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聚炭酸酯的嬰兒奶樽

18/8分享日誌之身: 小心聚炭酸酯的嬰兒奶樽

今天有朋友問及那些塑膠瓶是安全的,碰巧今天去探望剛生BB的好友,原來兩者有關係。

顧小培在新報2010年2月22日 「飲豆漿 防風疹」 介紹循環再用編碼(Recycling Code),大家留意塑膠用品編碼,例如膠樽底有一個三角形的圖案,內裡有一個數字.

這是塑膠工業團體(Society of Plastic Industry)在1988年訂下的,用以分辨各類塑膠。編碼印在塑膠用品上,在回收時,可以一目瞭然,分開處理。編碼由1到7,至於「循環再用」,則以3個順時針箭嘴組成的三角形表達。7個數字代表7種不同的塑膠,分別是1聚酯(Polyester,例如汽水樽)、2聚乙烯(Polyethylene,例如超市購物袋)、3 聚氯乙烯(PolyvinylChloride,例如保鮮紙)、4低密度聚乙烯(Low Density Polyethylene, 例如塑膠袋)、5 聚丙烯(Polypropylene,例如地氈)、6聚苯乙烯(Ploystyrene,例如發泡膠)和7聚炭酸酯(Polycarbonate,例如嬰兒奶樽)。』

 

 特別關注嬰兒奶樽的聚炭酸酯:

 

『上述各類塑膠中,第3、第6及第7項對健康有威脅,因為在製造過程上,會用到一個有雌激素作用的酚甲烷。女性皮膚之所以嫩滑,是因為有雌激素,刺激在皮膚中的肥大細胞(Mast Cell)去分泌組織胺,後者舒張微絲血管,令血中的水能滲入組織,從而令皮膚「潤」滑。這便解釋了為甚麼女性到了更年期,卵巢停止製造雌激素後,皮膚會突然變得很乾;也解釋了為甚麼過量的賀爾蒙補充療法(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會引起風疹。

曾經聽過一位營養師提及,現代女性經期提早來到,甚至8歲便有,其中一個原因就涉及人造雌激素.大家應緊記3、6及7號塑膠,也要小心保鮮紙及發泡膠

 

信報2010年6月22日『塑料造的食物盛器』:

 

『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是一類無色透明的化學材料,具熱塑性,也就是能在熱力下,被塑造成各式各樣的外形,一般稱之為塑膠。部分種類的塑膠中有一種成分,叫「雙酚A」(Bisphenol A,BPA)。近年來,有科學家提出BPA對人體有害;在這方面,美國政府已在作深入研究,不過,預計要到十八至二十四個月後才有結果報告。如果這東西真的能傷害身體,首當其衝的是胎兒、嬰兒和兒童;尤其要注意的,是塑料造的水杯、水瓶和食物盛器。現在一些製造商在其產品中已棄用含BPA的原料;但在尚未有進一步研究結論公布之前,我們不妨小心點,以策萬全。要記的主要是兩點:一是「熱」、二是「損」。小孩子用的食物或飲料(塑料)容器,不應置於極高的度中,例如塑膠奶瓶,切勿用沸水煮。另一方面,這些器皿若受損了(例如刮花),應丟棄不用,因為損壞了的部分,不但能藏污納垢,其中的BPA更會暴露,從而滲出來。一般塑膠玩具中沒有BPA成分;「奶嘴」的原料大多是乳膠(latex)或矽氧樹脂(silicone),也屬安全。

 

BPA尚有另一個壞處,談論的人比較少,這方面與(動物)雌激素有關。先解釋,體內器官能分泌一些化學物質(所謂「內分泌」),隨血液輸送到全身,其功能包括控制身體的生長、新陳代謝、神經信號傳導等。荷爾蒙是內分泌的一種,雌激素則屬荷爾蒙之一,是一種影響力十分大的生物分子。雌激素的主要作用,包括刺激乳腺細胞增生。在機制上,雌激素滲入乳腺細胞的細胞核,刺激處於細胞核的「甲型雌激素接受體」(ER-Alpha),之後,作用於兩個分別叫S.N.A.I.L.和S.L.U.G.的遺傳基因之上,促使乳腺細胞增生。催動乳腺增生的關鍵,在於ER-Alpha的多寡。BPA能大大增加ER-Alpha的數量(J. Toxicol. Sci., Vol.32, pp.91-96)。一組比利時學者發現,若用微波爐加熱(含BPA的)塑膠器皿,溫度愈高,會有愈多的BPA滲出(J. Sep. Sci., Vol.32, pp.3829-3836);容器中若有食物或飲料,會被污染。舉一個例,有些人習慣帶飯上班吃,用塑膠盒盛載,吃前用微波爐加熱;緊貼於塑膠盒旁的飯粒,會「接收」大量塑膠滲出的BPA。乳腺細胞增生若失去控制,可以演變成癌;另一方面,ER-Alpha愈多,乳癌細胞會是愈「惡死」,因為,S.N.A.I.L.和S.L.U.G.同時會減少乳腺細胞用來緊貼基層物質的蛋白質(叫E-Cadherin),也就令癌細胞更容易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