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的流動-- 溜、留、流 (二)在一年前,北上工作是絕處求生的最後選擇,畢業生或失業者都不願考慮.澳洲會計師公會香港分會在2001年頭,訪問香港大專院校學生,發現只有百分之二受訪者考慮畢業後往內地工作。但香港人善於審度時勢,現在,畢業生大多願意「北上」踏入社會工作.最近一項由求職網站的調查顯示,竟然有8成人受訪者考慮去內地工作,有1成正準備北上,考慮北上工作的人當中有超過6成願意減薪1至3成北上。 不過,這是無奈的選擇.最近在一個討論香港教育及領袖培訓的論壇上,有一位與會者對香港近年的發展很不滿,更將現在北上工作的現象,與中國文化大革命時期,大批知識分子「上山下鄉」受折磨的情況相提並論,香港年青辛莘莘學子變成新一代「上山下鄉」「辛辛」學子. 我認為這種看法非常短視. 事實上,我們的年青人非常需要在內地的鍛鍊.90年代香港的泡沫經濟令香港很多精英沒有踏實幹活,連下一代也沾染上這種虛浮.他們怕穢、不進取、不願拼.現今的新一代,在父母百般照顧之下,習慣物質豐富的生活,寵壞了新一代,助長了驕生慣養的性格,喪失的精神.在內地,他們有機會擴闊自己的眼界,看到內地人怎樣艱苦生活,認識內地人不屈不撓的生活態度,感染內地人頑強的生命力.年青人的成長是透過經歷,而不是設計周到的教育及培訓課程. 那麼,愈來愈多香港人溜走,北上發展,香港會否出現人才流失的問題呢?上海人才匯聚,香港前景豈不黯淡? 香港人一直視野狹窄,看不到整個人才流動的大格局. 首先,我們還記得在回歸中國前,香港的政治環境非常不穩定,大批擁有資金及專業知識的人才移民,單單在92年,就有66000多人移民.很多人定居海外,但亦有不少人回流,在95年開始,回流增加.在94年之前10年間移民海外的港人,單在95年回流的已經有12%.(Wong, Thomas W.P. & Levin, David A., 2000, “The Social Structure” in Ng, Sek Hong & Lethbridge, David G. (eds) 2000, The Business Environment in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th edition,48頁)金融風暴之後,移民潮已不再成為社會關注的議題,在2001年只有10600名港人移民,創21年最低紀錄. 「人才流失」的英文字眼是Brain Drain,不過,在西方世界,已經有學者認為這個字眼是非常落伍,應改稱Brain Circulation,也就是「人才循環」.香港、內地及海外絕對可以形成一種健康的「人才循環」. 我們要了解,內地同樣面對「人才流失」的問題.北京高校有一個流傳的說法:「大學時代要有『寄托』。」你差一差,他們要甚麼『寄托』呢?愛情?金錢?娛樂?都不是,巧妙在『寄托』這兩個字.『寄』是指美國研究生入學英語考試(GRE),『托』是托福,即英語作為外國語的考試(TOEFL)。可見,內地學生對海外留學趨之若鶩,兩個考試成績成為他們事業發展的希望『寄托』. 中國有大量優秀人才出國,最近幾年每年有7000名大陸學生到美國,不知歸期,甚至可能不會有歸期。在2001年,北京有近6千名學生辦理了出國留學手續,其中70%是大專以上優秀學生,人數超過4千人。1999年北京大學共有790多名學生畢業後便立即出國留學,到2001年達到950多,接近畢業生總數的3成。清華大學亦如是,1999年畢業生直接申請出國留學有960多人,2000年達1120多人。在部分「熱門」科目,直接出國留學的學生比例可以用「驚人」來形容。2001年,北京大學物理化學科32名畢業生,直接出國留學的達28人,高分子化學與物理科15名畢業生,出國人數達13人,比例接近90%。這豈不是接近全面流失?中國不應嚴加阻撓嗎?內地的政策竟然是「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你我的眼光不及內地掌政的官員,他們有甚麼的思路呢?香港在「人才大循環」中有甚麼角色呢?下期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