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職 富爸爸系列 39 - 香港的經濟「宿敵」-- 從碧咸的足球宿敵說起上期說到,英格蘭足球隊隊長碧咸被阿根廷球員杜斯查粗野的攔截踢傷,可能無緣出席世界盃.在九八年世界杯第二圈,英國大戰阿根廷,阿根廷施蒙尼向碧咸作出粗野攔截,碧咸鹵莽地報復,「輕輕地」踢向施蒙尼,對方詐傷跌倒,令碧咸被逐出場,最後英國不敵阿根廷,碧咸成為國家罪人。在86年世界盃半準決賽,馬勒當拿用手將球拍入英格蘭大門,事後更稱這球是「上帝之手」的傑作.再加上兩國早年為了福克蘭主權而打仗,而兩國又在今屆世界盃抽籤編在死亡之組,「舊恨」加上「新仇」,碧咸似乎有足夠理由痛罵杜斯查. 不過碧咸只寬容地表示:「我覺得那是一個差勁的攔截,巧合地他是阿根廷人,人們才視之為故意。事實上他有將我扶起,並對我說沒有意令我受傷。有關這犯規涉及英阿之戰,我認為沒有這回事。我不會仇視阿根廷人。」另外,杜斯查亦說,「碧咸真是表現出大人物的風度,我希望此事件不會引起英格蘭與阿根廷之間加劇仇恨.」 碧咸亦說,這種攔截是足球比賽的一部分.好一句「攔截是足球比賽的一部分」.經濟上有沒有「攔截」活動呢?有. 一直以來,傳媒及學者都說,新加坡以香港為假想敵,回歸前,制訂措施,吸引香港人移民,又向在香港的跨國企業提供優惠,搶走香港在商業都會的生意.最近,新加坡政府委任的「重新打造新加坡」委員會建議在3年內將利得稅率由24. 5 %,降至20%,而個人入息稅也由26%降至20 %。另外,新加坡重組貿易發展局,改為國際企業局,將其工作焦點由以往推廣出口,轉移至幫助當地公司發展海外業務。 香港的傳媒對新加坡的政策有極大的偏好,賦予極高評價,相反,香港就極窩囊.看一看報章的標題:「出招快狠港府不如獅城」、「港人只有對新加坡豔羨流口水」、「港須提供優惠挽留外資」、「星洲大減稅削弱港優勢」、「星減稅迫港謀對策」、「星擬再減稅港受威脅」,報導及評論中形容新加坡政府先知先覺、對症下藥、行動大膽,有強者風範,構思一環扣一環,深諳經濟管理之道;相反港府就優柔、愚弱、無知、小家、恐懼,坐困經濟衰退的愁城. 新加坡的減稅措施是不是衝著香港而制訂呢?事實上,即使政策在三年後落實,又不是降至10%,20%的稅率仍比香港高幾個百分點.而中國為全球未來幾年商機最多的市場,很多外資進軍中國以香港作為橋頭堡,不會單純因新加坡減稅而放棄在港投資。其他東南亞國家南韓、台灣和馬來西亞等,利得稅在30%左右,減稅反而有助增加和這些國家比較下的競爭優勢。 香港是中國市場的窗口,我們習慣了短視,只看到窗口的污垢,我們不懂看得遠,無法看到窗口外邊的景致.「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國家經濟又何嘗不是呢!事實上,新加坡的危機比香港大得多,單靠這些措施也不易「返魂有術」.新加坡正陷入四十年以來最嚴峻的經濟衰退,今年首季經濟增長就依然是負百分之二點六,去年的失業率高達百分之四點七,創下十五年來新高.新加坡經濟極為倚賴電子產品的出口表現,而美國經濟復甦帶來台灣及南韓的復甦,但新加坡卻仍深陷困境.第一大問題是,原本在新加坡設立亞洲總部的外資紛紛遷出,轉移到香港或直接進入內地.最近,飛利浦遷移亞洲總部到香港,有分析員估計,飛利浦業務佔新加坡本地生產總值達2%,遷移總部對新加坡打擊極大。另外,台灣最大航運集團長榮海運以及全球最大航運公司馬士基,都把新加坡業務遷往馬來西亞.國際級投資銀行如高盛、里昂證券、雷曼兄弟和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亦紛紛縮減在新加坡的業務規模,並將大部分的業務遷往香港.大型電子產品商 Flextronics把工廠遷往中國和馬來西亞。這些都是近期事件,涉及不同策略性行業,更只是冰山一角,中國偌大的市場無疑會吸走大批外資,甚至高科技企業近年亦遷移到中國內地.外資離開,連帶外來人才也被帶走,而外來人才佔新加坡整體勞動人口達20%,人才流走對新加坡又有多大打擊呢? 新加坡的政策真是那麼「英明神武」?新加坡政府在去年年中率先訂出一百億港元的救市方法,在年底再推出一個近五百億港元的方案,包括退稅百多億元,又派發一百多億的股份。但有效嗎?若然有,新加坡不用再推出減稅方案.說一個新加坡的有趣措施給大家聽.新加坡在70年代推動所謂「第二次工業革命」,其中一個重要目標就是提高技術水平,希望逐步將勞力密集的工業淘汰,推動資本密集工業發展.為達到這目標,新加坡不惜將新加坡的工資人為地提高,即所謂wage correction 政策.工資貴了,政府希望藉此逼工業家增加自動化及機械化工序的投資.新加坡的「大政府主義」到現在的經濟處境,還能力挽狂瀾嗎?一點也不樂觀. 無論新加坡新救市方案是不是向香港「攔截」,香港的挑戰來自自我的提升,抓緊自己的角色.一位評論員說得好:「香港的首要急務,並非與新加坡競相減稅,削減外資營商成本,而是作外商盲公竹,或代為到內地探路,或拉攏內地企業到港,撮合內資與外企合作,協助外資把對內地市場的憧憬,化成實際的營商機會.」 我們更要學會碧咸的胸襟,不要事事看對方為宿敵.事實上,正如城市大學管理科學系的曾淵滄所說,新加坡救市還有下一步.他說,早前原籍新加坡的信和主席黃志祥返回新加坡,向當地政府高層直言,新加坡樓宇是由政府興建的,私人企業還有什麼可做。曾淵滄相信,新加坡稍後會開放市場,例如水、電、銀行業和航空業等。新加坡政府太大了,私人企業創業動機及冒險精神不足,不少市民更慣於等待「英明神武」的政府安排,何須操心將來,何須提升競爭力!有國際性機構分析,新加坡可能要私有化中央公積金,將建屋發展局逐步全面退出樓市及出售或重組與政府有聯繫的公司.香港已經是一個向外投資者、資金集中地及內地市場踏腳石及中介人.因此,在新加坡的改革中,香港亦可以找到商機,強化自己的優勢.新加坡本土市場將會提供更多投資機會,新加坡企業亦會成為絡繹不絕進入內地的一員,香港的中介角色理應可以發揮作用.香港有香港獨特的難題,但我們不應怕競爭,事實上香港很難找來外資到來設廠,對希望拓展東亞(馬來西亞、印尼等)市場的企業亦不會有很大吸引力.新加坡總會有它在亞洲的重要角色.我們有我們的優勢,我們只應問新加坡,你有甚麼發展方向,我們有否配合的角色.如果做到新加坡好,香港也好的話,整個亞洲區經濟實力便可以提升,和歐洲及美國的經濟關係才會健康,否則亞洲金融風暴仍有可能再出現.經濟上當然有競爭,但「獨善其身」是不可能的,必須「兼善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