嚇人?信報習廣思說:
中央經濟會議一連開足四日,到昨日黃昏才閉幕,是近年罕見的長會,被解讀為當今中外經濟形勢複雜,中央要達共識難度更大。會議的一個焦點是在於2014年的經濟增長目標,但會後的總結定調是「穩中求進」,對增長着墨其實不多,亦未見有實質具體的指標,或要待明會兩會才有新的指引;反而提到改革創新要貫穿各個經濟環節。
以下近月關於經濟增長率的評析,熟悉的朋友可以跳過: 現時市場對中國經濟增長的看法,今年達到7.5%沒有疑問,而2014年增長則在7%至7.5%之間,最樂觀的預測是8.6%,理由是工業復蘇、外需改善及政府財政收入增長加快;較冷靜的是看7%,理由是中國經濟政策重心,已由穩增長轉到調結構,故增長目標有可能由近兩年7.5%下調,最大機會下調至7%。
儘管經濟增長目標受到媒體關注,但這種數字遊戲對如今分析中國經濟來說,其實意義大減。7%或7.5%只是數字而已,更關鍵的是中央對經濟發展的取向及表態,如果中國把增長保持7.5%,意味着一切不變,繼續傾向維穩為目標。相反,如果增長目標下調,那其實是更大的改革訊號。這也是兩派不同觀點的分別,認為增長速度應維持在7.5%多是內地官方的分析,而認為經濟應該再適度下調的意見多是外資大行,以至改革的擁護者。
事實上,習李在過去大半年持續放風,為經濟進一步減速打下基調。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7月的上限下限講話中說了,增長底線是7%,也就是市場的底線論。然而,習李二人在11月經濟回穩後,語調亦有所轉變。李克強在報告中提及,要保證每年新增就業100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維持在4%水平,中國需要有7.2%增長。習近平在一次演講中指出,要在2020年實現GDP及城鄉居民人均收入較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只需要每年7%增長就足夠;卻其實,要達到這個目標,由2014年至2020年,增長速度保持在6.8%亦已經足夠了。
較重要的是這段分析: 股市之所以關注增長目標的數字,甚至擔心一旦下調增長目標的話,經濟或將進一步下滑,後果當然是金融市場再波動,甚或重演上半年「硬着陸」之憂。
然而,投資者需要用新眼光來看新改革,正如上文所講,外資更傾向中國減速,因為那代表着改革空間更大。貝萊德對中國的展望是一個典型的外資觀點,如果經濟稍微放緩是一件好事,尤其若中國正作出種種平衡以成就消費帶動型經濟。
《金融時報》中文網的評論叫投資者跳出GDP增長的數字遊戲,應更加關注經濟工作會議可能出台的改革措施,以至其在不同領域及產業的影響。此話不假,中國經濟進入高原平台,解除了「硬着陸」之憂,減速這代價早是市場共識,投資者看中國,焦點已由增長(例如軟硬着陸的討論)轉到改革的演變,包括更多政策細節,以及領導人的執行力。
長線投資者關注的重點已經轉移.看看京城內望專欄的拆局: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下的是「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九字方針。有經濟界人士解讀為「多目標平衡」,即三個目標要協調一致向前進。但按習近平和李克強的講話調門,改革其實被拔得較高,包括強調所有政策都要「同全面深化改革緊密結合」,又要求「用改革的精神、思路、辦法來改善宏觀調控」,這些提法,都是過去沒有的。值得注意的是,會議上有「一把手抓改革」的提法,意味中央的部長、地方的書記要主抓改革,令改革實際排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如有興趣試聽當天導航,可發郵件至 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提出要求。
相:冰島及香港瀑布
National Geographic 每天一照昨天選了冰島其中一個最大瀑布Skógafoss,想起八月遊香港最大瀑布──梧桐瀑布.
