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神遭記大過 - iMoney
股神巴菲特最近認錯,承認在2008年做了愚蠢投資.然而,大部分人以為他最大的錯誤是他在油價接近歷史最高位的時候,增持了美國第三大石油公司康菲石油公司股票。然而,這只是投資「小過」,投資「大過」不在這裡. 有匯控高層在傳媒上為2003 年收購Household(現為匯豐融資) 認錯道歉,有匯控小股東因此改變初衷.匯控的認錯被他視為「明顯屬於巴菲特那一類型,所以決定供股,以實際行動繼續支持匯控。」(《明報》 2009年3月16日「鄭海泉與巴菲特」)這位小股東由不肯供股以示反感,轉為供股支持善莫大焉的改過行為. 事實上,大部分投資的「大過」不是在買入時決定,因為買入所造成的錯誤其實只是有限,只是「小過」.大錯是持續堅持之下才可以鑄成,「大過」是開始時的「小過」,再加上持續無數個「知錯不改」的「小過」所累積而來.巴菲特在今年致股東的信中說出的「大過」其實是:「當市場需要我重新審視自己的投資決策迅速採取行動的時候,我還在吮拇指。」 正如賭徒犯了錯應該「斬手指」,不是「吮拇指」. 滙豐集團主席葛霖(Stephen Green)在公布供股決定時表示,事後檢討的結論是,「但願從來沒有收購美國融資(當時名為Household International)」在2002年,Household International是美國一家大型零售貸款公司,匯豐以過千億港元將它收購旗下.不過,事實上,滙豐集團收購滙豐融資後立即為集團帶來盈利,收購有何問題? 當年,城市大學曾淵滄教授當時便形容匯豐很「精明」:「我覺得匯豐收購Household是非常精明的決定,對匯豐只有好處而沒有壞處。……Household去年盈利140億元,收購價1,200億元,市盈率8.5倍,哪能算貴?反算便宜,非常便宜,與匯豐目前近20倍的P/E比較,簡直是超值。…… 收購Household,使匯豐一舉搶佔美國大片市場,這是匯豐多年來的願望。最後想提的是,匯豐此次收購是印股票收購,現金支出僅85億元,印「公仔紙」換企業,何樂而不為? 」(《香港經濟日報》2002年11月16日) 滙豐融資的收購絕不是七年噩夢,最初有近三年的蜜月期,根本不是「小過」.真正的錯誤不是在收購的決定上,「大過」在收購後的日常及危機管理中. 匯豐一直承認不能駕馭美國的金融文化.匯豐集團主席葛霖接受專訪時承認,滙豐在美國的發展未如理想.由1980年收購美國海豐銀行,到2003年收購美國Household International都不是一個「良好經驗」。(《香港經濟日報》2009年3月16日)他更坦言,經此一敗,「沒有理由再做(美國個人理財業務),亦不可能會較當地的本土銀行優勝。」在未認輸之前,匯豐如何推動美國業務呢?匯豐前亞太區主席艾爾敦較早前說,匯豐管理層為了發展美國業務,錯信匯融一班「博士生」! 除了所托非人的管理錯誤之外,更致命的甚麼呢? 《香港商報》曾追蹤當年匯豐的策略.「2005年,葛霖兼任匯控行政總裁和匯融主席,這一年,正是匯豐金融大增按揭貸款之時。2006年起,美國樓市泡沫爆破,斷供潮開始湧現。2007年2月,匯控首次指出美國次按出現問題,但始終未提出抽身之法。」(2009年3月9日,「匯豐控股主席葛霖 從慘勝走向慘敗?」 蜚聲國際的佛學名師星雲大師2004年在本港佛學講座中說,人生要學習的第一課是學會認錯。「許多人都不願意認錯,……不願認錯本身就是一種錯,錯在本身,而認錯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大修行。」 要修行的是:面對失敗.我們不願認錯,因為無法面對失敗.超人級財經專欄作家說:「由於我們不喜歡失敗,漸漸變成無法面對失敗,最後為了避免失敗,連經過縝密思考後的決定,亦不敢去嘗試,何來成功?又或者一旦面對失敗,便採取逃避態度而非即時處理,結果小損失變成大損失,甚至無可挽救的損失。大部分投資失敗理由是……太遲割掉虧損,不肯面對失敗,不能接受失敗乃生活一部分,希望反敗為勝(世事怎會那麼好彩).」 (2003年11月6日,「冇落止蝕盤」) 在投資上,不論個人或是企業,都應儘快止蝕.作為投資者,不要以為一家好股票便不用止蝕,因為一家好股票的管理層可能變動了,又隨時可能出現經營環境的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