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內地生融入香港社會 - 信報《人民日報海外版》最近刊登一篇文章(二○○八年五月八日,「我在香港上大學」),報道「在踏進二十一世紀的時候,在內地掀起一股到香港念大學的熱潮」。文章指出,在二○○四年,內地學生只要超出內地高考重點綫就可進入香港中上水平的大學。 但到二○○七年,入學水平提升至超出重點綫一百一十分以上才獲得資格,比內地拔尖的著名大學更高。雖然如此,選擇到香港上大學的內地考生仍是絡繹不絕,在過去三年間以倍數增加。 根據「在港內地畢業生聯合會」去年發表的《二○○七年在港內地專才發展年報》,受訪的有五十一家僱主機構,高達百分之六十八的公司表示對內地僱員較滿 意,並無任何受訪機構表示不滿意。不少內地生有自信、上進心、領導能力及任務協調管理能力,比港生優秀。本地職場都對內地生有良好印象,除了普通話流利之 外,又肯搏又肯挨。 欠硬件配套 該會最近公布的《二○○七至○八年在港內地專才僱主調查報告》更顯示,有百分之五十六點五受訪香港僱主的首選聘用對象為在港接受教育的內地人才。在香港職場以至經濟發展在在需要內地人才的源源供應,來港讀書是內地人才逐步適應香港生活的苗圃。 特首曾蔭權在去年施政報告中宣布,增加本港大學招收非本地生比例,由總學生人數的一成增加至二成,即每年最多可取錄二千九百人,希望增加內地生的供應。 不過,香港大學教務長韋永庚接受新加坡《聯合早報》(二○○八年三月三十日「港府提高大學收生比例香港院校反常少收大陸生」)訪問時透露,每年都有一萬多 名內地學生報讀港大,問題是硬件配套例如師資、宿舍、教室等教學能力限制,根本承載不下這麼大的供應。也因為這個原因,港大決定今年只微增數十個本科生名 額給內地生報讀,即使在下一學年,非本地生比率也可能只增加一至二個百分點。事實上,科技大學今年更縮減了內地生招生名額,由去年的一百五十名減少至一百 三十名。 港大韋永庚所說的「硬件」問題,最主要的宿舍短缺問題。教資會資助的八大院校,若要滿足非本地生名額增加及二○一二╱一三學年 起開始推行四年制學士課程,仍欠約一萬一千個宿位,兩間中央宿舍仍不能解決問題。香港在吸引人才方面又再一次面對規劃滯後的問題,政府是沒有條件進一步放 寬內地生來港。 在《人民日報海外版》刊登上述文章的同一日,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卻反宣傳地通過動議,促請政府縮短非本地生住宿保證, 只限首兩年提供宿位,讓本地生最少可住宿一年。甚至有立法會議員批評,兩者的住宿保證差距,對本地生是一種歧視。這動議並無法律約束力,但部分大學卻已經 正式推行。 論文廉價工 為解決大學宿位不足問題,政府已經決定斥資逾十四億元,在將軍澳及馬鞍山各建一個中央宿舍。然而,適當地址仍在尋覓階段;在馬鞍山找到一個地方後又據聞受沙田區議員反對;就算通過,預料最早亦要在二○一三年才落成。無論如何,中央宿舍不能解燃眉之急。 事實上,內地在港畢業生進入職場有一個重要的「軟件」問題。《信息時報》記者採訪發現,遠離故土的內地生「埋堆」或「抱團」嚴重,難以與香港學生融合。「集中營」將令這問題更形惡化。 耿春亞批評,一般來說,香港的大學未有重視學生與本地社會缺乏接觸的問題,特別是中文大學、科技大學及教育學院就讀的學生,由於學校地點遠離市區,又缺 乏充足的支援,難以融入香港社會及生活圈子。事實上,不少教授只視內地研究生是國際學術論文生產線上的廉價勞工,只是幫助自己或學系從教資會及大學爭取資 源的生產螺絲釘。 除提供針對性的就業指導外,政府及大學都應該加強對內地生的了解,制訂政策及機制,協助拉近內地生在文化和心態上與香港的差異,培養他們和香港的文化親近性,香港和內地在經濟及文化上才有健康的融合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