圖為冰島Skógafoss 瀑布(圖一)及香港梧桐瀑布
身: 素食者營養優良要訣
信報2012年3月21日 「癌病與吃肉」: 請問,是不是患癌症的病人不宜吃肉?我們試一步一步地思索:首先要考慮的,是一般人(非癌症患者)應否吃肉?這可是一個大問題。眾所周知,現在有不少人是素食主義者。其中有比較妥協的,他們不吃肉類,但吃雞蛋和一些乳製品;亦有例如佛教徒,他們的所謂「齋」,範圍更窄,連蒜韭菜也摒諸門外。另一方面,吃肉者也有不同的類別:有些只是不吃牛肉,有認為豬肉不潔而抗拒的,也有些人對所有紅肉都敬謝不敏,只吃白肉和海產。然則「肉」與「非肉」有何分別?主要者,是肉的成分有蛋白質和脂肪,非肉類(例如穀物蔬菜等)內裏的,則是「以碳水化合物為首」。我之所以說「以碳水化合物為首」,是因為植物當中也有蛋白質。憑「進食」這渠道,「從動物所能得到」的蛋白質、以及「從植物所能得到」的蛋白質,大有不同;前者比較「圓滿」(complete),後者往往有所缺失(incomplete)。何解?須知蛋白質的構成,來自主要的二十種胺基酸;「缺失」是指「不足夠二十種」。我們若吃了蛋白質,等於進食了其中的胺基酸;胺基酸經消化、在小腸被吸收後,循血液送達身體中的每一個細胞。細胞視之為「原料」,用來製造各種各樣「自己須用到」的蛋白質。
好有一比,吃進肚的蛋白質是一串一串的珠鏈,其中有二十種不同顏色的珠子(胺基酸)。在消化後,珠鏈截斷,珠子散開。身體會將珠子重新再串過,串出來的,不再是原先的樣子,而是按自己的須要而嶄新製造的。為此之故,吃一些「圓滿」的蛋白質,總比較只吃一些「有缺失」的來得好,因為前者(二十種)顏色不匱乏,做「新蛋白質」時所有原料都隨意能取到,於是得心應手;後者則往往須到處張羅。那麼,豈不是動物蛋白質更好?非也,因為吃動物身中的蛋白質,每每須連帶吃脂肪,於是什麼膽固醇等都一起來了;反之,植物蛋白質不但脂肪低,而且富纖維,當然對身體更無害而有益;如果顧慮其中的蛋白質「不圓滿」,吃多種類的植物,自可彼此互補。所以,在比較吃「肉:蛋白質:胺基酸」和「植物:蛋白質:胺基酸」兩者中,癌症病人與非癌症病人並無分別。既然如此,為什麼會有人誤解,以為患癌症的病人不宜吃肉?可能是有人自作聰明,說癌細胞需要大量的蛋白質。所以,千萬不能吃肉,以免助長癌細胞生長。如果這樣說有道理,那麼,癌細胞也需要氧氣和水,難道病人要盡量不呼吸和不飲水?那真會是「吃砒霜杜蟲」了。其實,癌症病人容易消瘦,所以更需要蛋白質;多吃肉,是對策之一。順便一提,若多吃「奧米加三脂肪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更可以紓緩消瘦的病情(Cancer Res., Vol.61, pp. 3604-3609 )。
對於有關於癌症與吃肉之關的關係,我有點保留,因為不只涉及蛋白質,有機會再談.但無論如何,正如上次所談,素食者蛋白質的缺乏問題關鍵在於那二十種胺基酸,螺旋藻已經囊括在內.事實上,素食對健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信報2003年11月6日「防腐劑」:
要知道細胞裏面最重要的部分,是遺傳因子(DNA)。每個人的遺傳因子,都是家傳之寶,是真真正正祖宗留下來的訊息,也是有關細胞生死存亡的密碼。但是,DNA是很脆弱的,它很容易受到氧自由基的襲擊,而斷成一段段。所以,細胞中有各種不同的東西,去中和氧自由基。…
