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的流動-- 溜、留、流 (四)


  還記得在上兩期時,我提過有學者認為Brain Drain(人才流失)這個字眼已經落伍,應改稱Brain Circulation,也就是「人才循環」.而我認為香港、內地及海外絕對可以形成一種健康的「人才循環」.

      正如前兩期所討論的,香港人北「溜」工作已經是大勢所趨.現時,在中國內地工作的港人已經有19萬多,在廣東省內工作的有16萬多,在省外則有2萬多人。另一方面,香港各界都認為要加強吸引內地人才來港,增添香港知識型經濟的活力.例如金融管理局總裁任志剛便曾建議,將現時每日一百五十名內地來港名額中,撥出一半作為投資移民類別,鼓勵內地投資移民來港.如果我們有適當的措施鼓勵港人北上,又吸引到內地人南下,香港和內地的「人才循環」是可以打通的.

      至於內地,當然是缺乏有實際現代商管及市場經驗的管理人才與及金融業中精通國際金融、財務、貿易、會計、法律的專才.而香港有這兩類別人才的供應,我們亦見到這種人才流動在過去半年已經大大加速.除此之外,內地還有其他人力需求.內地有一個說法,叫做「兩個5%」.這是指中國現有6千萬專業技術人員,僅佔全國人力資源的5%以上,而專業技術人員中,高級人才亦只是略高於5%。人才資源短缺,尤其是高層次人才短缺,這就是「兩個5%」的啟示。

    要解決這個問題,其中一個方法就是輸入外地專才.外國人對中國工作亦有增加的趨勢.去年在中國登記的就業人員達6萬多人,中國亦有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留學生,人數達40萬。目前在北京市合法工作的外國人有1萬6千人,來自台港澳的有5千人,其中85%是中高級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

    但中國的市場經濟還只算是初階,工資當然比不上西方先進國家,相信大部分外國人才是跟隨跨國企業派駐來華.對中國來說,更重要的人力資源來自「海歸派」.所謂「海歸派」 就是海外歸來、學有所成的留學生、學者、專家等的統稱,有時會被人戲稱「海龜」.事實上「海龜」的數目不斷增加,近年來每年平均增長13%。1995年回國工作的留學人員有5000多人,到2001年上半年就已經有1萬「海龜」回流。目前,已經有10多萬海外留學生,「回流」到國內不同的崗位。

除了任職國內及跨國企業外,不少「海歸派」回來創業.最近,中國亦有新措施鼓勵回流創業,例如鼓勵創辦企業,以自有資金和引進資金在國內投資;以專利、專有技術、科研成果等在國內進行參股;開辦專業性顧問公司;在國內註冊中介機構;從事引進資金、技術、產品開拓等中介服務;聯繫外國專家來國內開展國際交流与合作。內地亦設有留學生創業園區,現時全國有60多個留學生創業園區,留學生企業接近4千家,產值超過100億元。而自2000年7月以來,已有500多家留學生企業在北京中關村科技園落戶,創業人數超過2千人。對香港而言,對創業「海龜」提供中介服務便是一個商機.

    同時,目前內地和海外高科技人才的薪酬待遇仍有很大距離,大部分高科技留學生在國外提供資訊、技術等方面的資源,只有小部分回國,直接在國內從事科研和生產.因此,如果香港發展成為跨國高科技企業打入中國市場的踏腳石,大批高科技「海歸派」可以暫時在香港的跨國企業工作,保持在西方享受的薪酬待遇.當中港兩地的差距日漸縮小,部分「海歸派」可能會返國服務.而在這個過渡期間,香港嘗試培育適合資訊科技發展的經營環境,令這些產業可以在香港落地生根.這個涉及內地、香港及跨國企業的「人才循環」充分利用「為國服務」的精髓,更將會打通兩地經濟的「任督二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