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職 富爸爸系列 11 - 負資產窮媽媽 (上)


今期會開始與大家提及負資產者東山再起的故事。其實,談及負資產者是為了應景,因為最近有傳聞說,特首於10月份的施政報告中,將有措施協助負資產者.到底,香港為甚麼會出現那麼多負資產者,變成一個獨特社會問題,令香港變成負資產社會?若大家明白了之後,你就會明白富爸爸的理財觀念是多麼的重要。其次,《負資產者東山再起》其實是一本最新出版的書藉,內容是描述一個專業人士身陷負資產的過程,以及如何東山再起的經過。

這本書的作者是一個律師,她於1988年時,用10萬元作首期買了一層樓宇,當時的樓價為120萬元。一年後,樓價上升一半,達180萬元;她售出了,套現60萬元。其後,她樓換樓,亦愈買愈大,這也是很多香港人抄樓的『正常』過程的。在1995年,作者套現了400萬元,轉而買了兩層樓,一間用來自住,另一間則用來收租,又留起部份資金作現金週轉。她以為自己已經很穩健,以為自己立於不敗之地.誰不知金融風暴令樓價大跌一半,她大失預算。捱、捱、捱,希望樓價回升,但樓價在小陽春之後,不斷尋底、沉底.最後,經濟不景,連作者也失業,變成『窮媽媽』.現金用盡,在十字街頭,她作出一個生命的跳躍.她在今年四月,先後賣出了兩個物業,分別以420及422萬元成交.當賣出後,她欠銀行逾200萬元。

97年前,她消費、買禮物及付家用都很闊綽,而購物時絕少討價還價;買一件一萬元的衣服,也面不改容。但樓市狂潟,她的生活和以前比較,有如天壤之別;這三年半連一件新衫也沒有添購。作者變為一個負資產窮媽媽,是因為八萬五政策?是因為對沖基金興風作浪?不能完全歸咎他人.她自己也覺得有失敗之處.她的敗筆不在於買樓,而是加按再買樓,加按令她承受過度的風險.

另外,她也錯在沒有作出理智判斷,被情緒牽引,投資人云亦云,抱有似是而非的信念.她和大眾都相信一件很傻的事,就是認為共產黨是愛面子的,不會讓香港的樓市下跌,在國際間被人譏笑.我們再記不起這個信念,我們總不能面對我們自己幼稚觀念.樓市最終也崩潰了。她先前也不相信樓市會下跌逾30%,因為銀行已借出了樓價的70%予她,樓市大跌豈不會對整個銀行業構成影響?很多人也認為十大地產商已控制了樓價,樓價又怎會下跌?當時很多人均抱存這些想法,但它們全都不能經得起殘酷的經濟事實。

更要命的是她的面子.她覺得若蝕賣物業,就是承認當初自已買入是錯誤的決定,故她一直拖延.最後,當她失業,現金用盡,不能再供時,才去面對這問題。幸運的是,作者能夠克服心魔,決心忘記她曾擁有1,000萬元的所謂『資產』,從而再開展新的生活。所謂重新開始,也不是由零開始,而是由負200餘萬元開始。

她在過去十年,事事如意,沒有經歷過大失敗,而這次的經驗,最初令她震驚及頹喪,其後則感到忿怒及自憐,而她要用上三年半的時間,才能平服這種情緒。而事實上,若不能平服這種情緒,負資產者就不能平心靜氣地處理問題。作者於佛經中,找到平服情緒的幫助,但還是不足夠.她看遍圖書館中好的勵志書籍,她終於恢復自信。

她冷靜地檢討了自己的錯誤,決心一步一步地重新開始.首先,盡量減去可以減免的債務,然後再努力賺錢.最重要的是設定一個人生目標,更寫下明確的實踐計劃。制定計劃不難,難處在重拾信心。作者寫重拾信心方面的章節寫得很好,但在這裏沒有篇幅詳細轉述。而在投資理念方面,她十分接近富爸爸,如她說:「用錢,是為了增加收入,而不是增加消費。」她特別強調要記住這兩句說話。供樓其實是一種消費,因為根本沒有收入,更要繳付差餉、管理費及銀行利息,加上來的話,較租金要貴一倍,根本完全不化算。買的東西,要選擇資產,而不要買入負債;有收入的是資產,要消費的是負債,這說話也是富爸爸一直以來所強調的。富爸爸一直教我們,富人是買入資產,窮人只有支出,中產階級則買入他們以為是資產的負債。

香港人聰明反被聰明誤,將負債當成資產,結果演變成負資產一族後,才猛然醒覺;可惜仍只是小部份人醒覺,不少人仍貪低息,或首幾年免息、免供的優惠,揹上較市價貴的物業,其實是揹上一個計時炸彈,若干年後又再出現新一批窮爸爸、窮媽媽。下一集會再談及多些負資產窮媽媽與富爸爸不謀而合的投資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