自然界中,有各式各樣的中和劑。如在紅葡萄皮之中,便有一種叫Resveratrol的中和劑。法國人很少有血管硬化,可能就是因為法國人常飲的紅酒內,有大量由紅葡萄皮滲出來的Resveratrol。另外,黃豆、茶葉內有的黃酮(flavonoid)也是中和劑,因而喝茶可以消解油膩–令油不會被分解成為有毒的4HNE。很多人知道杞子可以「明目」。主要原因是眼內的液體遇到氧自由基,會凝聚成一小點、一小點的沉澱物,於是眼便濁了。杞子中的黃酮類中和劑,能保護眼中的蛋白質。
現在有很多人喜歡多吃素,少吃肉。素食主義者甚至認為,菜蔬中有足夠的營養,完全不須吃肉,單吃素已經能夠吸收到身體所需,令身體更健康。這裏面牽涉很廣泛的道理,其中之一,就是因為少吃油膩東西,可減少因氧自由基造成的毒素。另一方面,一些主要的素食品,例如豆腐,也含有很多保護身體的黃酮。
回說素食者營養問題,除了蛋白質可能缺乏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營養不良的問題呢? 顧小培信報2005年6月7日 「鐵質」說:
吃素的好處,包括不會沾上動物的膽固醇。不過,長期吃素也有它的問題,因為有三類身體需要的營養,不太容易從植物中攝取得到。它們是鐵質、維他命A和鋅。今天先講講鐵質。
身體若缺乏鐵質,首當其衝的是貧血。根據世界生組織的建議,孕婦每天至少要攝取六十毫克的鐵質。很多婦科醫生因而開出一種叫硫酸亞鐵(FeSO4)的藥丸,給孕婦服用。服用這藥不能過量。有些孕婦出現的徵狀,不是不夠鐵質,而是太多。當身體吸入了太多的鐵質,會出現氧化式的代謝壓力(Oxidative Stress),令細胞抗拒胰島素。這便是為什很多孕婦在懷孕期間,會患上糖尿病。
從一個營養生理學的角度,鐵質是身體的「至愛」、「攬到實」的東西,也就是,一種不輕易排出體外的營養素。唯一可以令身體降低鐵質的途徑,是取之以製造紅血球,待紅血球衰老、代謝後,其中鐵質便會隨膽汁,經腸,排出體外。所以,除素食者或孕婦外,一般人並不需要意去服用額外的鐵質。
身體經小腸吸收鐵質的方法,一般有兩種。第一個方法是藉血紅素(Heme)吸收,例如,吃牛排,從而得到了牛肌肉和血中的Heme。Heme是我們身體能吸收得最快的帶鐵物質。另一方法,是用Heme以外的形式吸收,例如一個帶鐵的蛋白質,叫鐵蛋白(Ferritin)。能被身體吸收到的鐵蛋白,一般的分量不高。
若單單從一個「成分分析」的角度去看食用植物,紅腰豆(Phaseolis vulgaris)和番薯(特別是紫肉番薯),都含有大量的鐵質。不過,身體卻不能吸收這些鐵質,因為紅腰豆的「衣」,和番薯內中的紫色素,含有植酸(Phytic Acid)和花色素(Anthocyanin),這些成分都會大大抑制小腸吸收鐵質的能力。素食者的食譜若包括有這些東西,滿以為自己鐵質來源不匱,卻不知道可能患有輕微的貧血!如果要補救,可以吃黃豆的根。原來,血紅素並非只在肌紅蛋白(Myoglobin)和紅血球(Hemoglobin)中才能找得到,黃豆的根便有非常豐富的植物血紅素。
其他鄭博士分享日誌,可到http://blessclub.org/a/dr-cheng-section/share-dairy或到www.blessclub.org按「理念分享」「鄭博士專欄」「分享日誌」瀏覽
分享日誌亦可以在福逸會新開的facebook上瀏覽、分享及回應,大家可到http://www.facebook.com/pages/Bless-Club/1435507357793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