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理財」


    在國內講學不經不覺已有近兩年了, 在這段時間內感受最深的是國內的學員對「理財」這一詞的理解, 可說是停留在「投資」、「資產增值」等的概念上。

    還記得去年年初時, 課堂內的學員不停問我投資在國內的股市好, 還是投資在國內的房地產好? 到去年年中時, 學員就不停問我投資在國內的房地產好不好? 甚至有些學員跟我說, 建議我不要作其他「理財」, 只要將全部資金投資在國內的房地產上, 他保證我一定可以獲取厚利。

其實「理財」是不是很簡單的就是怎樣將手上的資產用最快的速度、最大的幅度增長呢? 若「理財」是這個意義的話, 請問一個年收入有數十萬的專業人仕或數百萬甚至數千萬的企業家, 他還需要到銀行去找理財策劃師幫他「理財」麽? 相信那些在銀行的理財策劃師的投資回報, 也可能不及企業家在他的本業上的投資增長速率呢! 若根據這個「理財」的定義, 理財策劃師一定要是十分富有(無論在錢財上或在經驗上), 才是一個好的理財策劃師。

其實在外國或香港的經驗來說, 「理財」並不只是資產增值, 「理財」應該是怎樣「管理財富」。 以香港為例, 在一九九八年前, 理財策劃這一行根本可以說是不成氣候的, 因為在九七年前, 只要你是投資在股市或是樓市上, 你可以說一定獲得厚利。 但在九八年後, 從前那種「理財」方法, 再不管用了, 若那時你手上還只是持有房地產或股票的話, 你的財富一定是「水瓜打狗, 無了一截」, 損失的那一截可能是超過你的總資產的七成, 若當時你還有按揭借貸的話, 那很可能你會是所謂的「負資產」一族。讓我舉一個例子吧, 若你的房地產買入價為四百萬, 樓價七成向銀行按揭, 即按揭額為二百八十萬, 但當樓市下跌五成時, 你的房地產的市價只有二百萬, 但你在銀行的按揭欠款還是二百八十萬, 即使你賣出你的房地產, 亦不足以償還按揭欠款, 這就是所謂的「負資產」。若你真的出售房地產, 銀行會要求你先償還八十萬, 才會接受你出讓房地產。

在去年年中時, 我在上海交通大學回答學員提問時說, 我長綫看好上海的房地產市場, 我認為長遠(可能是五至十年間)上海的房地產價值應與全球其它的金融或商業中心看齊, 也就是說可以升至每平方米六萬元, 若是最好地段的地方可以升至每平方米二十萬元以上, 若從投資角度而言, 長綫投資是一個很好的投資項目。 但從理財而言, 去年年中起, 國內的樓市已經出現泡沫的跡象, 所以作為理財策劃師要看客戶的頭寸怎樣, 若客戶的頭寸十分寬鬆, 而且資金是長時間不需要套現的話, 仍然可以投資在房地產上; 但若客戶需要向銀行按揭, 而且收入不穩定的話, 雖然房地產的回報可能很好, 但對他而言風險太大, 不能保障他的財富, 所以我亦會建議他不要作這樣的投資。希望各位國內的讀者, 能夠汲取香港人的經驗, 不要重蹈我們的覆轍。

在九八年後至二千年這一段時間, 可以說是香港人學會「理財」的真正意義,也就是說怎樣管理自己的財富。在管理財富的最基本步驟是要「財富保障」, 包括風險轉移、信貸管理等。為什麼「財富保障」那麼重要呢? 試想想, 當你有一百元投資時, 若你損失10%, 也就是說本金只剩下九十元, 你要回本的話, 你只需要賺取11%的回報; 但若你不懂保障你的財富, 你虧了50%, 也就是說本金只剩下五十元, 那麼你下一次的投資要有100%回報才可讓你取回你最初一百元的本金。由些可見在理財方面最重要並不是看回報是多少, 而是要看保障或風險情況。

處理「財富保障」後才考慮「財富增值」, 在「財富增值」中亦要考慮選取適合自已的投資項目、不要過份集中投資, 要考慮分散投資以減低風險。至於怎樣去分散投資, 這與不同的人的風險承擔力, 投資年期, 投資偏好等有關, 不能說這是一個最好的投資組合。以筆者為例, 由於筆者是風險偏好型, 要求高風險高回報, 而且適逢創業期, 所以有部份資金都放在直接投資上, 少部份資金放在股票上, 債券回報較低, 所以本人除了退休金外, 並沒有持有債券。但個人認為大部份散戶投資者對投資都是門外漢, 所以最好還是選擇一些基金經理, 讓他們為你財富增值, 但怎樣選擇一個好的基金經理, 甚麼是好呢? 這方面的問題就留待你的理財策劃師向你解釋吧, 或者你可以報讀理財策劃師課程去多了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