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神挨價經驗
他在40美元的沽貨行動是因為他有一個一般人的心魔,那就是「家鄉情意結」.面對一家曾令你虧損三成的企業,大部分人會在股票返回入市價,即「返家鄉」時賣出.「不離不棄」也就是提醒自己,虧損後回升的股票不應賣出. 然而,筆者認為少年巴菲特當時的反省並不透徹.首先的問題是,虧損了的股票一定會回升嗎?「不離不棄」假定無須止蝕,但這策略只適合價值投資者,絕對不適宜初學投資者採用,因為初學投資者根本不能夠確定一家企業的股價長遠來說一定能上升.若他們不執行止蝕,投資本金可能血本無歸.投資不要未學行,先學走;初學投資者應學止蝕,直至成為價值投資者,才應採用「不離不棄」. 城市服務的經驗令巴菲特克服「家鄉情意結」,執行「不離不棄」投資策略為他帶來股神地位.不過城市服務的經驗也同時孕育了另一個心魔.股神地位的建立過程中,投資於華盛頓郵報可說是一個重要里程碑.巴菲特在1973年以1100萬美元投資華盛頓郵報,投資三十多年,市值升至十多億美元,升值以百倍計.令人津津樂道的是,巴菲特一直沒有賣出一張股票. 巴菲特在73年環球股災之後,大手買入華盛頓郵報。大家可知,他的入市價是多少呢?27美元!城市服務的底價.這個刻骨銘心的價格形成他內心的一個神奇撈底數字,令他按捺不住.結果他撈底成功嗎? 巴菲特當時還藉藉無名,手持2500萬美元,然而他錯過了1972年的那一輪藍籌股大牛市.不少人不明白的是,價值投資者的建倉期不是在大牛市期間,股市雖然不停上升,他們卻一直在等待時機,被看風駛艃的人看不起.這是不少投資者反對價值投資的第一個原因:升市若不是價值推動,價值投資可能並無成績. 1973年出現股災,道指大跌,一些藍籌如IBM等股價跌了八成,華爾街看到美國經濟持續衰退,但通脹又奇怪地上升,股市像是深不見底的跌市.巴菲特在熊市中開始建倉.他看中這家報社具備歷久不衰的競爭優勢.巴菲特計算過,如果有報刊市場的競爭者要收購華盛頓郵報,付出的價錢要高達4億美元.然而,以當時的股價計,市值卻只是8,000萬美元,也就是兩折出售. 巴菲特一直在等待,但最終有一個價錢令他按捺不住,展開吸納行動.那是甚麼價錢呢?27美元!巴菲特投資城市服務的底價!筆者懷疑那是巴菲特的神奇撈底數字. 巴菲特撈底成功嗎?不,當時他被市場譏諷:「巴菲特?是誰?」那時離底還有很遠,撈底太早了,撈底價太貴了.華盛頓郵報股價繼續下跌,最低價要多等兩年多,價格要再跌多兩三成. 價值投資被人批評的第二個原因往往是股票買入後「被套」.今次金融海嘯最黑暗時,《21世紀經濟報道》便曾以「巴菲特抄底『被套』帶來的反思」(2008年12月8日)一文,談及價值投資不受歡迎的原因.遠在1973年,華爾街市場人士覺得巴菲特戴著厚厚眼鏡是呆子,但看不出他深邃的眼神透出的是睿智及耐心。不少人難以面對「捱價」,「捱價」是十分難捱. 當一個已不是初學的價值投資者,看到一家企業的價值,股價越跌,其股價對內在價值的折扣就越大,也就是越物超所值,所以越跌越應買入。在73年至75年,巴菲特不斷增持華盛頓郵報,最後他拿出近半數現金,即1060萬美元購買了1成華盛頓郵報的股票,成為它的第二大股東。然而,直到1976年,巴菲特在華盛頓郵報的投資一直虧損。巴菲特捱價捱了三年,投資金額曾貶值至只得800萬美元,跌了二成多。 深不見底的熊市造就首富的啟航.巴菲特持有的華盛頓郵報平均成本價是22.75美元,首次買入價可能是偏高了,但這「無傷大雅」.因為「大雅」是:無論以27美元或低於22.75美元入市,華盛頓郵報為巴菲特賺了一百倍以上的回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