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西闖與香港影業轉型 - 信報周星馳最新作品《功夫》,橫掃大中華,勢成香港及台灣最賣座華語片,內地票房亦走勢強勁,以超越《十面埋伏》的一億五千萬元人民幣為目標。《功 夫》製作費雖高達一億五千萬港元,但投資風險根本不大,三年前的上一部作品《少林足球》全球發行權已值一億五千萬港元,今年才在美國市場推出,在十二月中 時位列全球第八十二最賣座電影。周星馳的三年巨構無疑是著眼於歐美市場的反應,若期望打入全球十大票房的話,《功夫》必須在其他地方取得十倍以上的成績。 周星馳的《功夫》令大中華掀起一片功夫熱,但《人民日報》海外版在去年十一月就以「『東方荷里活』風光不再」為題,報道香港電影業的慘 淡困境,形容西曆及農曆新年前後出現港產片真空期。在《功夫》大收旺場之前,一名著名導演召集業內的「緊急應變小組」,更用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曲調唱 出:「起來,演員同志們,香港電影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東方荷里活已經百孔千瘡,再不治療就會死亡!」《功夫》一統電影業武林,反映其他影片心虛膽怯,暫避 其鋒。影迷在假期看港產片的選擇,不是看哪一齣,而是看還是不看《功夫》。 去年年初官方的電影服務統籌科半年通訊《香港取景》曾指 出,隨著CEPA正式在二○○四年實施,入口內地的港片配額限制取消,本地電影市道馬上活躍起來。該通訊更引述本港業內人士估計,港產片產量會增加一半, 達一百四十部。結果是,去年香港電影產業不增反減,只出產六十四部,與一九九三年港產片高峰二百四十二部比較,更像雲泥之別。 而香港影業協會執行總幹事叢運滋更估計明年再減三分一,至四十部左右。港產片票房亦由十億元跌至四億元左右。 觀眾消費額並無下降 叢運滋認為,以前一百齣影片中,佔七成是中小型片,它們仍可維生,但現在中小型片大多勁蝕,只剩下大製作。劉德華也說:「現在真是沒有什麼人來做小成本電影」。然而,這是大勢所趨,業界理應看出適應之道。 事實上,前年七十九部港產片的總票房有四億三千萬元,和去年六十四部的收入相差不遠,可見,觀眾總體消費額在這一年內並無下降,只是要求的影片素質上升。港產片市場面臨的不是整體市場的萎縮,而是產業結構的轉型。 以往港產片叫座不叫好,現在電影產業結構正面臨劇變,劣等港產片被觀眾唾棄,製作量減少,自然會出現空檔期。《無間道》導演劉偉強也說:「要求不同了,以我自己為例,以前一年拍六部片都嫌少,現在年半拍一部都嫌多。」 中國電影市場逐步開放之下,有能力為投資者打入逾億元市場的演員及導演,酬勞當然會水漲船高。減片酬符合經濟原則嗎?應該大才小用嗎?有叫座力的演員及 導演為何不減低基本片酬,但收取分紅或版稅?這樣做令投資者的風險減低,亦將有叫座力演員及導演的眼光及經驗引進入投資決定,又可令從業人員在影片成功時 分享更大經濟成果,不是一舉三得嗎? 市場結構已經不同,過分道地或強調廣東話方言的電影自然成為大中華票房阻礙。在大製作質量俱增時,以香港市場為目標的小型製作生存當然愈來愈困難。習慣觀賞歐洲及南美足球的球迷當然慢慢離開本地球壇,本地波只能成為小眾玩意。 分工精細慢工出細貨 正如一項商業調查顯示,參與去年六月香港國際影視展的買家及參展商中,有百分之七十七受訪者認為,本港可以成為內地的內容創作及分銷中心,而本港擁有國 際知名的男女演員及導演成為一項重大優勢。在電影產業全球分工愈趨精細之下,港產電影製作元素將滲入在國際化電影不同環節中。例《史力加》及《蟻哥正傳》 的動畫造型總監正是港人。 以往,投資者要求港產片回報快,否則倒不如炒樓。當荷里活資金投資中國市場,其運作模式完全不同,商業考慮更周詳,但製作認真,情願慢工出細貨,宣傳聲勢浩大。而《功夫》可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電影產業模式,影響彌足深遠。 隨著內地加入世貿之後而逐步開放電影市場,荷里活大型片商紛紛來華,探索適合的投資模式。華納公司在內地市場的策略是參與院線的建立,又拍攝適應華人文 化的華語電影。而投資《功夫》的哥倫比亞公司則透過投資拍片打入內地市場,近年來每年投資拍攝三至五部華語電影,包括《臥虎藏龍》、《大腕》等。除了投資 之外,他們也投進技術、宣傳、發行等的經驗。 周星馳若參與第一個模式,他贏的是高昂的片酬,但製作的自由度可能大減。周星馳助手田啟文說:「他(周星馳)的目標是要用海外的資金拍好中國人的電影。他總說中國有很多好故事,拍電影一定不要離開中國的元素。 作為一個中國人,他始終認為中國人的驕傲就是在自己的國家做好自己的東西。」(《羊城晚報》二○○四年九月十日「田啟文『拆解』《功夫》」)他選擇了第二條路。 《功夫》的成敗或許提供一些啟示,預示有東方人靈魂的電影產業能否在西方資金孕育下普度眾生。 |