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禦宅青年文化的啟示 - 招職


最近從電視上看到外展社工轉為「內展」社工,主動上門找出「隱蔽青年」,領他們返回社會.據報,香港有六千個「隱蔽青年」,年齡是十幾歲,「三低」(低學歷、低技術、低動機)分子,即使在經濟好轉下仍然選擇「雙失」.社會服務界認為,政府應該提供面試的服裝及車費津貼來協助他們打入就業市場,又要動用數百萬元作出詳細研究。

事實上,「隱蔽青年」概念是源自日本的Hikikomori論述.最近恰巧有一本日本新漫畫《歡迎加入NHK!》面市,以Hikikomori為主角.根據書中翻譯,Hikikomori是「家裡蹲」的廢柴。然而,日本Hikikomori 不一定是青少年,根據日本政府2003年調查顯示,有關現象涉及三百萬人,平均年齡27歲,有三分一超過30歲.
隱蔽人隱蔽窩在家裡做甚麼呢?足不出戶不一定是Hikikomori,也可能是Otaku.所謂Otaku「禦宅族」,有說Otaku在日本有數十萬人,是常在家裡沉迷於動漫玩世界.Otaku並不等如H Save ikikomori,只是Hikikomori多半也有Otaku的興趣。
Otaku狹義來說是指一批沉溺於動漫及電動的世界中,是極偏執的動漫精英,可以對其他事完全沒有興趣,拒絕與現實世界接軌的人;但廣義而言的Otaku,其興趣、嗜好是跨越動畫(Animation)、漫畫(Comic)、遊戲(Game)(即所謂ACG)世界,甚至有「孔子也是Otaku」的講法,連周圍相關知識、資訊及情報都詳加研究,無不通曉精專,甚至超越了專業水準,成為了該範疇中的專家。
台灣東海大學講師陳仲偉引述京都大學動畫研究所所長的一段話:「日本的機器人發展工業是世界第一的,但是我們要歸功於手塚,因為有《原子小金剛》,所以日本才能發展出機器人工業.....原因一定是有一群人把動漫畫當作正經事不斷去討論、去問、去想、去做,這就是精神。」這樣看來,Otaku不是內向的、消極的、破壞性的,而是外向的、積極的、建設性的。
野村研究所更研究Otaku的文化產業,在去年8月發表報告.Otaku在ACG和娛樂界偶像商品的消費額每年高達2千6百億日圓,是近二百億港元的文化產業.亦有調查顯示,他們的平均收入比一般人收入中位數高出兩成多.而在香港,局內人認為香港青年文化界已經由Otaku佔領,以信和中心為中心的旺角正是Otaku文化基地.
新一代在某一段人生階段,網上「現實」吸引力可能完全蓋過網外「現實」.網外「現實」愈殘酷,價值觀愈唯利是圖,年輕人愈難證實自己的價值,理想愈難達到,愈多人選擇作,成短暫Hikikomori.然而,富裕的Hikikomori 可以不在網外找工作,但卻不能在網上有全面的男女關係.大部分時下年青人都可能是輕度至中度Hikikomori.然而,更重要的是,他們若有Otaku精神積極的一面,他們重回網外「現實」時可以變得更有作為.主流社會或許需要多一點了解及接納,令網外「現實」多一點吸引力,少一點排拒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