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路上「無面俾」 - iMoney


在二月初到北海道旅遊看看札幌雪祭.在小樽海鮮市場用膳,竟然看到兩個中文字的牌匾,更驚訝的是,其中一個就是筆者鼓吹的哲學 ──「逍遙在自然」!

另一個是「和為貴」.然而,日本人的「和為貴」比中國人的更極端,更是投資成功大忌.

花名為「超人」的著名分析員早在1971年曾跟一位日本人學習陰陽燭。他是日本國家商品期貨公司港區副主席,當時已發現這家公司財政方面有問題.「超人」問對方,為什麼不立即行動,將問題糾正.對方的回答是:積極去糾正問題會引起公司員工之間不和,而日本人認為問題可以隨時間過去而消失。結果,這家公司在1974年宣布破產.當日本人發現問題時,如果涉及他人的關係,往往不去面對它,做其鴕鳥.

前美國聯儲局局長格林斯潘在其近著《我們的新世界》中談及90年代日本的經濟危機,他曾在一個演講中談及解決銀行問題的方案,他認為應該促使債務人破產,將其銀行擔保的財產清理.時任日本首相宮澤喜一聽完後,溫柔地笑道:「艾倫,你對我們銀行問題的分析非常有見地。至於你的解決方案,那不是日本的方法。」逼債務人破產,將其財產一筆勾消的做法應該避免,就像應該避免裁員一樣。他說:「日本人嚴格遵守禮教,因此,丟臉的事完全不用考慮。」(頁333)

超強的忍耐力與及保面子的文化令日本經濟迷失二十年,他們相信隨著時間過去,問題會自動消失.然而,問題消失需要的時間可能需要數十年。

在2005年,曾任信興集團行政總裁的楊顯中是一位管理學博士,他說,日本人是不會說「不」的.例如在談判時,若不想和你做生意,會開出一系列極之辛辣的條件.日本人沒有說「不」,沒有損你顏面,只是你會知難而退。(《信報》2005年8月6日,「日本的商界和企業文化」)

不過,在投資上,顏面是極度昂貴,更導人入歧途.且看看最近卸任行政會議成員及多個公職的范鴻齡,在個人投資路上的經歷.他在亞洲金融風暴中持有大批「蟹貨」,一直不願提及.事隔十年,這個故事在imoney去年6月的專訪中首次透露出來.
 
1996年12月中信泰富股價約 40元,公司宣布為獎勵一眾高層,以近8折即33元向管理層出售3.25億股.當時榮智健斥資近100億元,買入2.9億股.范鴻齡也購入3,000萬股,帳面上立即賺了超過2億元. 8個月後,中信泰富升至51元,他的利潤更高逾5億元.

不過范鴻齡沒有足夠資金買入這批股份:「我當時購入的金額涉及10億元,自己是『又借又當』的籌錢買;及至1998年時金融風暴爆發,股價跌至我買入價(33元)的25%左右,我是借了不少錢買入股票」

結果,當年最差時,范鴻齡倒蝕7億多元。不單金錢虧損痛苦,他更要面對傳媒及銀行家.對傳媒,他一直三緘其口;對銀行家,他說:「當時我中午食飯時連銀行也不敢去呢!」

直至那次訪問,他提及這經歷讓他上了危機處理及風險管理的寶貴一課,可惜這課是學錯東西跟錯師.他說:「假如我於股價跌至25%時拋售股票,對公司及榮生(榮智健)的影響會很大,當時我經過一輪情緒控制及風險分析,所得的結論是當資金仍能周轉時……我仍不斷增持公司股票,持股量在上升,以平分買入價,從而降低整體的損失。」

他竟然用「溝淡」來減低損失!用「近身錢」處理財務危機!用「不停加碼」來管理風險!「溝淡」是致命的投資策略.它很公平,沒有歧視的.不要奇怪,筆者所說是的:不論高收入或低收入人士,「溝淡」影響一生.有多少人「溝淡」電盈而痛悔一生呢?

這篇報道非常諷刺:「事過境遷,中信泰富的股價現時已家鄉在望,截至本周五重上30元水平,總結這次難忘的投資經歷,范鴻齡上了危機處理及風險管理的寶貴一課。」

總結得太早了,中信泰富由於買入多份澳元外匯Accumulator(累計期權),虧蝕150億港元,最低曾跌至3.66元.范鴻齡當時解釋,前財務董事及總監有了解外匯合約內容,「但沒有了解產品下限風險」.在投資上,這是完成錯誤的.進行一項投資前要考量的,最重要的不是勝算,也不是上望空間,而是下跌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