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多未必好辦事 - iMoney

上期談到「機構投資者高買低賣而散戶低買高賣」的情形愈來愈嚴重,其中一個因素是「動力購買法」.實情是,基金經理不甘後人,令基金高價追貨,最終造成高買低賣.
 
西格爾教授被譽為「股壇教父」,整理極其浩瀚的經濟數據,完成了鉅著《投資王道》.不過,不要以為他非常「沉悶地」「講股」,原來在基金表現的分析上,他「生動地」「講故」.
 
這是華爾街的著名故事,由一個「天方夜譚」開始.兩位大型股票基金經理到一個國家公園露營,夜幕低垂之際,基金經理甲對經理乙說: 「我聽說這塊營地有黑熊出沒,公園管理員警告大家要小心提防。」 乙笑著回應說: 「沒問題,因為我跑的非常快。」甲說:「您怎麼可能比熊跑得快呢?聽說牠們可以每小時跑25英里! 」乙回答道: 「我當然跑不過熊,但更重要的是我比你跑得快! 」
 
在競爭非常激烈的基金管理界,衡量基金經理的表現不是看他的絕對收益.基金價格一年升了4成是成功嗎?不一定,若人家升了5成,自己便是失敗了.可見,衡量的標準是比較.於是,人比人,比死人,不少基金經理也是死於比較。
 
在基金界,如果表現不好,通常的下場便是被終止.事實上,這構成一個研究難題.一些基金生存一段時間後便被淘汰,自然不被列入研究範圍,於是研究對象往往局限於成功的基金,略去了那些失敗基金的表現.因此,基金表現研究經常高估了一般基金的能力.基金是服膺於「汰弱留強」的森林定律,評估基金表現往往犯了survivorship bias,即是「留強偏差」.
 
就算「留強偏差」高估了真實的基金表現,西格爾也提供數據讓我們知道,留下來的基金表現仍然跑輸大市. 1970年,一家證券公司公布一個震動華爾街的研究.他們整理企業退休基金經理的表現記錄,結果發現只有四分一互惠基金經理跑嬴大市,而超過一半的互惠基金成績比標準普爾500指數低起碼1%.
 
在1972至2007年的35年期間,一直健在的互惠基金總共有138隻,其中只有48隻跑嬴大市.超過6成半的健在基金跑輸大市,竟然有接近三分二基金每年跑輸大市1%以上。還要補充的是,他們的回報率還未計銷售和贖回費用,因此實際回報是更不堪入目.(頁249)
 
話雖如此,互惠基金在一段時段表現優異,時為1975至1983年.當時細價股每年獲得3成半以上的驚人回報,而基金表現在那段期間跑嬴大市,因為很多基金經理買細價股來提升表現.事實上,為求跑嬴大市,基金難免兵行險著,所謂成王敗寇.當市況有利於他們的運作,他們便能跑嬴大市,然而,這往往是例外,而不是常規.
 
那麼,有本領的基金經理便能跑嬴大市嗎?不.資金「水能載舟,也能覆舟」,最優秀的基金經理一樣會失敗,但那是非戰之罪.為什麼呢?一切也是「錢作怪」,也就是來自盲目散戶的不理性熱情.
 
不要以為「錢多好辦事」,事實是相反的.當某一主題的基金甲「跑贏大市」,又或者是散戶熱衷某一概念,金融機構乘機推出這令主題的基金丙.於是大量資金湧入,令基金熱賣.於是基金丙持有大量資金,但這一主題的資產已經大幅炒高,丙的基金經理可以不入市嗎?絕無可能,他們是被聘買入貴價資產,別無選擇,只能求神拜佛,升浪能夠延伸.就算資產價格出現偏低狀況,散戶可能撈底,因為買得少,即使最低價只有一手成交,他們可能買到最低價.但對於大戶來說,他們是沒可能在最低價位買下足夠的資產,他們資金龐大,一入市理應便推高價格.
 
到資產價格回落,投資者看到基金丙成績不如理想,心灰意冷,出現回贖.尤有甚者,就算只是贖回的可能,還未成為現實,基金經理便被迫在低位沽貨,套回資金應付贖回.
 
買股票要認識企業管理層的經營手法,買基金也是如此.除此之外,買基金需要多一個要求,那就是找出較少受盲目散戶影響的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