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錢不如股票 - iMoney
亞視執行主席張永霖的著作《成功路》封底上謙稱,著作不是著重於他的成功之路,而是希望讀者有所啟示,有助於「你的成功路」。他在一篇訪問中談到自己的投資成功路。這次,他不再自謙,他承認自己的投資紀錄非常好,96 及97 年間將手上的3 個物業都賣出了,賺了3500 萬元,是其中一個成功的代表作。雖然如此,他的致富原則原來只有一個字。那是甚麼呢?開估吧,是「儲」。(《明報》2007年7月18日) 他反對青少年以為股票有助改善生活,在《成功路》的其中一章便以「股票不會給你帶來財富」為標題。他對年輕人有一個「理財三部曲」的建議。第一,在畢業後首要任務就是儲錢,累積資金,以3 至5 年為目標儲100 萬元;第二,置業;第三,再有餘錢才作其他投資考慮。 (《明報》2007年7月18日) 3至5年儲蓄100萬元?一般人自然會提出,有沒有方法可以儲得快一點。當你有這個問題時,你開始提出「投資」問題。不少人都有同樣的期望,結果便「人不被迷也自迷」,迷惑地買了雷曼迷你債券。 《經濟日報》有一篇報道,題目為「美樓市暴跌 資產儲蓄成絕響」(2008年12月25日)。美國人過去數年的儲蓄率不是幾乎零,甚至是負數嗎?對於美國人而言,他們一直在儲蓄。他們的「儲蓄」不是大部分香港人想起的銀行定期存款,而是「資產儲蓄」(Save In Asset),也就是說,他們的房地產也可以是儲蓄!不只是美國人,其實在不少港人的內心中,供樓也是一種儲蓄! 究竟甚麼才應該是儲蓄?筆者認為,能夠保本的投資便是儲蓄。以往,屯積居奇是有貨倉成本的,根本沒有儲蓄這回事。在古代社會,為了利息而將錢存進錢莊是非常危險的行為,因為錢莊倒閉,存戶可能血本無歸。不能保本的存款怎能說是儲蓄呢?不過,在現代社會,為了促進金錢流通,政府背起擔保責任,只要政府不變卦,存款便真正成為儲蓄。所有「債仔」向「債主」借錢當然誓神劈願會還債,不要天真,「債仔」隨時會反悔的。既然「債仔」有可能「賴債」,債券自然不是儲蓄。現時世間上最高信譽的「債仔」就是美國政府。你完全沒有擔心嗎? 《投資理財》(2008年12月8日)有一篇很值得剪存的分析文章,找來一家跨國保險公司的傳統「儲蓄保險」建議書,計算出一個大家不願面對的事實:儲蓄14年後仍是負回報!其實,「儲蓄保險」怎樣出現呢?「據從事保險業的老行尊透露,中國人社會對死亡充滿忌諱,傳統死就賠錢,唔死就無錢的計劃遲遲未能打開本地壽險市場,直至儲蓄保險的出現,情況才得以扭轉。把保險與儲蓄結合,減低了投保人的抗拒,大家覺得既可儲錢,又可得到「免費」保障,一石二鳥。」可惜,世間上是沒有免費午餐,只有隱藏收費。表面上「儲蓄」加「免費保險」的東西其實是「投資」減去「保險費」。可惜,他們的投資你一點都不知道。 前數期(第59期),筆者在這專欄談及「儲蓄情意結」。筆者一直指出供樓、保險、基金儲蓄計劃比投資計劃更受歡迎,銷售更容易,正是「儲蓄情意結」作祟的結果。因為我們慣性地以儲存的方式來解除自己對將來不明的憂慮。不過,儲蓄往往是一種拒絕投資的行徑。因為在他們心中,投資是危險的,儲蓄卻是安全的。儲蓄一定會上升,投資卻可能下跌。不過,股票可以是儲蓄。這不是我說的,是一直反對炒股的張永霖說的。 他又說:「把買股票當投資,已是很少數人的做法。買股票買大藍籌大機構,長時間去瞭解公司運作、公司行業前景、公司政策,瞭解各種數據,瞭解管理人員品格,瞭解世界趨勢對公司影響,瞭解過去和現在業績以及將來走勢,要做很多這類長時間的瞭解功夫,然後買了之後當儲蓄,這才是投資。」(《成功路》頁166) 只要是價值投資,股票不單不是投機,可以是投資,更可以是儲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