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指10年内将突破万点 鸡蛋如何放在全球篮子里

2006年01月11日

本报记者 陈宜飚 香港报道

  预言上证综指破万点

2005年,当上证指数惨跌至近千点时,有一个香港人大胆预测,“最坏的情况是再跌20%,即在800点左右;而在未来10年,将突破万点大关。
”此人就是亨达投资顾问有限公司的独立财务顾问(IFA,Independent Financial Advisor)郑建基。

郑建基以香港恒生指数从1964年的100点至2005年15000点为例,说明40年间上涨150倍对于一个新型市场是可以承受的合理价格。作为一位 IFA,郑建基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拥有60万到300万港元年薪的中产阶级。他将此类人群定位于金融服务“金三角”的最高端。

郑建基从 不敢保证自己的建议就是对的,他承认自己去年就有看“走眼”的时候。日本股市、特别是科技股发展良好,但是他并没有对日本非常看好,在给客户的投资组合中 并没有日本元素。不过,今年他对日本仍有保留。“过去10年中,日本股市的规律是每3-4年会上升一次,然后就回落。”他说。

在进入亨达之前,郑建基曾在香港新城电台做了10多年的财经编辑。1996年,他在英国攻读了投资与财务学的硕士学位,转做投资顾问,并于2002年开始关注内地,他认为内地金融服务业已经进入快速增长的阶段。

  非常规操作:定期、定额买进ETF

如何分享上证综指将突万点的虚拟繁荣?郑建基给出的2006年方略是不买个股、只买指数。

郑建基很自信中国股指将升至万点,其原因是自去年人民币汇制改革之后,中国政府已经可以腾手出来刺激股市。郑表示:“中国政府若要救市,最简单的就是提 高QFII的幅度,为什么过去两年没有这么做,主要是担心引起外资过多入境,引发人民币升值。而现在已经允许人民币逐步升值,已经减少了外资炒卖的情况, 现在做正逢其时。”

郑建基坦承:“很难判断应该购买进什么A股股票,好的上市公司股票可以到香港买。但是可以采用‘定期定额’买进ETF的办法。”

事实上,“定期定额”是郑建基极力推崇的投资组合中的一种重要避险原则。“主要是分散时间,利用时间作为分散投资的手段。你可以在未来10年内每个月固定买入价值1000元的ETF基金,A股未来10年极有可能突破万点大关,据此可以保证10年后投资回报十分可观。”

从全球来看,“定期定额”投资策略非常适用于印度、中国、东欧等波幅较大、整体趋升的新型市场;相比之下,日、欧、美的股市均为成熟市场,发展平允,波幅低,因此不适用于上述手段。

  根本不要考虑换成人民币

在内地,郑建基经常被问及的一个问题是,应该把手头的美元转成人民币还是欧元?甚至一些国有银行的业务人员也向他提出了这个问题。

“绝对不可以把美元换成人民币!”郑建基斩钉截铁。

他预测,未来半年,人民币总体上会比去年7月汇率变革之前升值5%。“当时升值了2.1%,至今为止,人民币升值约为3%,所以未来半年内不太可能超过 2%。而相反,欧元从原来0.85上升至1.35,升值幅度高达60%,虽然后来又回落至1.2水平,但如果从原来的0.85来看,欧元升幅远比人民币更 大。所以根本不需要考虑换成人民币的问题。”

就今年的货币选择而言,他建议应该持有欧元。“今年欧元区经济发展会比美国更好,而且欧洲可能会开始加息,相反,美国会逐步停止加息,这会使两种货币走向更明显,特别是美国还面临政府赤字、贸易赤字、财政赤字等问题,美元必跌无疑。”

而对于升值呼声很高的日元,郑建基认为,虽然日本经济恢复已经比较明确,资金流入日本进行投资的数量会增加,日元有上升压力,但日本政府可能不会让货币过度升值,所以日元升幅会不如欧元,欧元更可取。

  盯住东欧,盯住黄金基金

在香港,IFA替人理财并不只限于股市和汇市,而是采用一种多元化的组合策略。客户可以选择定期定额方式投资,也可以选择一次性投入一笔资金,如50万或100万港元左右,如果收益理想,再逐年增加。

郑建基比较推崇的是东欧和西欧的股票。“欧元区应该是今年的大方向,应该加大权重。”他的理由是,今年欧洲有两种增长可能,一种是股市上涨,第二种是货币上扬,二者有其一已经很好,如果二者都上升,增长会更佳。

此外,郑建基认为黄金将会是一个持续的投资热点,这是因为自2000年以来,全球都处于低利率水平,各国的货币供应量均过大,在这种情况下,其实不仅仅 是美元,许多重要国家的货币作为价值衡量物的标准均有“贬值”倾向,所以才导致几乎所有的原材料价格都上涨,由此判断,未来各国央行可能会增加黄金的储 备。特别是中国的黄金储备仍然过小,如果未来中国增加黄金储备的话,国际黄金价格更是会继续上涨。

有鉴于此,他推荐今年购买黄金生产企业的股票,例如已经上市的紫金矿业,或是刚刚准备上市的香港灵宝公司等。而在基金方面,则建议购买黄金矿务公司的基金。

“只会买贵,不会买错。”这是郑建基“盯住黄金”的投资原则。

(本报记者郑小伶对本文亦有贡献)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