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積外滙基金 不能忽視實物儲備 - 信報最近有中產團體委託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調查市民對外滙基金的投資表現。百分之六十八贊同應要求金管局為財政儲備提供每年最少五厘的投資回報率,這一個取向值得關注。 究竟外滙基金是否應該爭取更高回報率呢?不少人都認為外滙基金儲備已達至約一萬億港元,捍衛聯繫滙率的儲備金額已經過多,但若居安思危,港股市值已比以往大幅增加,在十萬億之譜,而同時大量游資結集在香港「豪賭」。 稀有資源較貨幣實在 《對沖基金經理》(Hedge Fund Manager)雜誌最近的調查顯示,對沖基金的資產超過十萬億港元,富可敵「港」,還未計及傳統基金的龐大規模。若再入市干預,需要的數額可能遠高於九八年的千億元之譜。 更重要的是,將所有儲備放在金融工具上,若果各國貨幣濫印成災,究竟外滙基金的長期購買力會否受損?事實上,即使國家的外滙儲備在數量大幅增加,現已增 至逾八千五百萬億美元,其購買力也不一定增加,為什麽?國家外滙儲備在一九九九年時是一千五百多億美元,目前增長了四倍多,但同期原油價格由十二美元一 噸,升至七十二美元,增長五倍。外滙儲備的數量追不上油價的狂飆。 資源可說是中國經濟的發電機,若資源短缺,將對國家產生很大的壓抑作 用。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四月十二日發表一項研究報告「創新外滙儲備使用方式」,報告指,目前中國外滙儲備主要投資於金融資產,大部分是海外高信用等 級的債券,但他們認為應該跳出單純的外滙儲備管理的範圍來操作,可以考慮將增加的儲備轉化為國家戰略物資儲備,特別是不可再生的石油。 在科技沒有突破之前,愈來愈多人關注到貨幣作為一種虛擬資產的長遠購買力時,稀有資源愈來愈被視為「實在」,黃金的價格走勢也受此看法而得到支持。事實上,「實物儲備」這個新觀念被很多內地學者及業界認同。 在去年,時任國家外滙管理局局長郭樹清便曾以政協委員的身份提出「外滙換石油」的概念:「將部分外滙儲備轉換成石油等戰略物資儲備,以加強中國的能源安 全」。擔任中國證監會期貨監管部副主任的同濟大學金融衍生品研究所黃運成教授,領導一個專家小組研究國家的石油問題。他認為儲備還應該包括石油及其他實物 儲備、期貨儲備。 當「實物儲備」建成後,若資源價格沒有急升,實物儲備可以應付突發事件引致出現超高價的不確定性,確保經濟發展的可持 續性及穩定性,付出的代價可以鎖定價格,可說是一種期權金.若作長遠投資,也是一種平均成本投資法(dollar-cost averaging)。若資源價格急升,釋出資源便可紓緩漲勢,另一方面,釋出的價格自然是比吸納時高,也因此增加財政收入。 油荒威脅港經濟 事實上,香港是一個都會經濟體系,在廣東省的製造業生產活動根本是香港經濟體系的有機組合部分,是香港金融業以外的最主要經濟命脈。由於這些活動以外發 加工及離岸貿易的形式進行,大部分被列進出入口貿易業的統計範圍。在二○○四年十二月至二○○五年十二月期間,香港金融、保險、地產及商用服務新增的就業 人口為二萬七千人,但單單是出入口貿易業,期間新增就業人口就比這四個行業組別的總數高出一倍,達五萬五千。 因此,香港就業動力是來自和廣東省製造業密切聯繫的出入口貿易業;油荒威脅對香港經濟有重大影響,兩地有唇亡齒寒的關係。香港應該檢討外滙儲備的策略性穩定機制,亦應考慮主動向廣東省政府提出,出資協助建立石油儲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