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職 富爸爸系列 42 - 由「失匙夾萬」到「寶藏嚮導」

從《經濟學人》及《財富》貶低香港說起

  《經濟學人》信息部最新發表的營商環境報告,全球只有3個國家或地區評分比過往5年差,香港為其中之一.而香港的排名更由1997-2001年的第5位跌至2002-2006年第11位,亞洲區最佳排名亦「首次」由新加坡搶去,香港只列第2。

新一期《財富》雜誌的封面文章──「誰要香港?」聲稱香港無可能成為亞洲的紐約,但以珠江三角洲商業樞紐作目標,香港應可發展成為中國的芝加哥;否則,香港會淪為中國的克里夫蘭 ( Cleveland)。

香港正面對嚴峻的經濟轉型問題,任誰都不能否認.兩間國際性機構大鑼大鼓地宣告,香港經濟已經敲起喪鐘,正如自卑的人再被他人批評,很易變得手足無措.但兩間機構的論證令人十分失望,因他們的言論而失去自信太不值得.

    事實上,《經濟學人》也太不認真,他們的最新公布竟然是「舊聞」.在去年8月14日,他們發表2001-06年的營商環境報告,香港由前五年的第3位跌至第10位,而香港更是唯一營商環境預計會惡化的地方,而今年有兩個地區或國家「陪」香港.而香港去年的評分跌至8.51分,而新加坡得分升至8.56,排名由第8升至第6,以0.05分壓倒香港,在亞洲區獨佔鰲頭.很明顯地,《經濟學人》信息部評價新加坡比香港高已不是第一次了.

那麼,他們為甚麼要公布亞洲區最佳排名「首次」由新加坡搶去呢?我百思不得其解.奇怪的是,上年的報告在8月公布,今年改為4月; 更湊巧的是,今年的報告「剛巧」在更有權威性的瑞士國際管理研究最新《世界競爭力年報》公布的前一天;又「剛巧」在港府公布《商業周刊》將在香港舉辦國際領袖論壇會議的前一天.

    至於《財富》的封面文章,新意也不多.文章指出香港經濟成功的不少支柱都出現搖搖晃晃的跡象,內地難以學效的香港優勢有「自毀長城」的傾向,例如居港權事件衝擊香港的司法及法治制度;政府私下和財團合作發展數碼港、迪士尼主題公園以及以7700億元發展基建,危害自由開放的經濟制度;高官問責制可能影響公務員系統的效率.他又列出了一張「成績表」,在7個項目中香港就業方面引致的問題最大,只獲C級,其次是生產力方面只得 B-級,商業環境、通脹、貿易和競爭力B級,基建的成績最好,達A級。作者指出,這個「成績表」在亞洲區已經是位列前矛,但仍不足配合中國內地的經濟發展.

他認為香港最致命的問題其實是來自中國市場的發展.以往外資想到中國內地做生意,便會想起香港;香港恍如擁有中國「獨家專營權」,內地的寶物都放在一個夾萬內,香港手握獨一無二的鑰匙.但現在不是了,內地全面開放,外資自由地在神州大地發掘寶藏,香港有的只是「失匙夾萬」.作者認為,上海活像80年代的香港,充滿活力及自信,「最終」可能將壓到香港。

    《財富》文章的主要論點是外商及中國都不再那麼需要香港,因為中國市場變了.怎樣變呢?文章提及的很少.文章說,外商對香港的需要大不如前,但作者提出的例子很少,只有:連特首董建華的家族生意東方海外集團亦投資3億美元,在上海、北京及杭州,發展地產項目;瑞安集團加強投資內地;甲骨文(Oracle)不在香港設立研究及開發中心,反而選址深圳;通用電氣(General Electric)及阿爾卡特(Alcatel)將北京、上海及深圳視作取代香港作為運作基地的選擇.就是這幾個軟弱無力的例證,如何推論出香港不能成為亞洲的紐約?中國的芝加哥,和中國的紐約又有甚麼關係呢?

    香港變成了中國芝加哥?那麼,芝加哥的經濟發展又如何?研究都會經濟及社會發展的著名學者Saskia Sassen認為,芝加哥一直以來在強大製造業腹地的發展下,經濟非常倚賴支援本土工農業的服務業.不過,在過去30年,隨著製造業移去成本低廉的地方,這些服務業亦有所下跌.知識水平低的勞工失業率高企,企業結業,就業職位在下跌,貧窮問題嚴重,財政赤字困擾政府.香港所面對的問題真的很相似.不過,近年來,一般人看不到芝加哥在金融市場,特別是期貨市場的蓬勃發展,令面向世界市場的服務業亦出現可觀增長.例如資訊科技、管理服務、人事招聘及公共關係服務的就業人數在93至97年間增加四成半至七成.她認為,在90年代尾,芝加哥已經踏入新的經濟階段,否極泰來.

    而更重要的是,如果中國發展出美國的都會模式是一件好事.在紐約之外,倫敦是另一個最具代表性的全球大都會,但倫敦在國內卻可說是「獨大」的.倫敦的就業人口在98年佔了英國的16%,其他大城市如伯明翰、利物浦及曼徹特只佔1至2%;對都會經濟發展最重要的生產性服務業(以別於消費性服務業,可參考上期的文章)就業人口,倫敦在99年佔了全國的25%.而在美國,紐約的就業人口佔全國2.9%,洛杉磯佔3.4%,而芝加哥佔2.3%;在生產性服務業方面,紐約、洛杉磯及芝加哥的就業人口分別佔全國的3.1至4.2%之間,三個城市形成了「三頭馬車」.一個城市不會在國內形成壟斷,一種城市之間健康的競爭才會出現.

    作為香港人,有需要體認到內地城市的急速發展是必然的趨勢.現在,中國各城市的競爭才開始不久.上海、北京、深圳、廣州、武漢都在努力,香港也必須奮發.不過,只要保持現有優勢,中國經濟繼續發展,成為中國三、四大都會之一亦可以令香港人富足.發展成為世界性的大都會不可能一蹴即至,香港在金融市場的制度及經驗有強大優勢,內地十年、八年都不可能擁有,特別是金融財經正如可以載舟、亦可以覆舟的水流,內地未嘗經歷過這些風浪.中國內地的「寶藏」,世界各地商賈都虎視眈眈,但他們仍然有需要了解東、西方文化的「嚮導」.因此我全力和《財富》和《經濟學人》信息部打賭,香港無懼上海及新加坡的威脅,最終成為亞洲的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