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水滾塘魚 - iMoney

上周專欄提到,大市可能出現延伸浪而再將股市推高,預計見頂的波浪理論分析便需要調整數浪法.大市走勢果然如此.而部分波浪理論初階學員對此摸不著頭腦,向筆者詢問.他不明白,如果新一浪的浪底跌破上一浪的浪底,理論上應是跌市,為何可能再創新高?

 

答案是,在技術走勢上有一個形態,名為「喇叭形」,推翻這種理論.「喇叭形」是指新一浪的高點,比前一浪高點更高;同時,新一浪的低點,比前一浪低點更低,形狀上便酷似一個喇叭.

 

根據技術分析,這是代表股價波動的幅度越來越大,若有大成交出現,代表有投資者大舉離場,但同時又有投資者大舉入市.形成高低點差距愈來愈大.不過,要留意的是,「喇叭形」多發生在泡沫爆破前夕.大家可以翻看去年油價的走勢圖,在147美元高位前也出現過「喇叭形」走勢.

 

筆者認為熱錢參與正是市場大波動的核心原因.逍遙投資學一直認為,良好資產價格的決定因素有三.決定性最小的是技術因素.很多技術指標在沒有資金進出的情況下會發生效力.也就是說,在「塘水滾塘魚」的環境中,部分技術指標才能發揮作用,例如撈底指標便生效.第二重要因素是資金.當熱錢流出時,又或者股票出現「洗倉」現象時,撈底技術指標便失效.

 

最後,最重要的因素是資產的基本價值,當價值投資者發現它的價格偏低時便會形成強大購買力,相反,價格偏高時便會大舉沽貨.熱錢流入一個股票市場時,價值投資者卻逐步套利,最終股價逆轉.這就是泡沫爆破的過程.「喇叭形」走勢正是價值投資者與熱錢兩大強手「交手」所造成的刀光血影.

 

筆者在星期六撰文,正值香港金融管理局連續三天向銀行體系注資,總額過百億港元.熱錢繼續流入,股市還有大升空間.是不是如此呢?很多人以為,資金流入,基金追貨代表後市向好.其實,我們對基金有一種崇拜心理,以為他們很精明,投資成績比一般散戶好.事實不是如此.

 

早在30年前,被譽為「香江第一名筆」的專欄作者便撰寫一篇文章,名為「機構投資者不是常勝軍」,時為19782月.而美國證監會在1975年一份報告亦發現,散戶投資者在升近最高點時大量拋售,而在19701974年兩個最低水平大量入貨,散戶並不是高買低賣.相反,機構投資者卻經常參與低賣高買。事隔三十年,投資市場理應愈趨成熟,但機構投資者惡劣表現只是變本加厲.這位作者去年說:「機構投資者以令人目眩的薪金羅致『最優秀』的人才,他們高買低賣投資成績遜於個別散戶的情況,並非有所改善而是比過去更差!」

 

      他引述兩份學術論文,紐約證券交易所由19812004年的資料顯示,證實「機構投資者高買低賣而散戶低買高賣」的情形愈來愈嚴重。他提出5大因素解釋這個現象.在這文中,筆者會引述兩點,今期先說第一點.

 

     機構投資者大都是「動力投資者」(Momentum Investors),也這是說,當一種股票出現上升動力後,他們便買入.當股市上升,基金經理甲若已買進,成績自然跟貼大市.但基金經理乙若沒有買進,成績自然落後大市,也落後同儕.乙在想:大市上升,人有我無,如何向基金持有人交待?大幅上升的股票若不在自己的投資組合中,會否被客戶質疑自己的投資眼光?如此原故,基金經理乙唯有高追,因此,研究顯示,不少機構投資者在偏高的價位才購入.「動力買賣策略」沒有錯,但必須在趨勢初期進行,否則可能是動力不再,強弩之末.

 

「動力購買法」令基金高價追貨,最終造成高買低賣.所謂「動力購買法」,可能是「羊群效應」的藉口,只不過這些羊個子大一些吧.至於第二原因則是來自盲目散戶的不理性熱情,下期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