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國家需要 吸引人才來港 - 信報在一九七八年,鄧小平提出要擴大派遣留學生出外,更說:「要大膽地派, 要成千上萬地派」。一般人都會認為「支持留學」也不要緊,只要規定留學生必須學成回國,貢獻國家,前期教育的投資及人才便不會浪費及流失。最初中央是鼓勵 「回國服務」,其後卻改變為「為國服務」。於是中國留學生除了回國之外,也可以選擇在海外「為國服務」,不回國也不被看為背叛祖國。一字之差反映着人才政 策的範式轉移 。 中國鼓勵留學生「來去自由」,因為他們認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中國鼓勵「身在曹營心在漢」,亦鼓勵在海外的留學 生通過兼職工作、合作研究、投資和資助新公司、人力培訓、回國講學、進行學術技術交流、從事考察諮詢、充當中介人等形式來「為祖國服務」。即使是回國,中 央也接受留學生移民的身份。中國政府公開表示,已經拿到「綠卡」(美國永久居住證)的中國留學生回國工作也可以保留「綠卡」。服務一個國家或地方不一定要 定居或入籍。 二十多年過去,中國的客觀條件已經改變,政府現在正想方法吸引他們回來,配合適當的時勢,推動經濟上一個新階梯。如果有長 遠的眼光及廣闊的胸襟,二十多年的「人才溜走」最後也可以是「人才流動」,甚至是「人才培訓」而已。在人才「流」動的全球化世界中,這一刻的「溜」,可以 是下一刻的「留」,亦可以是再下一刻的「溜」。 那些海外歸來、學有所成的留學生、學者、專家等被統稱為「海歸」,有時會被人戲稱「海 龜」。「留」、「流」、「溜」力量的不同組合最近孕育出新的詞彙:「海鷗」(流動性很強,頻繁往來於國內和海外,甚至是一家兩國,從事商務貿易活動的留學 人員);「海根」(較早出國的留學人員,在國外拚搏多年,打下很好的事業和家庭基礎,但思念故土,願意回國落葉歸根);「海派」(海外跨國企業或機構派遣 回國,擔任駐華機構代表或中高層管理人員);「海泡」(對國內發展情勢不太了解,左右為難地「泡」在留學地)等。(「中央電視台國際互聯網站」 二○○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海鷗」「海根」「海泡」) 「海待」的疑慮 還有的是「海待」。近年來「海歸」的數目不斷增加,一九九五年有五千多人,到二○○三年超越二萬人,創歷史新高,而青聯海外學人工作部的一項調查更顯示,近九成海外留學生有歸國意願。然而,這卻出現海歸要待業的社會現象,變成「海待」(戲稱「海帶」)。 海歸人數過剩,身價貶值的疑慮亦從之而起。青聯的調查亦顯示,回國一年以後還沒有找到工作的「海歸」佔一成。 和一般人思維不同的高瞻遠矚卻是:「海不歸」對國家策略性發展有重大貢獻。「二十一世紀的中國,不僅需要在發達國家有長期工作經驗的『海歸』,而且需要 一些長期在外紮根的『海不歸』。如今中國的經濟發展,是靠外資,給人家賣力氣。但如果發展順利,未來中國就應該像現在的日本、韓國那樣,創自己的國際名 牌,到發達國家建廠。那時,就需要一些瞭解當地的社會文化並且有一流經驗和訓練的『海不歸』幫助打開局面。現在人都回來了,到時候找誰去呢?」(薛湧, 《南方都市報》二○○四年十二月十八日「九成留學生有歸國意願的隱憂」) 「人才流失」的英文字眼是Brain Drain,不過,已經有學者認為這個字眼是非常落伍,應改稱Brain Circulation,也就是「人才循環」。狹窄的視野是看不到整個人才流動的大格局。 中國留學服務中心副主任邵巍去年底曾表示,優秀拔尖人才大多還在國外,回國的只佔極少數。因此,「吸引留學回國工作將把重點放在優秀尖子人才和急需的特 殊人才上。對於那些能帶動一個學科、一個產業,實踐經驗豐富的專家和能與國際接軌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要加大力度,給予特殊政策、特殊待遇,在引進過程中 特事特辦」。(《人民日報海外版》 二○○五年一月七日「國家急需學科帶頭人」) 調節移民計分制 這批人或許已經習了西方社會的生活方式及制度,香港正是一個可以令他們回國的立足點。 香港政府構思中的移民計分制應該考慮整個國家人才需求的大格局,配合國家的學科或產業需要,吸引這批人才滙聚香港。中央也會容許有關產業或學科來港設立分公司,吸納這些人才,令香港也可以在戰略性建設中參與其中。人口政策.二之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