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市留青山 牛市可燒柴 - iMoney
97年港股牛氣沖天,創16800點新高;今天撰文時,恆指卻像拉牛上樹,氣喘如牛也升不到16000點!簡直不只是「迷失」,而是「損失」! 如果你這樣看,那麼你便不是真正的投資者,而是投機者。香港最資深的股票經紀之一董偉,入行60年,年已79。他如何分辨投資及投機呢?在大跌市下,他身家大貶,他又如何自處呢?他在73年大股災中,輸了2千萬元,比上期提到的名家多50倍。但董偉在1984年以7元買入長江實業,只用了70萬元,到現時跌市下市值仍有2至3千萬元。更重要的是,他收了超過二十年的股息。當時一股7元,筆者相信應有拆細的歷史,就算沒有,每股7元的股票,在跌市時仍可派發兩元以上的股息,相等於近30厘的每年利息。他說,「這就是投資,不是投機」。 投資是為你帶來現金流收入,根本不需賣出,市值也變得不重要。由16000點跌至14000點也沒大不了,更重要的是那些股票能否派發股息。著眼於資產價格的每年上升回報率根本不是投資,真正的價值投資者甚至可以不看「市值」! 完全不理會股價或許有點不吃人間煙火,然而,我們起碼應該同時留意一個投資項目的價格及現金流收入,兩者都是投資回報的來源。或許可以這樣看,現金流收入是投資項目的「守」,價格則是「攻」。完全不理會資產價格的投資者,「只守不攻」,若股息高於定期存款利息,便起碼跑嬴了最安全的投資。完全不理會現金流收入的是純投機者,「只攻不守」;有股息又有股價上升,便是有息有升。有息有升的資產自然是「有攻有守」。投資應該追求攻守有道,在熊市時投資,最重要的要訣是守財有道,不過在牛市時,太保守便變成守財奴。 不要以為在投資世界,重守的人嬴不了大錢。相反的是,只守不攻的人不理會短期的股價波動,才能在熊市三期中不受恐慌市況影響,買到平價股票。上期談到,名家和另一著名投資者林森池諗熟,二人同時在1973年看淡,到港股由1700點跌破500點後,二人雙雙入市。名家買當年炒股,也是令他在1971年損失慘重的和記(和黃前身)。而林森池則選擇太古地產(太古前身),結果如何呢?名家這樣反省:「1974年7月至12月我輸給森池兄的理由是揀股經驗不足。我當年買和記企業,50萬元變成10萬元,而森池兄卻買和記地產,因為有15厘股息,跌幅只得10%,令1974年12月他的身家幸保不失。(2008年8月12日) 在熊市留得青山在,那怕在牛市無柴燒。林森池在其著作《平民資本家》(頁77-9)談及他在98年亞洲金融風暴中,「輕鬆地」令股票本金翻一番的歷史。首先,他有一顆堅定信念,那是來自基礎分析。他堅信九倉(00004)的資產淨值(NAV)超過$18,派息達$0.78,在14元之下便屬於超值。他解說,在跌市中不知何時見底,只有將資金分為4份。在1998年4月9日,恆指跌破11000點開始買入九倉,股價低於$14。之後,當股價跌破$12、$10、$8再買,不理對沖基金衝擊及市場悲觀氣氛。四份資金總計,平均成本$11,整體可收7%股息。他不知何時回升,最壞打算便是長線投資。九倉股價跌至最低$6.05,仍然心安理得。最後,在14月後,他在九倉升至$21至$23時全部沽出,總計升值超過1倍。因為他沒有想著股價,只要能夠獲得穩定的高息,根本不怕熊市的低位震盪。 價值投資者的投資重點就是找出一家企業的實質價值,當價格遠遠低於價值時,再不理會價格會否再跌,逐步吸納。即使熊市比預計時間長,只要股息評估沒錯,自然跑嬴定期利率,這就是守。當熊市悄然結束,踏入牛市後,股票價格便大幅上升,幅度以倍數計,這不是攻嗎?價值投資者沒有刻意想著攻,但卻是攻無不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