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吉情意結 - 招職前兩年,法國有一部電影名為《Tanguy》(唐吉),票房不俗。主角的名字就是唐吉Tanguy,是一名漢學碩士,學業優秀,但不願獨立,28歲還賴在父母家中.這和我們對西方世界的觀感極為不符.電影妙趣橫生地描述父母想方設法攆兒子出門,逼兒子獨立. Tanguy無奈地離家,坐飛機到了北京,在一個四合院裡,他找到了他的歸宿.他遇上幾個月前在巴黎邂逅的中國女子,結婚後,最後融入三代同堂的中國家庭中.由於電影受關注,深入民心,Tanguy Syndrome變成法國青年長不大病徵的名稱. 歐美都出現類近現象,德國有Nesthocker的名稱,描述賴在父母巢中不走的「長不大」。在意大利,過去十年間,和父母同住的年輕人增加近5成,出現所謂Mammone,黏著媽媽飯餸的小孩. 在美國,近年出現離開家鄉的大學畢業生,甚至已二十多歲,卻像一支回力棒(boomerang)般回家,再由父母養育的現象.美國稱之為Boomerang Kids,有譯作「歸巢小孩」,也叫做「回力棒小孩」.最近Collins將Kippers收納入其英語字典中.Kippers「口袋小孩」,即是kids in parents’ pockets eroding retiring savings的簡稱,意指侵蝕父母退休儲蓄口袋的「小孩」. 在內地,全國政協委員江中聯在去年突然接到很多親戚朋友的要求,可否幫他們20歲左右的子女找工作.她好生為難,因為無法一一滿足親朋的要求,但就意外地發現了一個新失業族群. 這一族群學歷不高,沒有一技之長,家境不富裕。她在今年人大及政協的兩會中,提出《關於積極穩妥安排「新失業群體」的建議》的提案,「新失業群體」數量已經超過一直廣受關注的下崗職工等「老失業群體」.她提出的族群名為NEET,即Not in Education,Employment or Training的縮略語。這個名稱在日本、台灣都非常流行.這族群既沒有正式工作,也沒有求學,亦沒有接受職業技能培訓. NEET沒有職業,幾乎完全不參與任何工作。和香港「雙失青年」相比,NEET即時令人以為他們是「三失」.那是不對的,失業是有工作意願的,但NEET卻可能沒有。內地有人形容他們「長大不成人」,喪失經濟獨立的成人標記,只是「成年孩子」。在日本,一半NEET試圖找工作或就學,只是失敗告終,而另一半毫無追求經濟獨立的意願,根本沒嘗試. NEET族有不同型態,有些是因就業挫折,沒有自信心而畏縮;有些因父母溺愛,捨不得年青人工作;有些從小與社會接觸太少而躲在家裡;有些因自己的就業理想和現實脫節造成的;有些反對傳統社會標準,追求自由生活. 形容NEET族是全球化現象或許還是言之略早,但很多國家及城市都出現類似情形是無可置疑的。在香港,周遭經常遇到這類倚靠父母的年青人,即使不是NEET族,也極度倚賴父母置業或進修.香港卻沒有這方面的論述,為什麼呢?香港真的沒有這現象?還是我們視而不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