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者營養優良要訣

16/12/13的分享日誌談及素食者營養優良要訣

 

信報2012年3月21日 「癌病與吃肉」:

請問,是不是患癌症的病人不宜吃肉?我們試一步一步地思索:首先要考慮的,是一般人(非癌症患者)應否吃肉?這可是一個大問題。眾所周知,現在有不少人是素食主義者。其中有比較妥協的,他們不吃肉類,但吃雞蛋和一些乳製品;亦有例如佛教徒,他們的所謂「齋」,範圍更窄,連蒜韭菜也摒諸門外。另一方面,吃肉者也有不同的類別:有些只是不吃牛肉,有認為豬肉不潔而抗拒的,也有些人對所有紅肉都敬謝不敏,只吃白肉和海產。然則「肉」與「非肉」有何分別?主要者,是肉的成分有蛋白質和脂肪,非肉類(例如穀物蔬菜等)內裏的,則是「以碳水化合物為首」。我之所以說「以碳水化合物為首」,是因為植物當中也有蛋白質。憑「進食」這渠道,「從動物所能得到」的蛋白質、以及「從植物所能得到」的蛋白質,大有不同;前者比較「圓滿」(complete),後者往往有所缺失(incomplete)。何解?須知蛋白質的構成,來自主要的二十種胺基酸;「缺失」是指「不足夠二十種」。我們若吃了蛋白質,等於進食了其中的胺基酸;胺基酸經消化、在小腸被吸收後,循血液送達身體中的每一個細胞。細胞視之為「原料」,用來製造各種各樣「自己須用到」的蛋白質。

 

好有一比,吃進肚的蛋白質是一串一串的珠鏈,其中有二十種不同顏色的珠子(胺基酸)。在消化後,珠鏈截斷,珠子散開。身體會將珠子重新再串過,串出來的,不再是原先的樣子,而是按自己的須要而嶄新製造的。為此之故,吃一些「圓滿」的蛋白質,總比較只吃一些「有缺失」的來得好,因為前者(二十種)顏色不匱乏,做「新蛋白質」時所有原料都隨意能取到,於是得心應手;後者則往往須到處張羅。那麼,豈不是動物蛋白質更好?非也,因為吃動物身中的蛋白質,每每須連帶吃脂肪,於是什麼膽固醇等都一起來了;反之,植物蛋白質不但脂肪低,而且富纖維,當然對身體更無害而有益;如果顧慮其中的蛋白質「不圓滿」,吃多種類的植物,自可彼此互補。所以,在比較吃「肉:蛋白質:胺基酸」和「植物:蛋白質:胺基酸」兩者中,癌症病人與非癌症病人並無分別。既然如此,為什麼會有人誤解,以為患癌症的病人不宜吃肉?可能是有人自作聰明,說癌細胞需要大量的蛋白質。所以,千萬不能吃肉,以免助長癌細胞生長。如果這樣說有道理,那麼,癌細胞也需要氧氣和水,難道病人要盡量不呼吸和不飲水?那真會是「吃砒霜杜蟲」了。其實,癌症病人容易消瘦,所以更需要蛋白質;多吃肉,是對策之一。順便一提,若多吃「奧米加三脂肪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更可以紓緩消瘦的病情(Cancer Res., Vol.61, pp. 3604-3609 )。

 

對於有關於癌症與吃肉之關的關係,我有點保留,因為不只涉及蛋白質,有機會再談.但無論如何,正如上次所談,素食者蛋白質的缺乏問題關鍵在於那二十種胺基酸螺旋藻已經囊括在內.事實上,素食對健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信報2003年11月6日「防腐劑」:

要知道細胞裏面最重要的部分,是遺傳因子(DNA)。每個人的遺傳因子,都是家傳之寶,是真真正正祖宗留下來的訊息,也是有關細胞生死存亡的密碼。但是,DNA是很脆弱的,它很容易受到氧自由基的襲擊,而斷成一段段。所以,細胞中有各種不同的東西,去中和氧自由基。…

 

自然界中,有各式各樣的中和劑。如在紅葡萄皮之中,便有一種叫Resveratrol的中和劑。法國人很少有血管硬化,可能就是因為法國人常飲的紅酒內,有大量由紅葡萄皮滲出來的Resveratrol。另外,黃豆、茶葉內有的黃酮(flavonoid)也是中和劑,因而喝茶可以消解油膩–令油不會被分解成為有毒的4HNE。很多人知道杞子可以「明目」。主要原因是眼內的液體遇到氧自由基,會凝聚成一小點、一小點的沉澱物,於是眼便濁了。杞子中的黃酮類中和劑,能保護眼中的蛋白質。

 

現在有很多人喜歡多吃素,少吃肉。素食主義者甚至認為,菜蔬中有足夠的營養,完全不須吃肉,單吃素已經能夠吸收到身體所需,令身體更健康。這裏面牽涉很廣泛的道理,其中之一,就是因為少吃油膩東西,可減少因氧自由基造成的毒素。另一方面,一些主要的素食品,例如豆腐,也含有很多保護身體的黃酮。

 

回說素食者營養問題,除了蛋白質可能缺乏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營養不良的問題呢? 顧小培信報2005年6月7日 「鐵質」說:

吃素的好處,包括不會沾上動物的膽固醇。不過,長期吃素也有它的問題,因為有三類身體需要的營養,不太容易從植物中攝取得到。它們是鐵質、維他命A和鋅。今天先講講鐵質。

 

身體若缺乏鐵質,首當其衝的是貧血。根據世界生組織的建議,孕婦每天至少要攝取六十毫克的鐵質。很多婦科醫生因而開出一種叫硫酸亞鐵(FeSO4)的藥丸,給孕婦服用。服用這藥不能過量。有些孕婦出現的徵狀,不是不夠鐵質,而是太多。當身體吸入了太多的鐵質,會出現氧化式的代謝壓力(Oxidative Stress),令細胞抗拒胰島素。這便是為什很多孕婦在懷孕期間,會患上糖尿病。

 

從一個營養生理學的角度,鐵質是身體的「至愛」、「攬到實」的東西,也就是,一種不輕易排出體外的營養素。唯一可以令身體降低鐵質的途徑,是取之以製造紅血球,待紅血球衰老、代謝後,其中鐵質便會隨膽汁,經腸,排出體外。所以,除素食者或孕婦外,一般人並不需要意去服用額外的鐵質。

 

身體經小腸吸收鐵質的方法,一般有兩種。第一個方法是藉血紅素(Heme)吸收,例如,吃牛排,從而得到了牛肌肉和血中的Heme。Heme是我們身體能吸收得最快的帶鐵物質。另一方法,是用Heme以外的形式吸收,例如一個帶鐵的蛋白質,叫鐵蛋白(Ferritin)。能被身體吸收到的鐵蛋白,一般的分量不高。

 

若單單從一個「成分分析」的角度去看食用植物,紅腰豆(Phaseolis vulgaris)和番薯(特別是紫肉番薯),都含有大量的鐵質。不過,身體卻不能吸收這些鐵質,因為紅腰豆的「衣」,和番薯內中的紫色素,含有植酸(Phytic Acid)和花色素(Anthocyanin),這些成分都會大大抑制小腸吸收鐵質的能力。素食者的食譜若包括有這些東西,滿以為自己鐵質來源不匱,卻不知道可能患有輕微的貧血!如果要補救,可以吃黃豆的根。原來,血紅素並非只在肌紅蛋白(Myoglobin)和紅血球(Hemoglobin)中才能找得到,黃豆的根便有非常豐富的植物血紅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