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彩農業
一直沒有提及可能受惠的上市公司,不想讀者盲目跟從.不過這個報告介紹的企業卻不用擔心,因為香港人買不到:「目前A股中已經有一大批新型農業類上市公司。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舊有上市公司產業鏈的重整和改造,如新希望、大亞科技、敦煌種業。第二類是新近上市的公司,以全新的業務形態出現。比如諾普信、綠大地.」報告亦推介新希望:「像新希望這樣經營平穩的上市公司,經過產業鏈整合後,重新開始新一輪的增長。」 研究報告提及不少港人不知道的農業趨勢,涉及農業的現代發展,而內地農業也推行前衛的管理方法. 新希望集團的創辦人、中國十大首富之一劉永好近年晉身「逍遙企業家」,他形容自己近年個人最高興的是:「我可以有很多時間到處走一走、看一看、問一問、學一學。…..看看國家的建設成就,看看山山水水,陶冶自己的情操,有時候我感覺自己年輕了一些。」 然而,他到各地不只是遊山玩水,也到各地看企業.他在「解碼中國管理模式——走進新希望管理高峰論壇」上,向全國超過2000名企業界精英說及逍遙管理理念:「所謂走一走,…..拜訪一下優秀的企業家,看看他們在做什麼,想什麼,搞什麼,去看他們的思維,他們的邏輯,他們的辦法,他們的手段,他們的措施。這種方法確實對我幫助不小。」日理萬機,不如行萬里路. 以往,他日理萬機,兼任他所創立的新希望集團旗下三四百家企業的董事長,光是開董事會,看報告,星期天、休假就什麼都沒有了。現在,只保留數個董事長的職務,輕鬆多了,於是能夠走一走,而這一切是來自他的取捨,他說:「做企業家要學會做『加減法』!」 逍遙企業家不是放下不管的「減」,而是放手管理的「加」:「那就不能只做減法,還要有所增加。這個增加就是引進一些優秀的管理者,讓他們在最重要的崗位上工作。我們同時增加的還有治理結構的完善,增加了現代管理制度,讓公司更加規範、陽光、透明,增加了我們的員工培訓。」 劉永好要走一走,大家又可知,他在青少年時期沒鞋穿。「我小時家裡很窮,20歲前還沒穿過鞋。」(《香港經濟日報》 2001年10月30日「首富劉氏兄弟︰20歲前沒穿過鞋」)有了財富後,他如何改善生活呢?答案是「現在穿的是 400 元 11 件的衣服(平均每件約 36 元),他並認為,這樣的生活對他來說已經足夠了。」(《南方都市報》 2001年11月5日 「劉永好:我的心態好」)「現在對我而言,再多1個億和多幾百塊錢沒什麼區別,因為當足夠滿足自己生活所需後,錢已經不是你追求的最終目標。」(《香港經濟日報》 2001年10月30日) 現在他最大的追求是甚麼呢?「用財富去改變周圍的環境,尤其改變其他人的生存狀況,讓朋友和企業員工的自身價值得到體現。」(《南方都市報》 2001年11月5日) 企業如何改變人的生存狀況呢? 新希望集團推行所謂「嵌入式」的支援方式,重塑產業生態和社區生態。新希望與數以百萬計的農民合作,建立奶牛、養豬、養魚合作社,其中主要的結構是20%企業股,而養殖戶入股80%。合作社下設農業技術中心,亦建立擔保體系。一直以來,很多散戶養豬不賺錢,主要是他們在市場、疫症、資金、安全等多種風險。規模化產業鏈養殖並引入保險,則可規避這些風險,亦可降低養殖成本。眾多風險中,打算擴大規模的農民面對最大的困擾就是貸款難.針對這個問題,新希望擔保養殖戶向銀行貸款,僅2009年一年,銀行一共給新希望擔保的養殖戶放貸超過10億元。 新希望集團的業務增長,就是建立在農民養豬致富的基礎上,數年前,新希望在成都便用「養豬希望富,希望來幫助」的廣告語。截至2009年年底,新希望已經幫助64個村走上了致富道路,發展建設養殖基地3.2萬畝,輻射帶動基地共280萬畝,200多萬農戶。 1993年,包括劉永好在內的9位民營企業家,共同發展慈善事業,並將之稱為「光彩事業」,同時成立了光彩事業促進會,有機會再為大家介紹.而筆者將在五月八日下午出席一個慈善性的講座擔任其中一位講者,入場費全數捐予苗圃,有興趣參加的讀者可致電23770903查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